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老师解作文题(13.1)
石老师解作文题(13)
点击领取>>>小初高作文写作全攻略+技巧+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素材资料
【作文题目】
2014年12月,《诗刊》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凤凰网读书频道联合举办了一场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私企员工、煤矿工人,是这场朗诵会的主角。他们朗诵自己的作品,表达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1、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
①日常生活,惊心动魄
②主角
③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的感悟
2、考虑材料内容的特殊性
诗歌——阳春白雪
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私企员工、煤矿工人——普通人
这是不是颠覆了我们对诗歌的认知?这则材料需要我们思考的是诗歌的本源,如果同学们对《诗经》非常了解的话,应该知道“国风”就是劳动人民最朴实真情的吟唱。因此这篇文章的完成需要同学们懂得诗歌的本质,把我们学过的古诗词常识充分运用上。
3、立意角度
①诗歌的本源和价值
②当今时代文化的回归
③对人民大众命运和情感的关注
【例文分析】
诗歌,归来
“面对这个信息时代,诗歌是我们存在的证明和武器”,北岛在《今天》创办已三十周年时说道。“不过是在一个时刻,诗歌以赤子的姿态到来,在摇摇晃晃的行走中充当了一只拐杖”,诗人余秀华在自己的作品集中写道。在沉寂太久之后,诗歌正以平凡的姿态,迎来了一个最为盛大的回归的时代。
诗歌的远去与沉寂无疑值得反省。这一流传千古的伟大文学体裁,竟在它土生土长的中华大地上陷入无言的境地。很长时间以来,诗歌被几个名字所取代——席慕容、北岛、海子……,它在大众的生活里不见踪迹,杳无音讯,被人们送上远离尘烟的高台。人们只能以可望而不可及的目光注视着它。无疑,不是诗歌的魅力不再,而是更多其它的东西——如网络文学,穿越剧,甚至是物质追求对精神生活的冲击,让它淡去了视野。
值得庆幸的是,诗歌终于在时代的巨浪下顽强生存,以崭新的姿态归来。一首《穿越大半个中国》让生于农村的女诗人余秀华火了整个中国,她是《诗刊》2014年最伟大的发现——将其置于当下诗坛的女诗人中,她是那么得格格不入。别人“涂脂抹粉”,她“口无遮拦”;她字字带血,却句句敲入人心;她身有缺陷的,却骄傲于内心的完整充实;面对命运的不公却淡然说出“请让我做天空的孩子,哪怕她夺去我飞翔的翅膀”。她是农民,却对诗歌无比热爱,她身患残疾,却热爱生活——她是平凡的诗人,也是呼唤诗歌归来的人。
当电影《星际穿越》让更多人认识,尊重科学时,其引用的一首《不要温柔地走进这长夜》让中国人记住英国诗人托马斯的名字。于是我可以看来,诗歌,它正以多样的方式重归文坛。我们也可以看到,更多的文学院、杂志刊和新闻媒体,也顺此风让诗歌被更多大众所接受。一场“日常生活,情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主角是比你我更平凡的社会大众。在诗歌面前,我们均是赤子的姿态,它清洁我们,怜悯我们,引导我们感悟生命,教导我们热爱生活——这才是诗歌不变的魅力。
如同北岛感慨于哥伦比亚麦德林的诗歌节座无虚席,再贫穷的人们也要读诗,国人何尝不感慨于中国文学风日下传统文学甚至文化被人淡忘。鲁迅文学的大撤退,弹片文化的冲击,网络语言的盛行,无疑是敲响的警钟。而诗歌的归来无疑也是告诉我们,还有一种希望——大众是可以理解和接受所谓“深刻”之物的,我们可以用心聆听和感受文学,无论是一个人的作品,还是一种文学体裁,又或是文学本身,甚至中华文化,都能在信息化的时代“重归故土”,“荣归故里”。
惟有你我作为个体,化在平凡与日常中感悟,接受并热爱,相信不仅诗歌能够归来,还有更多,更值得回归的传统期待着国人的再次发现。
诗歌已归,再不行动,更待何时?
