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21-30)(1)
2021年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21-30)
点击领取>>>北京高考一模、二模、高考试卷真题答案及解析、视频解析
21、度
【词义推导】
“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词义例释】
读音一:dù
(1)名词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宁可相信所量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②限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生产是有季节的,而使用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很快耗尽。
乐盘游三驱以为度 《谏太宗十思疏》限度
――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作为限度。
③制度,法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对内设立法令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④气度,常态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料到,(群臣)全都失去了原有的气度。
(2)量词,次,回,个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在崔九的堂前也有几次听到你的乐曲。
(3)动词
①谱写,创制(歌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姜夔《扬州慢》)
——我内心感到悲怆,感慨扬州的今昔变化,于是自己创制了这首曲子。
②过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春风吹不过玉门关。
秋月春风等闲度 《琵琶行》
――轻轻地度过了多少个秋夜春天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
读音二:dúo
(1)动词
①丈量,量度,计算,
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治平篇》)
——就算是计算着肚子分配吃的,计算着身量分配住处,我也能知道那是一定不够用的了。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用称称过,这样之后才知道物体的轻重;用尺量过,这样之后才知道物体的长短。
②推测,估计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我到了军中,你再进去。
【成语助记】
暗度陈仓:度:度过。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风度翩翩: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形容男子。
审时度势:度:估计、揣度。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是说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置之度外: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度长絜大: 度:推测,估计;絜大:用绳子量物体周围的长度。比量长短大小,以便找出差距。
其他如:审时度势 度日如年 风度翩翩 普度众生 金针度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宽宏大度 挥霍无度
【迁移练习】
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 )之,至市方忆忘度(),徘徊几度()欲反.度( )之再三,则度( )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玩乐无度( ),责其不知以脚度( )鞋之大小。后人度( )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 ),岂不谬哉?
【练习答案】
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越过)之,至市方忆忘度(尺码),徘徊几度(次)欲反.度(考虑)之再三,则度(估计)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玩乐无度(限度),责其不知以脚度(衡量)鞋之大小。后人度(创作)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法度),岂不谬哉?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Ⅰ)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 度:制度,法度
(2017·山东卷)贞度叔陵将有异志 度:推测,估计
(2015·江苏卷)以法度检束士 度:制度,法度
22. 非
【词义推导】“非”是象形字,金文像两翅相背,表示违背、违反。“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讥评,责难,认为不对,反对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刘开《问说》)
——认为自己正确,别人不对,这是世俗的通病。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
②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
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段太尉逸事状》
――遇到不能赞同之事,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偶尔这样做。
③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站在高处招手,臂膀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
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硃、猗顿之富也。(《过秦论》)
――才能不及普通人,没有孔子、墨子的贤德,也没有陶硃、猗顿的富有。
(2)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实际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远,已经觉悟到如今退隐是正确的,而以前出仕是错的。
(3)名词,错误
以是为非,以吉为凶。(《战国策·楚策》)
――把正确的当成是错误的,把吉利的当成是灾祸。
(4)副词
①多用在叙述句、描写句中,相当于“不”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风俗云。(《训俭示康》)
——你不仅自己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用这个道理教育你的子孙,让他们知道前辈的风俗啊。
②除了,除非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除了刘备以外,没有可以抵挡曹操的人了。
【成语助记】
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含贬义。
无可厚非:厚:深重;非:非议,否定。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以谅解。作谓语,用于人或事情等。
想入非非: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含贬义。
无可非议: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形容人、事、思想等。
是古非今: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
其他如:非我族类 今非昔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物是人非 为非作歹 习非成是 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迁移练习】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 )有兵家之能而灭秦。少者非()之,曰:此言非( )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练习答案】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没)有兵家之能而灭秦。少者非(反对)之,曰:此言非(错误)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非:责难,认为不对
(2018·浙江卷)太初(颜太初,人名)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非:不是
(2017·全国卷Ⅲ)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非:不是
(2017·天津卷)父未尝笞,母未尝非 非:责难,认为不对
23. 复
【词义推导】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回来
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僖公四年》)
——昭王远行南方却没有回来。
②恢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由这里)就可以知道了。
③回答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
④报复
(伍员)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左传·定公四年》)
——伍员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报复楚国。”
⑤通“覆”,遮盖,盖上
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
——用手掌把它盖住,觉得手心里空空的,好像没有什么东西。
(2)形容词
①夹层的,双层的。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
——用红罗做的双层的床帐,四个角上都挂着香囊。
②繁复,重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山水一重一重的出现,前面似乎无路可走了,可是走过柳树茂密,山花鲜艳的地方,意外的又看到一个村庄。
(3)副词,再,又,还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各位将军官吏如有再敢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个书案一样。
