【院长独家】均衡教改+双减后,西城四大类中学终极盘点!
考高中时,大家都是用脚投票,好学校自然去的好学生就多,分数线也就高。对于学生来说,谁的分高,谁就可以优先选择想去的好学校每个高中的大多数学生都是集中在一个水平上(除个别签约直升的牛娃,以及校额到校、统筹等低分进来都)好学生都在好高中,好老师都教好学生,可以理解为强强联合,因材施教尤其几所有直升小学的牛初中,老师统计年级靠后的学生,以这些小学居多.....既然生源都是开盲盒,再好的学校也改造不了基础差的学生比如北师大实验初一刚结束的期中考试,英语已经非常简单了(跟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难度差不多),但全年级竟然有10%的孩子不及格再比如八中,也是刚结束的期中考试,数学120分满分,从120分到10几分不等......那院长也就无法给出准确的初中排名,每个初中入学时生源两极分化,当然入学后成绩也是两极分化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水平,在可选范围内,来选择最合适的初中尤其像好学校的老师,就是更擅长教好学生,也就是拔高但学的差的,并不需要拔高,只需要老师有足够耐心,补补基础就好,不如去更注重打基础的学校在德胜中学今年新招生后,以前的七姐妹就变成了八仙。学校师资都是三帆原班人马,学生也有不少都是三好生”运气好摇进来的“,等于高配版三帆其他学校我觉得压根也不用多介绍,肯定是西城竞争的焦点虽然只是区重点,但可贵之处是在双减后,学校依然管理很严格还有一所西城最奇特的学校_北师大亚太,初中算西城学籍,但位置在昌平生源主要两部分,一是看中西城学籍的外区生,二是非京籍因为大部分都是住宿,管理风格偏严格,所以这两年成绩还是稳中有升的有今年毕业生反馈成绩:约150人参加中考,四中6人;北师大实验6人;北师大二附2人;北师大附中2人;161中学3人。这个好成绩比例肯定是西城平均之上了

换个说法,就是为自己高中输送好生源(除了13分和铁二)举个例子,北师大实验中学,号称西城最好初中,直升小学的房子也是西城最贵(宏庙小学),但其实只有牛娃才适应,才能得到学校最好资源期中考试后,学校按照学生成绩,数学分成了PAR三层,英语AR两层P层是竞赛层,约100人,也是今后签约直升的主力(其实签约也是很难的,要么是有竞赛一等奖,要么就是零模年级前几十名),每晚都有补课A层考实验中学高中就很困难了,R层甚至有一部分孩子考不上普高其他几所初中也类似,也就是年级前100名,能想一想本校高中只要能保住这些牛娃,让他们尽量考本校高中,那中考分数线就不会掉,也就依旧能保持住名校的地位这其实也是很多家长认识上的误区,也即看高考成绩来选初中,其实这两者没什么关系这话倒是没错,但签约的目的,并不是所谓的优待,而是希望牛娃不要考到更好的高中去!比如实验前30名,学校是必须死签的,如果他们考去了四中(他们这分数也可能能考上四中),高考就肯定会输给四中了因此,要说优待,也就是这些牛娃有优待。甚至这都不能叫优待了哈,叫束缚也许更贴切而那些压根就考不上本校高中的中等娃,签约这事就不用想了这时可能有人会问:这些好初中就不担心自己平均分差吗?答案:还真不担心,因为现在不让公布成绩......但凡有公布的,说是假的就行了第二类的初中,就属于在教改后,抓住了好生源的机遇,成功翻身的161分:原214中,后得到161本校扶持,最近几年平均分几乎都在西城前五,尤其20年还拿到了全区第二。学校管理方式很严格,尤其重视后部同学,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当然,对于牛娃的加工能力略显不足,不是每科老师都很好。再有就是前几届毕业生人数都不到100人(入学时大概不到200人,中途有非京籍、出国等转走的),但20年开始扩招到8个班,好师资可能会被稀释。当然,现在听初一家长反馈,还是保持住了。


四中广外:原63中,后得到四中扶持,先是派赵校长带着3位年级主任过来支援。赵校长被派去44中后,又改为洪校长。之前学校目标跟161分类似,就是不放弃后部学生,洪校长现在又把四中北海的一些拔高课程开放给四中广外的孩子。看今年四中北海和广外的平均分差只不到2分,推测后者已经是妥妥的宣武第一初中了
这所学校的提升还是挺有争议的,看20年的官方喜报,大家感觉更多是靠生源的改造,而不是学校的提升但从院长了解到的信息来看,三帆对其扶持是不遗余力的,很多老师都是三帆的骨干,比如邱校,陆老师等很多学生都反映押题很准(区统考),复习效率奇高,肯定至少有十几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才能做到。不过三帆裕中毕竟不是三帆,也是更适合中等生。双减前,周末还会给前3成和后3成的孩子分别补课。双减后,比以前稍显放松,但也属于管的严的范畴