石老师点评:“诗歌,归来”,题目生动且充满期待而欣慰的情感。本文由余秀华的例子引发开来,挖掘诗歌的本质意义,并且深入思考了当今时代诗歌沉沦的社会原因,这是难能可贵的。另外,语言运用极为娴熟,整散句结合,并且句句饱含情感与思考,绝非假大空之口号所能比。这一点值得同学们学习。语言的熟练运用之来源于平时的多加练习。
平凡的诗人
诗歌朗诵会不仅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题,而且其主角是做着普通工作的平凡人,这若是叫那些强调诗歌“高贵性”的评论家得知,岂不要尖刻地品评一番?
确实,诗歌由于其“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艺术形式而对文字的洗练有严苛的要求。往往诗歌的主题也是凌驾于生活之上,甚至超越现实的。如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瑰奇诡谲的幻想,这是一些伟大的诗歌的特征,但若以此作为诗歌的目的,那未免本末倒置。诗歌从不是谋取伟大的手段,而是将心中无法掩抑的激情向外传递的途径,无论这份激情是来自于睡梦中命运三女神向我展露了她神秘的微笑,还是送牛奶时惊险地接住了三个牛奶瓶。
我在俄罗斯时曾恰逢普希金诞辰纪念,小小的公园里聚着各种各样的人。大多数是做着平凡工作的邻近居民,本以为会大量涌现的专职文艺工作者倒是寥寥。这些人平时鲜有共通点,每人都不过是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过生活,而把他们聚集到这座普希金像下的,仅仅是他们对诗歌的热爱而已。随着钟声敲响,朗诵也如序进行,诗有长有短,内容从赞颂自然到今天的早餐,朗诵的声音或急或缓,无论是怎样的诗,怎样的人,唯一不变的是从声带的震颤深处迸发的情感,它跨过依宿文字的稿纸,透过朗诵者诚挚的目光,拂过寒冷在众人面颊上晕染的浅红,直击我的心脏,这份感性的冲动在我心中膨胀,促使我张开口唇试图将热情组织成章。在被灼烧的意识中我不禁自问,普通人从普通的生活中孕育而生的热爱,也能有如此的份量吗?
被称为热爱的这份感情,其产生、膨胀与宣泄难道还需要资格吗?被君主纵横捭阖的英姿所感染而写下《罗兰之歌》,与被孩子摇晃着向前迈步的姿态所感动而写成尽是白话的诗,纵然世人可以赞颂前者为史诗而批评后者为拙作,但从两者均是由对生命、对生活的思考和感动所激发的感情表达这一点来看,又有谁能崇拜前者而蔑视后者呢?
这场朗诵会亦是如此,诗歌本身就是从生活中生出的热情与感悟的表达,能有如此多的普通人在此向世间倾诉他们对诗歌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触,不是一件幸事吗?
当他们朗诵的一刻,他们都是诗人。
【相关阅读】
天赋诗权,草根发声
李少君(诗人,《诗刊》副主编,原《天涯》杂志主编)
新年伊始,草根诗人余秀华引起的热议,引发了人们对“草根诗人现象”、当代诗歌的“草根性”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那么,何谓“草根”?
“草根”一词,唐代诗歌中已开始使用,如岑参《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王昌龄《送十五舅》:“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杜甫《促织》:“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十七拍》:“马饥跑雪衔草根,人渴敲冰饮流水”;孟郊《送从叔校书简南归》:“长安别离道,宛在东城隅。寒草根未死,愁人心已枯”等等。
至宋代,“草根”一词开始流行,王安石、陆游、曾巩、朱淑真等人诗歌中经常写到,如陆游《微雨》:“树杪雀初定,草根虫已鸣”;《郊行夜归有感》:“断鸿沙际冷,重露草根明”;《秋日小雨有感》:“凄凉蛩伴草根语,憔悴鹊从天上归”;王安石《尹村道中》:“满眼霜吹宿草根,谩知新岁不逢春”;《次韵张仲通水轩》:“池雨含烟暝不收,草根长见水交流”;曾巩《至荷湖二首》:“草根已变绿,冰雪尚满颜”;《酬材叔江西道中作》:“枉渚荒源百里间,草根经烧旧痕乾”;韩维《又和春游》:“天地百物和风中,轻雷殷出草根绿”。
大致分析这些诗里所用“草根”之意,一是指自然之物,即草之根,是客观指称;二就是代指“野草”,生命力旺盛不断生长轮回的无名植物的统称,所以其意接近白居易所说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离离原上草”;三,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古典语义中,草根就天然与底层有联系,比如穷人把草根当充饥食物,如宋代诗人钱时《山翁吟》中有:“鹑衣百结皮冻裂,旦暮拨雪寻草根”;宋代陆九渊《送德麟监院归天童和杨廷秀韵二首》:“闻说淮民未免饥,春头已掘草根归”;宋代陈著《闻西兵复至又为逃隐计二首》:“草根木实逃生饭,石室泥龛到处家”;四,尤其有意思的是,“草根”还与女性有关联,如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独坐》:“草根鸣蟋蟀,天外叫冥鸿”,很有女性发声的意味。
