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41-50)(1)

2021年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41-50)

点击领取>>>北京高考一模、二模、高考试卷真题答案及解析、视频解析

 41、假

【词义推导】

“假”的本义是“借”。“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jiǎ

(1)动词

①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因此人们多把书借给我。

②凭借,借助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君子本性并不是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宽容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希望您稍微宽容他一点,让他在您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④给予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

——对汉族人不能交给太大的兵权。

(2)形容词

①虚假的,不是真的(假装)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

②非正式的,代理的,临时的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

——就和一起共同推举项羽做代理上将军。

(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连用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假使我犯法被杀,如同九牛少了一毛,和蝼蚁死去有什么两样?

读音二:jià

名词,假期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府吏听说了这个变化,就请假暂时回家。

【成语助记】

久假不归(jiǔ jiǎ bù guī):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不假思索:假:借助,假借,依靠。不用思考就做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熟练。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懒于思考,不负责任的办事。

其他如:狐假虎威  假痴不颠  假道伐虢  假公济私  不假思索  天假其年 

【迁移练习】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 )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 )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 )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 ),州官不许,乃往。

【练习答案】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借助)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假的)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假期),州官不许,乃往。

【高考链接】

(2017·浙江卷)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扰乱)之矣 假:假设,假使

(2015·湖南卷)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  假:借

 42、间

【词义推导】

“间”的本义是“门缝”。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小路不是很像夹缝吗?时间的“空隙”,即“空闲”。“夹缝”是在两个事物之中的,故有“置身其中”的意义,由此可引申出许多意义:“间隔、参与、中间、离间”等。“离间”再引申出“间谍”之义,间谍当然是“秘密”的喽。

【词义例释】

读音一:jiān

(1)名词

①中间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驱使中原的士兵远途跋涉,来到这江湖沼泽之间。

②期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在危难期间接受了任命。

(2)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把天下的贫寒之士都遮蔽起来,让他们都露出笑颜?

读音二:jiàn

(1)名词

①门缝,夹缝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偷的看她丈夫。

②空隙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那关节有空隙,而刀刃却没有厚度。

③机会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

——到了京口,找到机会逃奔真州。

④(不多)时间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到蔡桓公,站立了一会儿时间。

(2)动词

①离间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谗佞小人离间他们,可以说是处境十分困难了。

②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有那些当官的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③间隔,隔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们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联系。

④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3)副词

①表时间,有时,偶然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几个月之后,时不时有人偶尔提意见。

②表状态,从小路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从骊山下来,取道芷阳抄小路行走。

③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生就屏退众人,悄悄地对信陵君说。

【成语助记】

间不容发:间:中间;发:头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指空间距离极小,形容极为精确或精密。也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形势危急到了极点。也比喻文字精练、严谨。作定语,比喻事物很精密或时间紧迫。字里行间:间:中间,区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作主语、宾语,指字句之间。

挑拨离间:间:隔阂。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伤的说法。作谓语,含贬义。

亲密无间:间:缝隙。关系亲密,没有隔阂。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其他如:疏不间亲  伯仲之间  

【迁移练习】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 )鲁肃代职。途中见草屋八九间(  ),令卒查之。少间( ),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  )行。小人间(  )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  )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间(  )焉?瑜闻之,于行间(  )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  )隔。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练习答案】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鲁肃代职。途中见草屋八九间(量词),令卒查之。少间(一会儿),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从小路)行。小人间(间或)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挑拨)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间(参与)焉?瑜闻之,于行间(间隙)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隔离)隔。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高考链接】

(2018·全国卷Ⅰ)芝(人名)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间:之间,期间

(2018·全国卷Ⅰ)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间:量词

(2018·天津卷)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  间:间隔

(2016·全国卷Ⅰ)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间:间隙,引申为“不同,区别”

(2016·天津卷)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  间:中间,……之间

(2016·全国卷Ⅱ)其间岂无刚直之人  间:中间,期间

43、见

【词义推导】

“见”的本义就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至于“召见、谒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睛里,(后作“现”),由此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

【词义例释】

读音一:jiàn

(1)动词

①看见,看到

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②会见

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项伯立刻进去会见沛公。

③谒见,拜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曹刿请求谒见(庄公)。

④召见,接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坐在章台宫召见蔺相如。

(2)名词

①见识,见解

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你真是女人的见识。

②看见的东西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进入的越深,前进就越困难,见到的景色也就越奇特。

(3)代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有所动作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你既然这样惦记着我,就希望你不久前来(接我)。

