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官方公布的中小学竞赛中没有小学的数学竞赛,是说今后就没有“杯赛”了么
上周,泽哥被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很多家长拿着下表来问我:是说今后没有小学数学杯赛了么?

上面这个表,是教育部公布的(也就是官方承认的)37项面向中小学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上图少了一个“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大赛”)。很多家长如果是第一次看到这份名单的话,确实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没有小学的数学竞赛?但事实上,这份名单第一次公布是在2019年,和今年相比,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变化,也就是说,从2019年开始,就已经不存在官方举办的小学生数学竞赛了。
关于这个表,有三个地方泽哥还是想重点做下说明,大家最关心的地方放到了最后一条。五大联赛的说法其实是借鉴的足球比赛,全世界足球水平最高的五个联赛(英西德法意)一般球迷们会统称为五大联赛。而在学科界,我们也通常会把数理化生+信息称为高中的五大联赛。其实还有个地球科学竞赛,作为新兴起的理科竞赛,其实仅次于五大联赛了。也就是说,这五个比赛,是在学科界大家公认的含金量最高的比赛,作为“竞赛生”(中学搞竞赛学生们的统称),其实学习的重心完全就是这五项比赛的其中之一(能同时搞两个就是上限了)。即便这些比赛的一等奖已经丧失了报送大学的功能很久,但出于孩子的兴趣以及深入学习某个学科的梦想,还是会有不少孩子参与到这五大联赛当中。而就在上个周末,北京刚刚结束了数学联赛的比拼。至于很多家长纠结的我家孩子到中学到底要不要走竞赛的这个问题,泽哥一直认为,只要家长纠结,就不要走。因为这条路十分艰难,甚至一定会影响到正常的中高考。所以只要家长和孩子没有达成共识,没有一起坚定走下去的决心,就还是提早放弃走中高考的好。毕竟虽然搞竞赛对考大学有些帮助,但这条路目前越来越窄是个事实。
其他的比赛,有不少是针对小学生的了,比如创新、信息、作文、艺术、体育这些。这些比赛确实给了在这些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孩子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也是孩子自己求学路上获得一个荣誉。
但从功利的角度上看,五大联赛获奖,可以代表北京和全国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成绩优秀还可以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或者获得进入名校的机会。但这些比赛中孩子如果获奖,对于升学以及这些项目的进一步学习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都不是很大,更多是对孩子现有水平的一个证明。当然,从今后发展的大方向看,很多活动和比赛,都不会和升学挂钩。升学要么看运气,要么看统考成绩。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口径,小学阶段已经不会再出现“杯赛”这个名字了,所以大家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查、去问,都很难再问到和杯赛有关的各方面信息了,所以,这可能也是泽哥最后一次聊“杯赛”的这个话题了。但是,只要大家小学还在学数学,就一定会有参加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就像大家在校内学习,学校就会有期末考试(好像现在不允许有期中考试了),大家如果在校外学习,也会有相对应的数学活动可以参加。但由于校外学习本质是自愿选择的结果,那么校外的数学活动自然而然也是个非强制而自愿参加的活动。这有点像原来校内课后的兴趣课,孩子可以自愿参加大部分的兴趣课,但也会有少量的兴趣课,是需要选拔后缴纳一定的费用才可以参加的。今后的数学活动也是如此,有一些是大家可以公开报名后参加的;有一些是需要家长自己找途径才能够参加的;有一些活动是具备一定报名门槛不是所有人能够参加的。大家各自学习的情况不同,也会参加不同类型的活动。而至于参加这些数学活动有没有“功利性”的作用,这其实不是这些数学活动说了算的,决定权是掌握在学校手里的。也就是说,参加这些活动有没有功利性的升学作用,是得看学校有没有自主招生的空间。如果学校有自主招生的空间,那孩子在所有校内外活动的相关表现学校就都会参考;但如果学校没有了自主招生的空间,那所有活动就都将失去功利性的目的。不过在泽哥看来,即便很多活动没有了功利性的目的,也是一个检验孩子目前学习水平的好机会,而且也可以提前让孩子适应“有考试+准备考试+参加考试+总结回顾”这个整个环节,对于今后的学习还是会有比较大的帮助的。所以,如果今后有一些能够公开报名的活动,泽哥看到后都会通知大家。
最近大家可能确实会有些不确定后面学习的方向,就会导致看到任何内容都会自行和政策挂钩,也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焦虑和想法,这也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但越是这时,大家就越要淡定,保持好自己的节奏。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