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KET PET---引导少儿阅读英文原版图书的方法
西方的孩子们学习英文,除了跟老师学习校内知识,还有一个重要且丰富的资源就是阅读大量的图书。供少儿阅读的英语原版图书不仅资源巨大,而且还有系统的分类。从最初级的认颜色、认形状、认字母和数字,到出现简单的句子,这个时候整个书页依然以画面为主句子为辅。而后句子逐渐复杂且增多,画面逐渐减少,到最后升级为短篇章节性书籍。编辑者在这个从简单到复杂的阅读过程中根据难度分级,方便阅读者拣选适合自己程度的书籍。
在内容上,少儿英语书籍也涵盖极广,不止是我们熟悉的大灰狼和小白兔。在大类上分有故事类和知识类。细分起来, 知识类又分为动植物系列、天文地理系列、著名人物系列、历史系列等等。故事类书籍生动有趣,在开心之余又通常有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知识类书籍不含晦涩的文字,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将广博的知识传播给孩子们。
那作为母语不是英语的中国孩子,应该怎么样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去提高英语水平呢?
我看到很多建议说孩子听看原版时尽量不翻译,让她直接去看去听去联想,培养英语母语思维。对此我就无法苟同了。首先说说学龄前的孩子。虽说这个时候的孩子的语言思维方式尚未完全定型,当你介绍一个新的语言给他,他还不会去与中文翻译对照,而是会通过图片或手势动作等方式与听到的词衔接上,似乎在理论上可以达到近乎母语理解的效果。但是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影响她思维模式和语言倾向的是他所生活的环境,而不是一周读的那几小时英文。除非把孩子直接寄放在国际学校耳濡目染都是英文,否则生活在中文环境中的孩子,他的语言思维模式必然是按中文进行的。
而对于已经进入了小学的孩子就更是如此了。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对于中文的母语掌握能力已经较强,用中文思维已成惯式。当你放一段英文给他,他会本能地在脑子里寻找相应的中文词以便理解。但是她的语言能力又达不到这个程度。对于看不懂听不懂的东西大人都难以保持兴趣,更不要说孩子。而且如上所说,孩子如果缺乏一个连贯的长期的英文环境,哪怕读的是英文原版,也不可能培养出母语思维。
所以对于以中文为母语的孩子们来说,读原版英文固然是必要的,但最好身边有人以双语并行的方式去辅导,理解不了的地方配上中文讲解。这样做也更便于激发孩子的兴趣。否则对英语知识很可能一知半解,难以达到真正的掌握和驾驭。
那老师应该怎样辅导孩子进行阅读呢?我们以前学语言老师总是强迫我们背句型。而在西方的教育理念中,背诵是学习中最低的一个境界,它机械、枯燥、效率低,而且只是简单的重复,不创造价值,不值得提倡。现代社会推崇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孩子们培养思辨能力和创造性,这在语言的学习中同样可以体现出来。孩子们读书绝不只是看图识字。
比如说读一本故事书。在读之前老师可以让孩子通过书名和封面上的画面先去猜测故事的内容,一方面鼓励他去思考,另一方面又激发了他的好奇心。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妨让孩子去猜应该怎么读。(我知道很多家长总想让孩子背音标,但是在西方,孩子们是根本不背音标的。一共就26个字母,听多了看多了自然就知道怎么读了,也就是培养出了语感,用不着事倍功半地去受背音标的罪)。
当一本书读完后,可以鼓励孩子用几句话总结一下故事的大意。当然这只是阅读理解的初级阶段,更重要的是在读完后能够领会故事的深意。比如让孩子说说作者传达了什么信息,书中的哪部分让他读到了这个信息。其它启发他思考的方法还包括要求他对故事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做出联想,或者以故事的一部分为基础,自己编出另一个不同的结局等等。这个过程的交流当然要以英文为主,但当孩子遇到困难难以用英语成句时,中文的辅导就可以及时跟上。这就显示出中英双语教学的威力了。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孩子的思维始终是活跃的。他需要不断思考,需要创造新的素材。他提高了阅读技巧,锻炼了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得以激发。所以,英语的学习不止是简单地去学一门语言,更是培养一个孩子的综合素质的过程。在语言学习中帮助孩子认识和开发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深度思考能力且善于运用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的高手,而不是一台简单的语言复制机,才是我们的目的。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