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写作: 石老师解作文题(33)
点击领取>>>小初高作文写作全攻略+技巧+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素材资料
【作文题目】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位前贤说的名言警句能给你什么启发?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审题指导】
1.我一直在跟同学们强调,当今高考作文考得不仅仅是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一个学生的认知层次和思维能力。高考作文一直承担着一个“教化”的任务,对同学们以要求的方式进行思想引领。我们同学们平时也需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自己的认知层次的提高,和充实自己的头脑,扩大自己的情怀。
2.两句名言说的都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都是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都是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明白两句名言的意思,构思作文时需要强调个人对国家的义务和责任,需要强调我们个人的情怀。论证时,需要挖掘深处,重视原因和意义的分析。
3.给自己的文章起一个好点的题目,大气一些,文雅一些。
4.依旧要注意文章的结构,逻辑清晰很重要。
【例文分析】
布衣之志(48)
相比华服,布衣显得有些粗陋。在古代,布衣意指出身平凡、地位平庸的乡野之人。但同时,“布衣”也是那些蛰伏于市井、才智又高于常人者的自谓。
布衣之志,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曹刿身为乡野平民,国战在即,毅然挺身进谏。乡人劝阻他“又何间焉”,他却心系国家,坚持劝谏,更不畏艰险,亲赴战场,最终以“一鼓作气”、爱民护民的计策助公克敌。
身为布衣,国家安稳则恪守本分,世间动荡则自任济世之责、自怀当世之志。
布衣之志,亦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气。
诸葛孔明隐居茅庐,“本为布衣,躬耕于南阳”,可当“天下三分”、“危急存亡之秋”出山的卧龙便一心为主,穷尽其才智心力,光复汉室。
身为布衣,绝不因国家危亡就避世推诿,绝不因世间太平就贪图享乐。
布衣,并非胸无大志,而是淡泊于外,涵养于心。杜甫居于“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茅屋,身着“冷似铁”的衣服,仍吟出了“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陵”的自荐之诗,渴望像稷辅佐尧一样助建盛世,仍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号,祝愿天下布衣安康。
布衣以天下为己任,而如今社会上的人们却追求“华服”,不愿换上“布衣”。与鲁迅的“无尽的远方,无限的人和事,都与我有关”相反的,是现代“看客”的麻木冷漠,见老人摔倒不扶,见苹果车翻倒哄抢。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相违的,是“精英利己主义者”的明哲保身,生意失败卷钱走人、楼房失火只顾自己逃生。【本段能联系现实,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民族危亡、社会诸事,都“与我有关”,这才是新世纪的我们应树立的信仰。
做一介布衣,淡泊名利,安守清贫,心系国家,胸怀天下。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站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咨询北京小初高作文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