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老师解作文题(8.2)
石老师解作文题(8)
点击领取>>>小初高作文写作全攻略+技巧+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素材资料
第三种:有意愚弄
孔夫子可谓圣人矣。但所谓的圣人也不过是工具,好用的工具而已。孔夫子成为木偶人,他的话被统治者篡改了很多,何曾把他看成是“上大人孔乙己”?
有人曾经问过老人家,如果鲁迅还在新中国,会有怎样的命运?老人家先是笑而不答,问得紧了,老人家就说,那要看他听不听话。此言非虚,鲁迅的得意门生们在新中国的可都是放在砧板上的。
其中影响最恶劣的就是“以德报怨”。恩怨分明,有恩的报恩,有仇的报仇,圣人说得如此明白,何以还会弄错?这背后肯定有见不得人的勾当。
统治者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享尽荣华富贵,这一切都来自于剥削所得,两个阶层的对立非常严重,矛盾异常突出。那么,统治者是希望到处是大批“以德报怨”的老百姓,还是希望到处是“以直报怨”的老百姓。答案不言而喻。统治者害怕人民反抗,就抬出孔老夫子,循循善诱的教导百姓,要以德报怨,打碎牙齿往肚子咽。
但是统治者忘记了一个事实,一旦一个习惯积久了,就会形成一种民族心理。这种民族心理和气质,使得我们在近百年来对外的历史上,缺少了阳刚之气和铁血风范。只能被动,只能挨打,只能做顺民,只能做奴才,做汉奸,因为我们要以德报怨,不但要学会做奴才,还要从奴才中寻找出美来,用阿Q精神狠狠的麻醉自己,权当被儿子打了,或者是被狗咬了,然后就会欣欣然,飘飘然,不知所以然了。
还有一句话也被挂在孔夫子的头上,那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可以驱使他们做事情,无需告诉他们这么做的原因。”这句话一直历代被统治者视为至宝,一直到今天小百姓还没有知情权,活得浑浑噩噩,真理和创造性都被抹杀得一干二净。
孔子就这样成了愚民教育的最大代表,何其冤枉也!
其实孔子作为社会底层,一个提倡教化的伟大教育家。虽然有忠君思想,但同样有要求国君行仁政的思想因子,不大可能做愚民的急先锋,这一定又是统治者的颠倒黑白的伎俩。
第四种:无意识改写
这种错误毫无理由,只是无意识的改写,但久而久之,反而从字面上改变了原来的含义。
比如民间有俗语“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很奇怪,难道大丈夫就一定要心狠手辣,歹毒无比吗?这也太不符合大丈夫的定义了。关于大丈夫,我们常常这样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才是掷地有声、敢作敢为的大丈夫的英雄本色嘛。
原来这个谚语本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气量小的难称君子,没有度量的不是大丈夫。
可能是受到了坏人行事的肆无忌惮影响,也有可能是李宗吾《厚黑学》的喧嚣尘上,这个俗语不知不觉的被改写。
还有,中国人常常劝告女孩子要安于结婚的现状,有一句名言一定要说的,那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很奇怪,一个鲜活鲜艳的女人,怎么可能嫁给鸡,嫁给狗呢?难道是隐喻。但那也不对啊,要说嫁给鸭子,还有一点像。
原来,这句话本意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一个乞丐或者是老头子,哪怕是杨老令公——杨振宁,你也要跟着他一辈子,从一而终。
第五种:民族情结
中国人少有爱国之心,但却不乏民族意识。可是,这些民族意识又是狭隘的民族意识,总喜欢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夜郎自大。为此,我们不惜在浩如烟海的外国人话语中,寻找对我们有利的一星半点的评价,斩头去尾,拿来给我们的脸拼命贴金。
很多年前,我们就听说过一句让我们自豪了很久的话:人类在外太空中,看到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啊,中国长城。
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个谎言。杨利伟去了外太空,看到我们长城了吗?还有消息说,联合国给周总理去世降半旗致哀。一开始遭到了很多国家元首的反对。结果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的奎利亚尔反问到:“请问,哪个大国的总理终生只有一个夫人?哪个大国的总理在国外银行没有一分钱存款?哪个国家的总理最受人民的爱戴?”现场鸦雀无声,于是,联合国总部大楼前缓缓降下了半旗。
这个故事波澜曲折,意味无穷。后来才知道:联合国为国家重要领导人降半旗只是一种惯例,不值得大惊小怪,也不可能有人站出来反对,那太没有外交礼仪了,必然要引起外交风波的。所以,这个消息极有可能又是一个谎言。其实,生而无子,死不留灰的周总理,何须要这个谎言来支撑伟大?
