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老师解作文题(14)
石老师解作文题(14)
点击领取>>>小初高作文写作全攻略+技巧+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素材资料
【作文题目】
纷繁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需要我们真诚面对并深入思考。
请在“自由”“英雄”“经典”和“青春”中任选一词,也可以自拟一词,填入下面两处横线中任意一处并以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自定文体(诗歌除外)。
①真正的 ② 之窘
【审题指导】
1.语文考试极为重视考查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和阐释,说明确点,就是需要同学们对一个概念能有准确深入的理解,这就是思想的深度。
这道题目给出了几个词,在写作文章之前,首先要清楚几个词的内涵。
①自由——在法律及道德约束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哲学上把人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共性:随性随意。可以由实到虚,从有形到无形。
②英雄——本领高强,勇武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钦佩的人;……
——共性:某点或某种优秀品质过人之处或贡献或有意义的影响。可以由实到虚,由个人成就到历史社会影响。
③经典——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宗教意义上的根本性著作。
④青春——青年人的年龄、青年时期;
以从生理年龄说到心理年龄;
⑤真正——实质与名义完全相符,即由表及里、由通俗普世的认识到个人独到的思考。应该强调的是“我认为”。
⑥窘——穷困、困境、尴尬、无奈,即一种状态、处境及其成因或意味着什么。
2.选定一个词之后,进行纵向深入思考,由现象到本质和原因进行挖掘。
内容上要关注自我,关注社会,有所思考与认识,有所积淀或视野,只要具备某一点积极肯定之;表达上要注意逻辑性,结构顺畅连贯,不生涩。
【例文分析】
真正的自由
人生如沙漠,我亦是沙漠中自由的行者。卡夫卡在《自由意志三点论》中说:我们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方式,因而我们是自由的;我们又必须穿越这片沙漠,因而我们是不自由的;自由与不自由间,我们踏遍沙漠的每个角落。这片“沙漠”里,探索真正的自由。
自由是什么?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不同的答案。小时候的自由可能是写完作业后的自由欢乐时光,想怎么玩都不会被爸爸妈妈约束。可渐渐地,当我把玩变成读书,虽然身体固定在方寸书桌,但仿佛推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另一种自由的大门。书籍是每个人进步的阶梯,这阶梯通向的是自由意志的王国、精神的殿堂。
在精神的王国中,我遇到了“我控诉”的左拉,遇到了会变形的卡夫卡,也遇到了身残志坚的力克·胡哲、呐喊又彷徨的鲁迅。他们或多或少在生活中、在肉体上被束缚、制约,可是,透过点滴文字,我看到他们没有被“围城”所禁锢的或人类良知或艺术激情,看到他们穿越人生沙漠中将不自由转化为自由……真正的自由,现在的我会这样讲:它是豪华落尽后纯粹的精神自由,是希望,是人格。
于是不难理解托尔斯泰抛弃功名在旷野上踽踽独行,也不难理解曼德拉一生在风雨飘摇中也要抱紧种族的自由。知识分子、民族英雄,罗曼罗兰说他们是心的英雄,我说他们收获心的自由——冯友兰人生四境中的天地境界一般的大自由。大自由,拯救大时代,成就大英雄。
所以,卡夫卡所说的“必须穿越沙漠”的不自由应该是血肉的限制,“选择穿过沙漠”是精神的自由,思想的自由,不仅不矛盾,还架构起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穿越人生沙漠的方式。很可能,那片人生的沙漠其实也是自由的绿洲吧!
欲求真正的自由,必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而上下求索吧。没有思想,又何来思想的自由?在唏嘘失去自由的犬儒主义者们的同时,走进书籍吧,走进生命吧,不断探索吧: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这是陈寅恪对清华莘莘学子的号召,更是我的意志的座右铭!愿它也成为你的座右铭。
握紧真正的自由,站在人生的沙漠——不,是人生的绿洲中,渐行渐远,终有所获……(50分)
经典之窘
那日,有人问我,《梁祝》的结局究竟是什么。我心中一喜,本以为遇到了难遇的知音。不料待我讲述完毕,那人满脸不屑,说梁山伯真是呆头呆脑,说老戏终究落了俗套,说经典也不过如此。类似的话我不知听过多少遍,每每听到,心中却仍泛起苦涩。
不得不说,这话有一定道理,按现代人的逻辑,很容易为经典戴上“无聊”、“古旧”的帽子。但倘若能深入细品,经典之美方可一点点显露,令人拍案叫绝。只可惜,现代人既放不下经典的诱惑,又不能静心细品,于是浅尝辄止,经典就被扣上了帽子——这便是今日经典之窘境。
前些年,《红楼梦中人》搞得如火如荼,大街小巷中谈论的也不乏宝玉、黛玉和大观园。近些年,翻拍的《红楼梦》上演,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多了神游太虚境、归省庆元宵。然而一片喧哗背后,一切归于沉寂,除了当年选秀的演员炙手可热,《红楼梦》的经典又被束之高阁。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同龄人曾完整阅读过四大名著,曾同黛玉一道伤春悲秋;而我只知道,我们关于名著的认识,不是源于书本,而是源于屏幕上的短评简介,亦或是电视剧中的只言片语。因为我们从不细读经典,所以我们会轻而易举地抛弃;因为我们需要以经典丰富我们的“文化常识”,于是我们势必不能也不愿完全脱离。正在这若即若离之间,经典沉默了。对学生而言,它似乎只意味着3分的文学常识;对上班族而言,它似乎只成为办公室中显于示学养的谈资。经典之窘,早已在社会中蔓延开来。
经典之窘,反映出社会的浮躁和不安。我们宁愿用一小时看网络小说,亦不愿拿十分钟品读一首古诗。从媒体到每个人的内心,一切都是碎片化的,不追求理解之深,只在意覆盖之广。我们身边不是常有看似见多识广而深问一问三不知的人吗?不是也常有跟着电视剧和古风歌曲去读名著、背古词的人吗?他们虽口中咕哝着古词,内心实则空虚无比。他们随意的一句评论,经典就不知又将带上何种“罪名”,又将进入何种更深的窘境。
使经典走出窘境,关键还在于个人和社会的行动。中国自古“格物”与“广闻”并行,深度与广度并重;经典重回社会、重回人心,需要的是平和安定的人心,是虚心向学的社会氛围,是经典和有识之士走出象牙塔之后的积极推动。
有时我希望,像我一样喜爱经典的少年人能够与他人谈论古诗古词,亦或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只是为了一直追寻的美和安静,而不是其他。(46分)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站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咨询北京小初高作文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