现代语境中的包括媒体公共舆论中所说“草根”,则是引申义。“草根”一词最早在港台用得比较普遍,1970、1980年代,港台向现代社会转型,媒体上经常使用“草根”一词,用来指城市中小资产阶级,与大资本相比较,他们开始自我觉醒,发出自身权利吁求,强调身份意识。台湾曾有“草根”诗社,强调诗歌的“在地性”,主张对新诗过于西化纠偏。有人认为港台常用“草根”一词,主要是直译自英文grass- roots,评论家刘复生先生称:“这个词是社会学等学科及大众文化领域的一个常见词,主要含义有群众的,基层的,平民的,大众的等等,有时又带有无权的,底层的,弱势的等意思,同时,由于草根的语言形象,它还隐喻了某种来自底层的顽强性格和旺盛的原始生命力,以及与此有关的遍布广大社会文化空间的广泛性。如果用草根来描述一种文化创作,则它明显地带有非主流、非正统的反精英气质和自发性、非功利的‘爱美’(Amateur)性格,一种压抑不住的原创性”,刘复生献身接着指出:美国的街区黑人艺术就被认为具有“草根性”,包括爵士舞、摇滚乐等。此外,“草根”这个概念一般还被认为具有左翼色彩,左翼比较关注底层、女性和边缘人群,具有非中心、非主流的特点。
我偏爱“草根”这个词,正是因为它包含着复杂而丰富的含义,融合了古与今、中与西、现代与传统、本土与现代性的多重混合含义,这个词包含了我想要传达的意义。我认为新世纪以来的诗歌状况可以用“草根性”来概括,这是一个诗歌创作自由、自发、自然发展的阶段,最终有可能转化为一种自觉的写作追求,按评论家刘复生先生的描述,这是“一种理想的,同时也是正在出现的现实的写作形态,同时,它也是使新诗真正本土化的出路”。比较二十世纪初,在新诗草创期,胡适等人提出的其实只是一个新诗的概念,并且这个概念还被和现代进步、民族复兴、革命动员、精神启蒙和思想解放等宏大叙事捆绑在了一起,在某种意义上是被从西方引进过来的,这一情况直到朦胧诗时代也是如此;只有到了当下,日常生活才全面进入诗歌,才真正出现了诗歌本身的兴盛。新诗回到了诗歌的本体,回到了作为个人抒发情感、日常生活呈现、自我精神升华和个体灵魂安慰的自由自然自发状态,这就是诗歌的“草根性”。
很有意思的是,韩国生态主义者黄大权先生曾专门讨论过“野草的权利”,在他的著作《野草的信》一书中,他认为野草各自有其特殊的价值,只是我们还不知道其价值罢了。我们不知道其价值,就毫不客气地除掉,绝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美国大思想家爱默生曾如此定义野草:“野草是我们至今还没有了解其价值的草。”孔子曾说:“礼失,求诸野”,诗歌也是如此。
我认为新世纪以来的当代诗歌处于一个“草根性”时期,还基于这样的事实:自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诗歌借助网络及BBS、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力量,进入了一个全民写诗的时代。天赋诗权,人人都可自由地表达,任性地写诗,互相交流,探讨争鸣,切磋诗艺,人人都可自由地发表和传播。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是“天赋诗权,草根发声”。这一情况,恰好也应合古人之说,“草根何处不虫声,灯火昏昏独掩屏”(宋·赵必象),“能得风多残暑生,草根何处不蛩声”(宋·方岳),“草根沸蟋蟀,鸱鸮号树颠”(宋·方岳),“白露下长安,百虫鸣草根”(唐·刘驾),描述了草根之中,百虫争鸣。“天赋诗权,草根发声”,可以说是一种诗歌的新生态。
最早被称为“草根诗人”的,有杨键、雷平阳、江非、江一郎等人,后来又包括所谓“打工诗人”如郑小琼、谢湘南等,以及最近的余秀华、郭金牛、许立志等诗人的出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大多出身于偏僻地域,生活于社会底层,但得益于改革开放,教育普及,尤其是网络带来的便捷,消除了知识信息的不对称,能完成和大城市同龄人同样的诗歌启蒙与诗歌教育,接触并学习经典。然后在社会摸爬滚打中,经历时代风雨的洗礼与个人痛苦感受的抽打沉淀,完成了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的积累,领悟和思考一系列或细微或重大的生活和心理问题。于是,众多外在条件和因素刺激他们的灵感和写作欲望,天赋与才气得到激发,诗歌创作处于一种喷发状态,得到诗歌同仁的关注与扶持。他们幸运地赶上网络时代,无需再经过传统的漫长寻求刊物发表的过程,通过众多自媒体和新媒体,诗歌便获得广泛传播,最后也被主流诗歌界接受。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这是自由生长并经过了真正的激烈竞争才脱颖而出的一代诗人,他们如果不是基础牢固深厚,很容易就会被淘汰。而草根诗人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之旺盛,也已是不争的事实。