还有,我们最喜欢讲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利在朝鲜战争后说:“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小布的话说得好有哲理哦!这场战争确实大长了中国人的威风,大灭了美国佬的志气,连人家小布也主动承认错误,中国好厉害哦。
可是,布莱德利的前半句玩失踪了,也就是前提条件不在了。人家说的是:“如果我们把战争扩大到中国,那我们就会被卷入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条件一加,小布何曾承认过错误?这简直是一个国家的意淫。
有时候,我们还要借助大人物来佐证,比如大名鼎鼎的拿破仑就被我们拿来,做了一回爱国主义宣传的道具。
拿破仑说:“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她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
从此,我们经常把自己想像成睡狮,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叫龙。因为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神拿破仑对我们的评价。在《霍元甲》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中,就用“这睡狮猛已醒”的句子来结尾,让人提气,振奋,高亢,世界正在颤抖,中国正在崛起,睡狮已经高昂起了头。
但拿破仑还有下一句,我们就把它遮蔽了:“睡狮还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她睡下去吧。”
这是拿破仑式的幽默,睡狮等于死尸(死狮),聪明不干,等于笨蛋。老是夸自己地大物博是没有用的,鲁迅说,如果是狮子老虎,夸自己地大物博还不妨,倘是一头大肥猪,老是夸自己膘肥体壮,那就只好等着挨宰了。
第五种:集体无意识
最后是来自我们民族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连我们自己也意识不到对名言进行了改写,但实际上已经被改写或正在被改写。
伟大的哲学家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
正是因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很多名言被我们潜在的意识所筛选,所认同,所提倡,所呈现。
比如“相濡以沫”。我们常常用来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夫妻面临困难,能够互相濡湿,生死不离。这就是人们内心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没有谁平白无辜的希望人家夫妻,大难到来各自飞。
其实这句话,大有来头。在《大宗师》篇中,庄子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两条小鱼被困在了一个小水洼,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彼此从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湿气来湿润对方的嘴巴,互相扶持,彼此依赖。但,与其在死亡边缘这样扶持,不如大家各自找到一条水路,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自然而然,无为而治,逍遥任性。既然“天下滔滔,所在皆是也。”不如抛却一切,在自然中逍遥游。
很多年之后,女权思想的继承者舒婷才唱出了“与其在山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
“存在既合理”,黑格尔的这句“至理名言”简直家喻户晓。虽然很多人感到大惑不解,但也并没有深究。伟大的严密的黑格尔,能够说出:凡是存在的事物就天然具有合理性,“存在”是“合理”的必要充分条件。如此说来,那么那些存在的恶性犯罪,难道也是合理的吗?
