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衡中,怎么看海淀,折射一个家庭的教育观
点击领取>>>北京小升初语数英笔试面试真题、分班考真题、简历模板
文 | 胖爸爸
盼望着,盼望着,从早春盼到初夏,从盛夏又熬到初秋,孩子们终于正式开学了。结束了七个多月既当爹(妈)又当班主任的痛苦生活,各位是高兴呢?还是高兴呢?还是……高兴呢!
“清朝大儒”贾雨村说过:快乐总是短暂的,朝着快乐努力的(痛苦)过程才是常态。
片刻的放松以后,每个家庭终究还是要回归既定的教育轨道,继续面对那些令人困惑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快乐童年和努力鸡娃的关系……
这些话题之前讨论过多次,但说实话,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家有每家的实际情况,每家有每家的教育观。最近,我的体会,有两件事,或许可以用来窥测一个家庭的教育观:第一,怎么看衡中。第二,怎么看海淀。
01
在我2020年的计划表中,原本有这样一个安排:实地探访衡水中学。现在看来,因为疫情原因,今年恐怕难以成行了。
作为教育界仅次于海淀的顶级流量,衡水中学历来都是媒体的焦点。比如今年,73名学生上清北这种消息,已经算不得什么新闻了,最后衡中上头条的方式是,有个考生拿到了631分,但竟然是班上的最后一名。
我没有去求证这件事的真假,但是,就像“在海淀,5岁孩子认识1500个单词”一样,这样的事发生在衡中,我信。
一直以来,衡中在家长心中都是两极分化般的存在,有人对它顶礼膜拜,但也有人说它是高考工厂,培养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还有人说它的军事化管理泯灭人性,孩子可能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去年以来,我看了很多关于衡水中学的资料,就像外面的人看海淀一样,我对衡中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拨云见日的过程。
去掉纷纷扰扰的细节,在我看来,怎么看衡中,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是:怎么看高考,怎么看应试,怎么看体制。
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教育体制都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作为一个普通家庭(当然选择国际教育出国留学,有各种兜底方案的家庭,不在其内),如果我们还期待孩子通过高考,去兑现更加丰富的人生可能,比如实现家族的城乡跨越,有机会进入热门行业,未来有更多主动选择等等,那么就只能选择主动适应。
我当然不赞成把高考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但是,我认为高考至少有资格成为教育的其中一项核心KPI。
如果你对这个观点表示认同,那么,衡中就很值得尊重。“术业有专攻”,他们真的是把考试特别是高考这件事,琢磨得透透的了。
很多人只看到了衡中的“高压”,并没有看到“高压”背后的“智能”。我跟身边毕业于衡中的朋友聊过,跟衡中的老师请教过,其实衡中的教研能力,才是他们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你以为凌晨跑圈就能跑出学霸?埋头刷题就能刷出学霸?那真的是太肤浅了,跑圈要看目的,刷题要看刷得是什么题,否则只是浪费时间和瞎努力。
衡中经验,在我看来,就两个关键词:专业和努力。
这种专业,不是耀眼光环,而是海量实践。这种努力,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豁得出去。
为什么孩子豁得出去?
为什么家长豁得出去?
为什么学校豁得出去?
因为他们思想高度统一:相信教育,相信高考能创造人生的奇迹。
02
说完衡中,接下来说海淀。
都说全国教育看帝都,帝都教育看海淀。但是,似乎没有人讨论过,看什么,怎么看。
有很多人选择这么看——帝都集中了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海淀集中了帝都的优质教育资源,这是典型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要改革、要均衡、要公平……
先不辨对错,来看看结果。
按照这种思维方式,这个逻辑链条其实还可以继续前延:六小强集中了海淀的优质教育资源,重点班集中了六小强的优质教育资源,即使在某个班上,学霸也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比如,每科的老师都会多看几眼……
这就是固定型思维方式和线性逻辑的问题,除了困住自己,毫无意义。
我在《被误读的海淀教育》一文中写过,说到公平,说到均衡,其实海淀区内的呼声,一点也不比区外少;海淀区内的教育资源差异,也一点不比帝都区与区之间、以及帝都与其他地区之间小。
但是,为什么海淀家长仍旧每天鸡血满满?
因为我们已经早早就把教育资源分配这件事看穿了。
哪有绝对的公平?顶多是相对的均衡。
即使是相对的均衡,也不能速成,但是,孩子已经出生,等不起也不能等。所以,与其坐而论道,呼吁请命;不如选择认命,主动前行。
多努力一点,就可能多进步一点,老师就可能多看一眼,说不定就会拼进重点班,在小升初或者中考时进入六小强,有资格在更广的范围内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把身在北京的教育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海淀教育的成功,有赖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更有赖于家庭追逐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
前者是有限的,难复制的。后者是无限的,可推广的。
如果以这样的方式看海淀,你就会以同样的心态看待自己拥有的教育资源。教育再不发达的地区,也有教育高地,那里是光透过来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鸡娃的方向。
但是,一定要站上高地么?其实也未必。
海淀每年只有极少的孩子能进入六小强,六小强也只有一部分人能进入清北,但是,这不妨碍每一个孩子都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努力登山,总好过坐井观天。
03
除了看资源,看海淀还有一个不容错过的角度:看家长。
有的说:海淀家长我们可比不了,有文化的土著,学霸京一代,书香门第的京N代,名校毕业,行业大咖,有能力有时间有资源……
或者说:就是他们掀起了教育军备竞赛,制造了“剧场效应”,他们这么鸡娃,背离了教育的目标,迟早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因为身处其中,我说任何话,都不可能是完全客观中立的。所以,对上述看法,我的态度是,不辩解,不争论。
如果你好奇,找个周末去黄庄看看就知道了。如果你不服,跟着上一节课就知道了。
海淀家长对教育的投入,和衡中一样,秘诀就四个字:豁得出去。
在我看来,如果说衡中代表的教育观,是相信教育的力量,那么海淀家长的教育观,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一条:重视家庭的力量。
作为一个爸爸,我也经常反思:这些孩子,明明已经生在了帝都,生在了海淀,按理说,既没有城乡的差别需要跨越,也没有家族的使命需要肩负,为什么还要拼得这么苦?
想来想去答案只有一个:不想辜负资源,也不想辜负时间。
一代更比一代强,虽然未必是必然的结果,但是却可以成为应然的目标。否则,一个人停滞了,一个家族就停滞了,一个民族或许也停滞了。
这一代孩子,面临的不只是国内的竞争,而是全球的对抗,她们或许没有城乡的差距需要跨越,却有发达和发展中的鸿沟需要跨越;他们或许很难像我们一样,在小家范围内光宗耀祖,却实实在在地有机会光我中华,耀我民族。
或许,我们不只是为了小家而鸡娃,也是为了国家而鸡娃。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站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获取最新六年级北京小升初语数英笔试面试真题、分班考真题、简历模板!
咨询北京小升初笔试/面试/分班考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