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11-20)(1)

2021年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11-20)

点击领取>>>北京高考一模、二模、高考试卷真题答案及解析、视频解析

2021年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1-10)巩固练习

11、曾 

【词义推导】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词义例释】

读音一: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过去曾经很熟悉。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读音二: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如:曾祖父、曾祖母

(2)动词,通“增”,增加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长他的才干。

(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或表语气增强,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

――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

【成语助记】

曾几何时: 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时间没过多久。

曾经沧海: 曾经:以前经历过。比喻世事变迁之巨及经历之多,眼界非常开阔,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里。后用来比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其他如:似曾相识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迁移练习】

愚公自曾()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 )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 )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 )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练习答案】

愚公自曾(指自己相隔现代的亲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经)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层”)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竟)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高考链接】

(2014·全国卷Ⅰ)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曾: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

12、乘

【词义推导】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chéng

(1)动词

①升,登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氓》)

――我登上那倒塌的墙垣,遥望复关。

②驾,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③冒着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

④凭恃、依仗

乘风破浪

⑤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

读音二:shèng

(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了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势。

(2)量词,辆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

——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

【成语助记】

因利乘便:因:顺着;乘:趁着,凭借。凭借有利的形势。

乘风破浪:乘:乘着。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形容事业迅速发展。含褒义。

万乘之君:乘:四匹马拉的车。指大国的国君。

其他如: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迁移练习】

陶渊明手握《左传》,乘( )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 )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 )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化以归尽。

【练习答案】

陶渊明手握《左传》,乘(登)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乘坐)",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凭借)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冒着)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顺应)化以归尽。

【高考链接】

(2016·浙江卷)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 乘:车

(2015·天津卷)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乘:驾,坐

13、诚 

【词义推导】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词义例释】

(1)名词,诚心诚意,真诚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真诚的心意所感动,便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2)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

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确实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确实知道自己(长得)不如徐公漂亮。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如果能这样,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中兴了。

【成语助记】

开诚布公:诚:诚实,真诚;开诚:敞开胸怀,表诚意;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褒义词。

心悦诚服:诚:真诚。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诚惶诚恐: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惶恐不安。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其他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迁移练习】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 ),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诚()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 )如此。

【练习答案】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诚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诚(确实)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果真)如此。

【高考链接】

(2014·全国卷Ⅱ)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 诚:果真,如果

(2015·福建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  诚:实在,的确

14、除    

【词义推导】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词义例释】

(1)名词,台阶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跟随皇帝到了雍棫阳宫,扶着御辇下台阶。

(2)动词

①去掉,除去。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出师表》)

――铲除邪恶势力,复兴汉朝天下

②修治,清理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就清理了魏忠贤的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③拜官授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

――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

【成语助记】

除旧布新:除:除去。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作谓语、定语,用于指革新。

除恶务尽:除:清除;除恶:指消除坏人与坏事。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作谓语、宾语、定语。

其他如: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迁移练习】

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其东屋之除( )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 )其官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 )吾死,不然事定成!”

【练习答案】

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除掉)其东屋之除〔台阶)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授予官职)其官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除非)吾死,不然事定成!”

【高考链接】

(2018·全国卷Ⅱ)州举茂才,除温令 除:拜官,任职

(2018·全国卷Ⅲ)上(皇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指范纯礼)不可  除:拜官,任职

(2017·全国卷Ⅰ)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除:去掉,除去

(2017·山东卷)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  除:拜官,任职

15、辞  

【词义推导】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供词,口供

听其狱讼,察其辞 (《周礼 乡土》)

――听他呈堂证供 观察他的言辞和脸色

②言辞,文辞

皆好辞以赋见称

――皆好辞以赋见称:都爱好擅长文辞,凭着辞赋好而被人称道。(《屈原列传》)

③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④命令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近来奉了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向南一指,刘琮就投降了。

⑤一种文体

《楚辞》《归去来兮辞》

(2)动词

①告别,辞别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现在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

――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

②推辞,不接受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我死尚且不怕,一怀酒哪里值得推辞。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

