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41-50)(2)

2021年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41-50)

点击领取>>>北京高考一模、二模、高考试卷真题答案及解析、视频解析

45、就

【词义推导】

“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成就、成功、完成”。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担任、赴任”。

【词义例释】

动词

①靠近,接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所以木料用墨线量过就能使它更直,金属的刀剑放到磨石上去磨就会锋利。

②趋,赴

臣之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判处死刑,请让我走到汤锅里去。(意即“请让我受汤镬之刑”)

③登上(车、路)

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荆轲于是上车离去,始终没有回头。

④赴任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

⑤担任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能施展才能就担任职务,不能施展才能就退下来。

⑥成就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是我想要成就您礼贤下士的名声,所以让您的车马长久的停留在市井中。

⑦完成,成功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

——交替着使用它,很快就可以完成。

【成语助记】

一蹴而就:蹴:踏; 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按部就班:部:门类;班:次序; 就:归于。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行将就木:行将:将要; 就:接近;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濒临死亡。

半推半就:推:推开; 就:接近,靠上去。形容心里愿意,表面上却推辞的样子。各就各位:各自到自己的岗位上。

其他如:功成名就  将计就计  慷慨就义  删繁就简  另谋高就  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迁移练习】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     )职。州官令人持刀就(    )之,迫曰:“不者,请就(      )汤镬。”李密不为所动。遂不就(     )车。

【练习答案】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就职)职。州官令人持刀就(靠近)之,迫曰:“不者,请就(受,接受)汤镬。”李密不为所动。遂不就(登)车。

【高考链接】

(2018·全国卷Ⅰ)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 就:去,前往

(2017·江苏卷)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  就:接近,投靠

(2016·全国卷Ⅰ)使者即就席  就:赴,到

46、举

【词义推导】

“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发动”。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有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举起,抬起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齐桓晋文之事》)

——我的力量足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举不起一根羽毛。

②拿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我不能拿着全吴的土地,十万军队,去被别人控制。

③举出,提出

聊举数人以训汝。(《训俭示康》)

——姑且列举几人来教训你。

④举行,施行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现在逃跑是死罪,举行起义也是死罪。

⑤攻克,占领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陈胜吴广的一声喊叫,函谷关就被攻下来了。

⑥推荐,选拔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

⑦升起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在江中升起船帆,其余的船按照次序一同前进。

(2)形容词

①全,合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非常高兴,用笼子装回来,全家庆贺。

②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对人用刑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3)名词,举动

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谭嗣同》)

——荣禄的密谋,全在于天津阅兵的举动。

【成语助记】

举案齐眉: 举:托举,举起。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举足轻重: 举:举起、抬起。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作谓语、定语,用于指人的地位等。

举手之劳: 举:抬起。一动手就能办到的小事。指办事情轻而易举,毫不费力。作宾语,比喻事情轻而易举。

举一反三: 举:举出,提出。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举世无双: 举:全。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或物。形容极其罕见稀有。作谓语、定语,指罕见。

选贤举能: 举:选举,推举。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包举宇内: 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不识抬举  举国上下  举案齐眉  举目无亲  举棋不定  举手投足举贤任能  举一反三  举重若轻  举足轻重  纲举目张  轻举妄动  一举成名  以言举人  不识抬举

【迁移练习】

陈涉亡,众豪杰举(     )项羽为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     )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决,范增举(    )玉玦促之。樊哙闯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   ),且举(      )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    )。

【练习答案】

陈涉亡,众豪杰举(推举)项羽为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攻取)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决,范增举(举起)玉玦促之。樊哙闯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尽,全都),且举(举出)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像样子)。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愿王举国而听之 举:拿

(2018·全国卷Ⅰ)郡举上计吏(上计吏:官职名),州辟别驾  举:举荐

(2018·全国卷Ⅰ)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举:举行

(2018·全国卷Ⅱ)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举:举出,提出

(2017·全国卷Ⅰ)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  举:行动

(2017·全国卷Ⅱ)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举:推荐,推举

(2017·全国卷Ⅲ)举进士第一  举:考中

47、绝

【词义推导】

“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断绝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野心。

②绝交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如果能够凭借江东的军队同中原的曹操相对抗,不如及早和他绝交。

③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借助舟船的,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④停,止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忽然听见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都停止了。

(2)形容词

①达到极点

以为妙绝。(《口技》)

——认为(这段口技)妙到了极点。

②陡峭的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③隔绝的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3)副词

①很,非常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佛印很像弥勒佛。

②全然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心力、眼力、耳力都用尽了,蟋蟀的踪迹和声音全都没有。

【成语助记】

韦编三绝: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 绝:断,断绝。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做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

络绎不绝: 绝:断绝、穷尽。络绎: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 绝处逢生: 绝处:死路。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生死攸关。 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作谓语、定语,用于声音、书信、情绪等。

千古绝唱: 绝:绝妙。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

绝无仅有: 绝:绝对。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极为稀有。也用来形容人或物非常珍贵。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稀少事物。

艰苦卓绝: 卓绝:超出一般。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常用于形容斗争环境艰苦。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精美绝伦:精美:精致美好; 绝伦:无与伦比,没有可以相比的。精致美妙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它。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同“精妙绝伦”。

与世隔绝:与文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罕至的极偏僻地方。

其他如:冠缨索绝   绝裾而去  惨绝人寰  冠绝一时  风华绝代  空前绝后  赞不绝口  悲痛欲绝  络绎不绝  拍案叫绝  深恶痛绝

【迁移练习】

晋人有美玉,邻人凯靓,屡盗而不得,为绝( )邻人之念,晋人遂率妻子至桃源绝(  )境,途遇江河,假舟揖而绝(  ),后至无人处,而闻妙声,目力所绝(  ),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鹏,绝( )云气,图南飞。妻子皆以为妙,遂居于此