13分诚毅:原41中,后得到13分扶持,一下提升了新街口片区的品质。这所初中跟 161分 还不一样,更类似于四中广外,也即13分的一个校区,而不是独立分校,所以也没有校额到校指标。今年是第一届毕业生中考,但赶上双减,一直不敢放喜报出来。只能听家长反馈,比13分什刹海的分差不到8分,所以估算排西城前15没问题。提升幅度虽然没有前几所那么大,但对于新街口的小学生源来看,已经不错了156中:其实156中以前就不能算坑校,一直有小13分之称,但JW还是给了校额到校指标,说明跟13分还是有差距。学校一直算是什刹海的第三热门(除了四中和13分),甚至有家长反馈第一志愿都有可能会落空。鲁迅中学:前两天特意专门写了一篇关于鲁迅中学的推送,也即好成绩也有1+3分流的帮助
也即初二末,将年级尾部学生分流至鲁迅高中(西城唯一的区级1+3),反正鲁迅高中也是西城垫底
而只要少一个这样的低分,就能中考平均分提升不少,遑论35个另外,据说鲁迅被当成了双减标杆校,所以有鲁迅家长反馈:娃今年鲁迅初一 ,平时作业少的可怜,语文练习册很多也只是判了不讲 ,很多家长已经联合找过学校 ,要求学校积极抓一下学习。但感觉基本无果,最可怜的是午饭,奔着吃饱的原则,现在都达不到了。所以鲁迅中学今后的成绩可能会有变数,进入第3部分学校44中:也即原四中广外的赵校长,今年刚上任,开始把分层教学推广开尤其赵校长已经有改造成功的案例,加上月坛生源比两广更好一些,未来成绩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虽然这些初中也有一些中考高分,但更多是学生自己的功劳,学校助力并不大比如教院附中,据说20年中考,有两人进入西城区前50实验华女:这所学校出现在这个榜单,估计很多人比较意外,因为华女连续好几年都是全区第一,怎么也应该算是第一梯队但其实大家都知道,之前华女好成绩有两个原因,一是可以全区(前几年还能全市)点招,二是实验中学派了20人的团队帮扶但随着5年合作期的结束,老师大部分都撤回了本校or新扶持的丰台分校,学校只能依靠自己培养的团队,今年听到有毕业生家长吐槽学校,可能也是比往年好成绩有差距当然,由于依然可以全市点招,所以华女的生源肯定还是很不错,成绩也肯定能保持在西城前列,但这里有多少是生源,有多少是学校,就值得商榷了
北京7中:其实说7中主要靠生源改造,还是有点不公平的,毕竟四中也是对其有所帮扶。但其提升幅度还是不大,靠生源改造的因素更大一些。
西外:其实西外在14年时,就有了华女那种好政策,小语种班可以全区点招,可惜学校没有抓住这个机遇,中考成绩也就那几届有点招的还不错,还有反馈老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科目经常出现讲错题的现象另外这两年,小语种班必须要求直升西外高中(前几届可以中考考到其他高中),所以更降低了牛娃的兴趣尉校长今年也光荣退休,换了原44中的范校长,学校的未来也是一个变数育才:作为老宣武的名校,育才的教学风格一向是偏素质类,所以成绩一直也不算亮眼,当然在南片还是数得上的学校最大问题是教学比较混乱,因为有5+4直升的,也有6+3派位进来的前者是6年级学初一,初一学6年级(这点我也觉得很费解,但听说就是这样的.....希望育才家长能进一步阐释)
其他几所初中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成绩肯定也有亮点,但更多不是靠学校的加工但在教改和双减后,加工能力不强,又没有校额到校,所以一下成了新坑校
二附西实:其实院长一开始是很看好这所学校,觉得有二附帮扶。而且确实17年第一届毕业生的成绩挺亮眼。但后来各方面原因,成绩就越来越差了,今年中考一模,甚至已经低于西城区平均分近13分了,估计排名已经是西城中下了所以前几届的成绩,可能更加依赖于牛娃掉坑,没有持续发展力
35中:一直倡导素质教育的朱校长退休后,换来了原育才的刘校长。不过看育才的教学风格,也是偏素质教育的,所以现在学校整体风格变化不大。当然,学校的项目班还是很不错的,选拔流程也是挺科学的期间会不断淘汰,最后一般也就剩下一个班左右的学生。最后高考近9成在600+,平均分大概620左右(大概华北电力大学的分数线)
13中、14中、15中:这三所传统区重点,其实真是挺可惜的。但成绩的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比如这次八中初一期中考试,总共811人,其中380人都是给的A,接近47%也即满分740分(八中自行出题及阅卷),考到629分就能拿到A(总分的85%)进入初中后,以前小学那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就要及时调整了中考竞争是白热化的,想上好高中只能靠分,没有其他所谓捷径可走前两类的推荐度明显更高,后两者就要更多靠自身的努力了八仙:适合小学基础好(六上统测290+),学习习惯好(三好生),想高中冲击五金刚,尤其是想走竞赛路线的孩子。这些孩子估计进入各初中A层(指最高层,各校叫法有不同)问题不大,可以得到优质校的最好资源翻身坑校:适合大部分孩子。不过不适合想走竞赛路线的超牛娃,当然这部分估计都会被实验点走,或者跨区去海淀生源改造校:更多要靠自己的努力,然后争取校额到校指标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