中国人的本性中,就有安于现状,抱残守缺的思想元素,对于黑格尔的这句话,尤其入耳。
实质上,黑格尔的原话翻译过来应该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当然误读最大的还是老子。就算在今天的中国,老子依然是一个被误读最多的人。
于是,当我们读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时候,那些生活得牛马不如的人,自然就发自内心的感慨:天地不仁不义,万物活得如刍狗一样渺小卑微。然而,这样理解虽然击中了现实中人的内心,但却并不是老子的本意。
其实老子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
这是多么温暖的一句话,如那个伟大的简·爱说:“有一天,在伟大坟墓前面,在上帝面前,我们才是平等的,平等的。”
被阉割的名人名言
1、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
原句:“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爱迪生想强调的是后面。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句话出自庄子的“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一向被尊为金科玉律。
原句:“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以有崖求无崖,殆哉矣。”
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也就是说,庄子真正想表达的是:生命有限,不该没完没了地去追无限的知识。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一直被翻译为: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句话被认为是孔子提倡愚民的理论根据。
实际上,这句话是这样断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如果人民的素质高,就给他们自由宽松的环境;如果人民的素质不高,就要教化他们。这和孔子是倡导“有教无类”的思想相吻合。
不同的断句,大相径庭的意思。断章取义害死人啊。
4、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原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意思是:战士之间的约定,说要一起死。后面的两句是说,现在和我约定的人都走了,我怎么活啊?现在变成写夫妻关系的了。
5、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意思是:有人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说:“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也就是说,孔子反对“以德抱怨”。但是,由于被人曲解,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6、对牛弹琴
一般认为是指那个音乐家非常愚蠢。
但其实,故事是这样说的:古代的琴师对牛弹奏美妙的音乐时,牛只顾吃草。然而当他模仿苍蝇、牛蝇、小牛的叫声演奏时,那牛不由左右观望。这故事其实表明了古人的机变,说的是和“因人而异”相似的道理。(这不是断章取义和曲解)
7、网开一面
一般认为是捕鸟时,把网围三面开一面。
其实真正的意思是这样的:就开一面网等鸟钻进来。当然,这个典故的主旨没有被曲解。(这不是断章取义和曲解)
8、人尽可夫
一般认为是指“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她的丈夫。说明女子的作风问题。”
但实际上,这只是字面解释,“人尽可夫”本身根本没有奇淫的意思。是后来的夫子理学断章取义,用以戕害女子。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原文:(郑)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於市。厉公无柰祭仲何,怒纠曰:“谋及妇人,死固宜哉!”
春秋时期,郑厉公深恨相国祭足专政,暗命祭足的女婿雍纠去把其老丈人干掉,就可接任相国的位子。雍纠对老丈人不好,可夫妻感情倒不错。回家后面对老婆有点心虚,被老婆雍姬看出问题,一番逼问,就坦白交待了。
雍姬回家问母亲:“父与夫孰亲?母亲说:“父一而已,人尽夫也。”父亲只有一个,而丈夫选择的范围就是天下男子了。雍姬随将事情原委告知父亲,祭足反杀雍纠,厉公逃往别国,祭足又拥立了郑昭公。
可见,“人尽可夫”现在的意思,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断章取义和曲解。
9、金屋藏娇
一般认为是给小三弄个格外幽会地点。
实际上,这个典故出自汉武帝刘彻当初娶陈阿娇(比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要早)时说的句话:“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贮之。”所以,金屋藏娇的“娇”实际指的是大老婆啊!(这不是断章取义和曲解)
10、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优”字时常被认为是“优秀”的意思,于是就解释成: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去当官。
实际上,“优”的正确意思是“有余力”,学者将这句译为:“做好了官,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曲解: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正确解释: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12、刑不上大夫
曲解:古时中国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制不够公正,所以在高官犯法之后可以不受惩罚,不受刑罚。
实际上,孔子说这句话的原意是,提醒士大夫们要洁身自爱,千万不要触犯法律。而一旦犯法,将有刑具加身,则应赶紧自杀,不能受辱。
13、知识越多越反动
原句:“如果路线错误,知识越多越反动。”主席老人家都不能幸免啊……
1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句话被政治教材曲解为:你不看花,花就不存在。
事实上,王阳明并没有否认花存在这一事实,他的意思是:当你没看到花的时候,花对你也没什么意义;只有你看到花的时候,花的颜色进入你的眼睛,传入你的大脑,你才知道这里有朵花,是这样的颜色。
15、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
原句:“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拿破仑想强调的是后面。
16、存在即合理
黑格尔的真正意思是:存在的就是合乎理性的。我们一般会把“合理”理解为“合乎人情事理的”,意思大相径庭。
17、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
曲解:指人心灵的广阔和博大。
其实在《悲惨世界》里结合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心的神秘,深邃和可怕。
18、如果我能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很多人以为牛顿说这句是谦虚,实际上当时牛顿一直在和胡克争夺胡克定律是谁发现的。这句话是牛顿给胡克的信里提到的。当时是讽刺胡克身高太矮。
19、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这句话是美国首任参联会主席、五星上将布莱德利在朝鲜战争结束后说的。我们过去知道的是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则是一举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我们是第一个让美国人在没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署了停战协定,大灭了美帝气焰,大长了人民威风,连美国人也如是说,这句话就是明证。