【练习答案】

晋人有美玉,邻人凯靓,屡盗而不得,为绝(断绝)邻人之念,晋人遂率妻子至桃源绝(与世隔绝)境,途遇江河,假舟揖而绝(横渡),后至无人处,而闻妙声,目力所绝(尽),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鹏,绝(直上穿过)云气,图南飞。妻子皆以为妙,遂居于此

【高考链接】

(2017·全国卷Ⅲ)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绝:停止,断绝

(2017·山东卷)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绝:停止,气绝

48、堪

【词义推导】

“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虚化成助动词“可,能够”。

【词义例释】

动词

①经得起,受得住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可是处境是那样危急险恶,一个接一个出现,就不是在人世间所能忍受的了。

②胜任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连作一个小官吏的妻子都不能胜任,怎能跟县令的公子相配。

③能够,可以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不能回想,在敌人的祠堂前面,祭祀的香火旺盛,非常热闹。

【成语助记】

不堪设想:堪:能,能够。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事情会发展到令人难以预料的地步。多指较坏的情况。作谓语、补语,用于指消极方面的事。

狼狈不堪:堪:忍受,能支持。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疲惫、窘迫的样子。多作贬义。 不堪入目:堪:能,能够。指形象丑恶、印象不好,使人看不下去。

不堪一击:不堪:经不起;击:表示击打,也用作精神上的打击。整个词语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次打击。也形容文章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

其他如:不堪回首  不堪入目  苦不堪言  不堪其忧  

【迁移练习】

刘兰芝昼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满,曰:“不堪(  )吾儿妇。”令其子休之。其子与兰芝情真,以为堪(  )与贤人比,而畏其母,亦无术,遣之。每至节气,心痛难堪(  )。

【练习答案】

刘兰芝昼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满,曰:“不堪(胜任)吾儿妇。”令其子休之。其子与兰芝情真,以为堪(能够)与贤人比,而畏其母,亦无术,遣之。每至节气,心痛难堪(忍受)。

 49、克

【词义推导】

“克”的本义是“战胜、攻克”。攻克堡垒,意味着杀敌致胜,故又引申出“杀”的意义。进一步引申出“去除,削减”等义。后又虚化为助动词“能够”。

【词义例释】

动词

①能够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

——如果这件事能够圆满成功,那么天下的格局就可以定下来了。

②战胜,攻下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攻打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③成功,完成

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

——前边怕踩到狼下巴上的垂肉,后面又怕压到狼的尾巴,装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④克制,约束

克已复礼。(《论语》)

——克制自己,恢复周礼。

⑤通“刻”,刀刻,雕刻

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史记·李斯列传》)

——更改器物上的雕刻,统一度量衡和书奏文牍的格式。

【成语助记】

攻无不克:克:攻下;无:没有。攻打城池,没有攻不下的。形容英勇善战,百战百胜。也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以柔克刚:克:克制。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其他如:克敌制胜  克己奉公  克勤克俭  克尽职守  相生相克 

【迁移练习】

齐将率众与魏战于桂陵,既克(  ),威震天下。齐兵战后日益骄纵,未能克(  )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为身处富强之国而不克(  )蒙其泽。

【练习答案】

齐将率众与魏战于桂陵,既克(战胜),威震天下。齐兵战后日益骄纵,未能克(约束)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为身处富强之国而不克(能够)蒙其泽。

【高考链接】

(2018·北京卷)《诗》曰:“德(分量轻)如毛,民鲜克举之。” 克:能够

 50、类

【词义推导】

“类”的本义是“种类”,同一“种类”就是“同类”,同类的事物当然就会有“类似,像”的地方喽。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种类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雁荡山》)

——世上的沟壑等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层或上部凹陷的岩石,也是这一类情况罢了。

②事例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它写的事情虽然细小,但主旨却十分重大,所举的事例虽说浅近,表现的意义却十分深远。

(2)动词

①类似,相似

中绘殿阁,类兰若。(《促织》)

——中间画的宫殿楼阁一类的东西,很像是寺庙。

②类推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

——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

(3)副词。大都、大多

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

——近年来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人多穿上了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上了丝织品做的鞋子。

【成语助记】

有教无类:教:教育;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含褒义,用于人或事物。

触类旁通: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物以类聚:指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现多比喻坏人和坏人常在一起。中性词。 以此类推: 类:类推。根据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与此类似的其他事物的道理。 画虎类犬: 类:象。画老虎不成,却像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其他如:物以类聚   连类比物  画虎类犬  刻鹘类鹜  不伦不类  有教无类

【迁移练习】

宋人刘某,形类(  )橐驼者,树之茶类( ),其法异。众人怪之,问其以。刘举类( )讲解之,众皆以为其义之深。

【练习答案】

宋人刘某,形类(类似)橐驼者,树之茶类(种类),其法异。众人怪之,问其以。刘举类(事物)讲解之,众皆以为其义之深。

 【高考链接】

(2018·天津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类:种类,类别

(2016·全国卷Ⅲ)珪居闲类木讷者  类:类似,像

(2015·全国卷Ⅰ)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  类:类似,像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站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https://img.jzlt100.com/uploads/files_user49/question/5ec64705177d8154134.png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获取最新北京高考一模、二模、高考试卷真题答案及解析、视频解析!

咨询北京高中期中、期末、高考冲刺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