有人认为诗歌是底层反抗世界的武器,对此我不能苟同。这是一种对抗性思维作祟。在我看来,他们更多地是通过诗歌抒发感情、自我安慰和自我拯救。学者刘东在《贱民的歌唱》一文中分析“打工文学”产生的原因时指出:“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打工仔,何以偏偏挑中了诗歌这种最称精妙的文化形式,来扩张和升华生命的欲求?要知道,即使是对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如今也不大可能留下如此困难的作业了,因为按照惯常的理解,诗歌乃是‘高精尖’的语言艺术,非功力或才华出众者不办。这个问题虽然有点微妙,但尝试着去寻思它,却有可能把我们带出当代诗歌的危机。十有八九,当代诗歌的发展路径,是从根基处就错了。跟写诗的专利几乎全被小众所劫持的现状彻底相反,其实打从人类文化史发轫之初,这种纯靠有节奏之语言所构成的素朴文学样式,就呈现为最易挂上嘴边的、最不要求复杂创作条件的和最难以被剥夺的艺术形式,而且正因为此,也就必然呈现为最原始、最直接和最大众的艺术形式。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才好理解,为什么正当城市里的小资大都知难而退,转而高谈阔论起惟独他们才能玩得起的影视、戏剧、音乐等消费形式的时候,倒偏偏是那些被命运抛到了高雅区隔之外的打工仔们,反而毫无顾忌地信手拣起了这种自由发泄的艺术形式。”
确实,诗歌安慰人心的力量不可低估。中国历史上是“诗国”,在中国文化中,诗歌有着特殊的地位,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础,不学诗,无以言,西方有《圣经》,中国有《诗经》。按钱穆的说法,诗歌在中国有类似宗教的作用,诗歌为中国人提供道德价值和生活意义,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和诗歌市场。从草根诗人们的生存状况也可看出,近乎贫穷的人,居然有诗歌就觉得足够了,就能活得很满足和很有尊严。
其实,草根诗人开启时代风气之先,并非一种新现象。《诗经》就有“风雅颂”的分类,“风”接近于民谣,作者是无名的底层人士。唐代诗歌有类似特点,林庚先生称之为“寒士文学”,认为李白、陈子昂这样的诗人从不忌讳自己出生布衣,所以盛唐诗歌有“布衣感”。五四时期,更主张“平民文学”。所以“草根”一词,是一个随历史变动的相对的概念。
当然,天赋诗权,是指每个人都有写诗的权利,自由表达的权利,但是否每个人都天赋诗才,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因为诗有别才,需要另文讨论。
在新诗百年之际,强调诗歌的“草根性”,还有这么一个深层思考:那就是在中国现代化加速以后,在已经向外(西方)学习之后,需要再向下(本土)、向内(传统)寻找资源和动力,从而最终向上建立中国人的现代意义世界,包括生活的、美学的世界。
刊《读书》2015年第四期
诗歌,正重回人们的日常生活
李少君(诗人,《诗刊》副主编,原《天涯》杂志主编)
诗歌似乎突然一夜之间就火了,“为你读诗”、“睡觉前读首诗”及“诗刊社”等公共微信号订户动辄在十至数十万,这也意味着,每天有庞大的微信订户定时在阅读诗歌;草根诗人余秀华一夜走红,诗集发行很短时间内突破十万,创二十年来个人诗集发行量最高,《给孩子的诗》、《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等诗歌选本也广受欢迎,销量不断破纪录;而最近一段时间,在诗人海子、昌耀的祭日,他们的诗歌也刷满了各种微信圈……种种迹象表明,诗歌越来越受到关注,诗歌又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诗歌,再一次成为人们精神的需要,甚至,正在成为一种心灵的必需品。
诗歌重回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也有着历史的和文化的原因。在中国文化中,诗歌有特殊的地位。中国历史上是“诗国”,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中国古代是以“诗”来教化文明的,据《礼记·经解》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故“诗教”是教育的基本手段,也因此,诗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基础。有人甚至称:西方有《圣经》,中国有《诗经》。