【成语助记】
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周; 复:又。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比喻事物的循环。指循环往复。
万劫不复: 复:恢复。指永远不能恢复。
死灰复燃: 复:再,重新。冷灰重新烧了起来。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重新活动起来或比喻原有的念头、想法重新出现。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
反复无常:反复:颠过来倒过去;无常:没有常态。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状态,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准确的时候。作主语、谓语;含贬义,形容人经常变卦。
山重水复:复:重复,重叠。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
其他如:髀肉复生 故态复萌 无以复加 无往不复
【迁移练习】
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水复( )荡漾,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 )如初。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 ),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两人喜,相约明日复( )往。
【练习答案】
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水复(重叠,繁复)荡漾,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恢复)如初。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答复),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两人喜,相约明日复(再)往。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Ⅰ)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复:又,再
(2019·全国卷Ⅱ)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 复:恢复(收复)
(2018·全国卷Ⅰ)芝(鲁芝,人名)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复:恢复
(2018·全国卷Ⅰ)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复:又,再
(2018·全国卷Ⅲ)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 复:又,再
(2018·江苏卷)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复:又,再
(2017·全国卷Ⅱ)王无复言 复:又,再
(2017·浙江卷)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复:重复,反复
24、负
【词义推导】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仗恃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国贪心,倚仗它的强盛,用空话来求取(我们的)宝玉。
②以背载物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③担负,担当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衡量这两个办法,宁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④辜负,对不起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实在害怕被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⑤背弃,违背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实行了斋戒,也一定会背弃盟约,不补偿给赵国城池。
⑥覆盖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青苍色的山峰上覆盖着白雪,像明亮的蜡烛一样,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名词,失败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谋攻》)
——不了解对方,却了解自己,胜败(的几率)各占一半。
【成语助记】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不负众望:负:原意为违背,背弃,后引申为辜负,对不起。没有令大家失望。在词义上,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有相同之处,只是深孚众望程度更深一些。人们又根据这两个成语组合成一个新成语:不孚众望。其意为不能令大家信服。
如释重负:重负:重担子。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消除紧张的心情。
负隅顽抗: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久负盛名:负:承受,承担,引申为享有。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
其他如:忘恩负义 忍辱负重 负屈含冤 披裘负薪 皇天不负有心人
【迁移练习】
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 )强以城十五求之。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 )秦曲。赵王召相如负()和氏璧往之。相如临行曰:“必不负( )赵。”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 )约,令从怀璧归赵。后人评曰: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 )不易量。
【练习答案】
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倚仗)强以城十五求之。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使承担)秦曲。赵王召相如负〔背着)和氏璧往之。相如临行曰:“必不负(辜负)赵。”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背弃)约,令从怀璧归赵。后人评曰: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失败)不易量。
【高考链接】
(2017·浙江卷)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 负:对不起,辜负
(2015·安徽卷)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负:依仗,凭借
25、盖
【词义推导】
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
【词义例释】
读音一:gài
(1)名词
①车盖
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现在已经长得高高的,(枝叶茂盛),像车盖一样了。
②器物的盖子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张衡传》)
——盖子高高的鼓起来,形状像酒樽一样。
(2)动词
①遮盖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
——天像个帐篷,遮盖着大地。
②胜过,压倒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
——刘备是汉朝王室的后代,杰出的才能超过了当世之人。
(3)副词
①表肯定判断,原来是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
②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未几,敌兵果舁(yú)炮至,盖五六百人也。(《冯婉贞》)
——不久,敌军果然抬着炮来了,大概有五六百人。
(4)语气词,用在句首,不译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一年之中冒死亡的危险只有两次而已。
读音二:hé
疑问代词,通“盍”,何,怎么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技艺怎么(精湛)到了这种地步啊?
【成语助记】
欲盖弥彰: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其他如:盖世奇功 盖棺论定 官盖如云 欲盖弥彰
【迁移练习】
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 ),其叶如盖()。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 )世,又登之。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古人遗之。
【练习答案】
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遮盖),其叶如盖(伞)。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超过)世,又登之。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大概)古人遗之。
【高考链接】
(2018·江苏卷)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 盖:大概
(2018·浙江卷)死时盖年四十余 盖:大概
(2017·浙江卷)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 盖:大概
(2017·江苏卷)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盖:发语词,因为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站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获取最新北京高考一模、二模、高考试卷真题答案及解析、视频解析!
咨询北京高中期中、期末、高考冲刺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