③计较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行大礼的人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成语助记】

义不容辞: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指理应接受。含褒义。

闪烁其辞:辞:言辞。比喻说话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不能赞一辞:辞:言辞;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大放厥辞:原指极力铺陈辞藻。现指夸夸其谈,大发议论,有轻视之意。

不辞而别: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

其他如: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迁移练习】

屈原德高,作《楚辞()》,其辞()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辞( ),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 )亲戚,见放楚之汨罗。

【练习答案】

屈原德高,作《楚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其辞(文辞)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借口)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辞(推辞),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辞别)亲戚,见放楚之汨罗。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Ⅰ)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辞:辞别

(2018·江苏卷)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辞:辞别

(2017·山东卷)辄辞以疾,未尝参预  辞:推辞

(2017·天津卷)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  辞:告别,离开

16、从  

【词义推导】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词义例释】

读音一:cóng

(1)动词

①跟随,使……跟随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随在后面。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沛公第二天带领了一百多人马跟从他来拜见项王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天下人祥云一样汇集在他们身边,像山中回声般立即应和,背着粮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随着他。

②依顺,听从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

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 述而》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

③参与,参加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

④追赶

佯北勿从。(《孙子·军争》)

——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追赶。

⑤依傍,紧挨着

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樊哙紧挨着张良坐下。

(2)介词,由,自(表起点);向(表对象)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由小山包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从余问古事 (《项脊轩志》)

――向我询问一些古往的事

读音二:zòng

名词

①指堂房亲属。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毕升死去之后,那些印版被我的侄子们得到。

②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于是合纵的盟约被破坏了,(六国)又争着割地贿赂秦国。

【成语助记】

从长计议:指慎重考虑而不急于做出决定。也指慢慢设法解决。作谓语;中性词。

便宜从事: 从:从事,参与。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指方便行事。

唯命是从: 从:听从,服从。指绝对服从。

从容不迫:从容:不慌不忙,镇静。形容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容镇定。含褒义。

合从连衡: 从:通“纵”;衡:通“横”。指联合抗敌。作宾语、定语。

其他如:从壁上观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迁移练习】

樊哙从( )军,从( )刘邦征伐。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 )良计,斥项王。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 )来,欲杀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 )良坐。

【练习答案】

樊哙从(参加)军,从(跟随)刘邦征伐。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听从)良计,斥项王。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由,自)来,欲杀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挨着)良坐。

【高考链接】

(2018·全国卷Ⅰ)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  从:听从

(2018·全国卷Ⅱ)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从:跟随,随从

(2018·全国卷Ⅲ)“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  从:听从

(2017·全国卷Ⅱ)从兄为人所杀,无子  从:堂房亲属

(2017·全国卷Ⅲ)从而横之,方而圆之  从:通“纵”,合纵

(2017·全国卷Ⅱ)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从:听从

17、殆   

【词义推导】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词义例释】

(1)形容词

①危险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谋攻》)

——了解自己,了解对手,那么打一百场仗也不会危险了。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

(2)副词

①表推测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项脊轩总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佑吧。

②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燕国赵国处在其他国家几乎被秦消灭光了的时候。

【成语助记】

百战不殆:殆:危险。作战百次也不失败。形容每战必胜。用作褒义。

殆无孑遗:殆:几乎;孑遗:剩余。几乎没有一点余剩。 

车殆马烦:意思是形容旅途劳顿。

知止不殆: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殆无虚日:几乎没有一天空着,形容几乎天天如此. 

【迁移练习】

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 ),物件殆()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 )有神助,后重修之。 

【练习答案】

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危险),物件殆(接近)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大概)有神助,后重修之。

【高考链接】

(2016·全国卷Ⅰ)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躲)耳 殆:大概,恐怕

(2014·全国卷Ⅰ)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殆:近于,几乎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站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https://img.jzlt100.com/uploads/files_user49/question/5ec64705177d8154134.png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获取最新北京高考一模、二模、高考试卷真题答案及解析、视频解析!

咨询北京高中期中、期末、高考冲刺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