诗歌在中国从来关乎心灵。学者胡晓明先生就说过:“中国诗是中国文化最具有心灵价值的创造”;钱穆先生则认为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类似宗教的作用。诗歌在传递个人心灵微妙感受、抒发性灵之外,还在规范伦理、教化人性、慰籍人心方面,起到与西方宗教类似的作用;林语堂先生也认为:“吾觉得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指出诗教导中国人一种仁爱悲悯、具有同情心的人生观,理解和看待宇宙、世界、自然、生活与同类。
所以,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广大的诗歌市场,甚至有一种诗歌崇拜的氛围,在其背后,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而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其过程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也可以说是一种修心的过程,而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境界也就是心灵层次,从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安心。好的诗歌作品一旦创作出来,又能让他人读了以后感到动心,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境,同样达到安心的效果。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
当代社会正在进入一个解决温饱之后开始追求安心的“新常态”阶段。这是一个传统观念分化、新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们希望在混乱之中建立新的精神价值的时代。由于这样的一个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全球化、网络乃至各种新现象新事物纷纷涌现,人们无法迅速适应,所以人们一方面紧张焦虑忙碌,另一方面又茫然不知所措,有人说这是一个有些“窝心”又有些“糟心”的时代,而诗歌正好可以承担特殊的安心的作用,比如个人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寄托与相互慰藉,个体精神的救赎,超越性意义的追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歌可以说是最有历史和社会的基础、也最直接便利、成本也最低的心灵安慰品和精神营养剂,不独社会中上层,草根底层人群也将这一最古老有效的精神疗养方式捡拾起来,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如此多的草根底层诗人写诗,而一旦有人写出好诗,又有那么高大上的人群也由衷喜爱并为之推广,比如余秀华现象的发生。因为,诗歌就具有“以心传心,心心相印”的特点,还因为,中国自古就有这个传统,又有广大的人心基础。同时,诗歌的神奇力量和强大功能也由此可以看出一般,清贫甚至接近一无所有的人,居然有诗歌就觉得足够了,就能活得很满足和很有尊严。
因此,有人欢呼,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到来了。我觉得不宜过分乐观,也许,这还只是一个新的起步,当然,这是在诗歌的社会基础夯实以后的一个起步。就象电影院线建立完善之后亿元大片不再是神话,现在,诗歌读者群、新的诗歌传播渠道和相当数量的写作群体都已经有了,但我们似乎还需要呼唤伟大的当代诗歌的出现,期盼“高原”之上的“高峰”。最近诗歌界热烈讨论诗歌的“草根性”,期望一个自由、自发、自然并最终走向自觉的诗歌写作时代的到来,其背后也许有着这么一个深层的思考:那就是在中国现代化加速以后,当代诗歌在已经向外(西方)学习之后,需要再向下(本土)、向内(传统)寻找资源和动力,从而最终向上建立中国人的现代意义世界,包括生活的、美学的世界。
刊《人民日报》2015年4月7日
如果不是突然延期到5月份,一场名为《我的诗篇:打工者诗会》的诗歌朗诵会,上周末应该在天津大剧院举行,十余位散布全国的工人诗人,将穿过大半个中国前往登台朗诵。这批工人诗人的作品还入选了《工人诗典》,并拍了一部纪录片。
很多人并不知道,当代工人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过程中,还创作了数量惊人的诗篇,只是长期被遮蔽。而这部当代工人诗选,让沉默的底层破冰,让工人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站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咨询北京小初高作文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