但事实上,原话是:“如果我们把战争扩大到中国,那我们就会被卷入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20、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渡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之时,他就能够说:我所有的生命和一切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话,多么慷慨激昂啊。但事实上,紧接其后的是:“因此,必须赶紧生活,因为不幸的疾病或什么悲惨的意外随时都可以让生命突然结束。”如果你不信,可以翻一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原文。
21、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的原句是:“知识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很明显,他也是想强调后面。
22、不存在一个掷色子的上帝
现在的教材说:“爱因斯坦反对量子物理学,是因为爱因斯坦认为量子物理学家承认有一个掷色子的上帝存在,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
实际上,这句话是针对量子物理说的。量子物理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测不准”原理,它彻底打破了“决定论”的物理学原理。但爱因斯坦恰恰是支持“决定论”的,这与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有关。虽然爱因斯坦不是一个狂热的信徒,但他始终相信上帝的存在,他信这个上帝不限于*** 的,而是一个万能的造物主。他认为量子力学的“不确定论”就好像是上帝掷色子一样不可相信。
23、只要我闭上眼睛,世界就没有什么悬崖
因为这句话,英国著名哲学家贝克莱被中国人拿来当作信口开河的笑料,成为了西方哲学愚蠢一派的代表。
实际上,原句是:“只要我闭上眼睛,世界就没有什么悬崖。但上帝能够感知。”至少能说明,贝克莱不是个白痴。
《沟通心理学》中的先关资料
第四章 同一说法,不同反应
传递衰减――话一出口,意思大变
感知错觉――有时候,感觉也会犯错
选择性记忆――断章取义的心理根源
首因效应――有时,沟通效果只需要三分钟
近因效应――最近的一切能影响以往的所有评价
刻板印象――戴眼镜的人都聪明吗?
自利性偏差――他人总是我们不幸的原因?
过度合理化――与最初大相径庭的结果
情境影响――交流的情境依赖
焦点效应――把自己当作沟通中心的错误
如:选择性记忆【定义】
人们往往只能记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只记自己愿意记的信息,而其余信息往往和会被遗忘。这种记忆上的取舍,就叫选择性记忆。选择性记忆:是传播学中受众选择性理论中的一点,它是指受众总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已被注意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
再如:选择性定律【定义】
选择性定律是传播学中的一个著名的定律。选择性定律主要是就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和贮存而言的,它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层含义。
这条定律的基本思想是说: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都势必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曲解,以便使所接受的信息同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和既定的思维方式尽量地协调一致。正是这些选择性因素,使得对同一信息的译解常常因人而异。这就好比运来一车货,什么东西都有,人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各取所需,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并把它卸下车来。
选择性接触又叫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这么一种本能倾向。即俗话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总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而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正如鲁迅先生说过,同样是在解读《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闻秘事。”
选择性记忆,就是指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之中。如果说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理解都是有意识的行为的话,那么选择性记忆往往属于无意识的行为。一般来说,人们并非由于某类信息合乎自己的口味,因而将它存入记忆中,而是人们记住某类信息正表明它能投其所好。
选择性接触理论含义
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之际,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加以接触,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或内容。
受众的群体背景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统计学意义的群体,包括性别、年龄、籍贯、民族、职业、学历等等;二是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如家庭、单位、团体、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归属阶层,宗教信仰群体等等。受众个人的群体属性不同,意味着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地位、价值和信念、对事物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心理特点和文化背景都有很大差异,对大众传媒信息的需求、接触和反应方式也是千差万别。
传播学研究表明,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大众传播的影响。早在20世纪40年代,P. F.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IPP指数分析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IPP指数分析的结果表明,选民的投票立场与他们的既有政治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这一结果,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
既有政治倾向不但决定着人民的政治选择,而且也制约着人们对大众传媒内容的接触,这是IPP指数分析的另一个重要的发现。功能键这个结果,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受众的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他们把这个结论称为“选择性接触假说”(hypothesis of selective exposure)。
后来的大量研究表明,“选择性接触”并不仅仅存在于政治领域,在消费、文化和娱乐信息领域,这种机制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作为选择之依据的,除了兴趣或爱好等个人因素以外,他们的群体价值和群体规范起着重要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站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咨询北京小初高作文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