(4)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把宝玉)给秦国,恐怕得不到秦国补偿的城池,白白地被欺骗。

读音二:xiàn

动词

①引见,使……见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荷蓧丈人》)

——杀鸡做饭给他吃,并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来见他。

②表现、出现、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微风吹过,牧草低下身子,显露出草地上的牛羊。

【成语助记】

相形见绌:见:看见,显出。指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相见恨晚:恨:遗憾; 见:见面。只恨相见得太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

见贤思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捉襟见肘:襟:衣襟;肘:胳膊肘;“见”通“现”:露出。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图穷匕见: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见微知著:意为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作谓语、宾语,指根据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见异思迁: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好不专一。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真知灼见:灼:明白。指真正知道,确实看见。也指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一孔之见:孔:小窟窿。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片面的见解。作宾语,指片面的见解,多用于自谦。

见笑大方:见:被。被见识广博的人所笑话。也指让内行人笑话。作宾语,常用于谦辞。

【迁移练习】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后匈奴朝见(      )汉元帝,求和亲。元帝见(   )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     )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昭君行胡地,风吹草低见(   )牛羊,忆与父母无见(      )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日入宫时,父母见(      )叮咛,嘱我早还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之,亦为之落,以此见(       )其美貌也。

【练习答案】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后匈奴朝见(拜见)汉元帝,求和亲。元帝见(召见)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表被动)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昭君行胡地,风吹草低见(通“现”)牛羊,忆与父母无见(见面)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日入宫时,父母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叮咛,嘱我早还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之,亦为之落,以此见(知道)其美貌也。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Ⅰ)后岁余,贾生征见 见:被召见

(2018·浙江卷)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 见:表被动

(2018·浙江卷)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  见:看见

(2018·江苏卷)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  见:拜见

(2018·全国卷Ⅲ)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  见:看见

(2017·全国卷Ⅰ)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2017·全国卷Ⅲ)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见:看见

(2017·天津卷)见污伤,不肯自明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44、解

【词义推导】

“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解释、解说”道理时需要条分缕析;解说之后就会让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分解动物”义后又引申为“解开”一切纠结之物,故有“解放、解脱”的意义,解开纠结之物后,纠结之物就会“松弛”下来,进一步引申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写作“懈”)。解开心中的结,就是“和解”。

【词义例释】

读音一:jiě

动词

①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庖丁替文惠君解剖牛。

②解开,脱去

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病梅馆记》)

——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埋到地里,解掉那些绑缚的棕绳。

③分开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促织》)

——那小伙子非常惊骇,急忙把它们分开,使它们停了下来。

④解释,解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⑤理解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难问题最终也不能理解。

⑥解救,消除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如果有这样一句话,既可以解除燕国的灾祸,又可以报您的仇,(您将)怎么样?

读音二:xiè

动词,缓和,消减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太后(愤怒的)神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成语助记】

不求甚解:解:了解,理解。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

解囊相助:解:解开。解开口袋掏钱帮助别人。用来形容以财物资助别人。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帮助别人。

慷慨解囊:慷慨:豪爽,大方;解囊:解开钱袋拿出钱来。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作谓语,含褒义。

迎刃而解: 解:解决。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大惑不解: 惑:迷惑;解:理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解甲归田: 解:脱下;甲:古代将士打仗时穿的战服。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浑身解数:浑身:全身,指所有的;解数:套数,指武艺。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权术手腕。

其他如:庖丁解牛  衣不解甲  善解人意  解衣衣人  解骖推食  解民倒悬  不解之缘  难解难分  马不解鞍  妙语解颐  宽衣解带  不求甚解

【迁移练习】

庖丁为文惠君解(   )牛。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王见其技甚高,疑之,庖丁解( )其惑也。文惠君方解(  )其理,色少解(  )。文惠君后以之治国,终解(  )内忧外患。

【练习答案】

庖丁为文惠君解(解剖)牛。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王见其技甚高,疑之,庖丁解(解释)其惑也。文惠君方解(理解)其理,色少解(缓解)。文惠君后以之治国,终解(免除)内忧外患

【高考链接】

(2018·江苏卷)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解:理解

(2015·全国卷Ⅱ)后怒解,方被引入  解:缓解,解除

(2015·重庆卷)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  解:解决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站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https://img.jzlt100.com/uploads/files_user49/question/5ec64705177d8154134.png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获取最新北京高考一模、二模、高考试卷真题答案及解析、视频解析!

咨询北京高中期中、期末、高考冲刺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