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华附中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1)
点击领取>>>北京各学校高一高二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语文
(清华附中高 18 级) 2020.7
一、 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
依据题目要求,完成 1-3 题。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椽(chuán)子
隽(juàn)秀
饥肠辘辘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
.
B. 锃(zèng)亮
标识(zhì)
计日成功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
C. 偌(ruò)大
懵(méng)懂
寥若晨星
惩前毙后,治病救人
.
.
D. 剽(piāo)窃
应(yīng)届
耳根清净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 《潜伏》的小说作者认为,谢若林之所以会死,是因为他所从事的职业是危险的职业,他在火中取栗,两
....
边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人。
B.生与死是人生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在我们的文化中,死亡却是讳莫如深的话题,人们不愿说死,更不愿
....
讨论有关死亡的问题。
C.就在各界对贝·布托遇刺事件的幕后黑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际,她的一名贴身随从进入了调查人员的视
....
野。
D.他退休后依然待人热情、乐于助人,经常对人说的一句话是:“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
3.语言基础运用(6 分)
强制统一店招,本质上是城市管理权力的一种越界。在法律和公序良俗的范畴内,店家完全有自由根据自己
的经营需要来设计店招。 。 。 。 。如果这层逻辑不能被彻底厘清,今后
类似的折腾也就很难避免。值得注意的是,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事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下一步,施工方
将会请专业设计单位重新设计与城墙文化相吻合的门头,打造成一条示范街。
(1)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即便是需要商家配合,也理当事先征求商家的看法,并在如何定义“城墙文化”上充分参考商家和市民的意
见,而不是由上至下的一言堂,动辄拿“要是不换,就等着相关部门来罚款吧”来粗暴解决。
②店招的更换,城市形象的打造,都应该让社会意见有一席之地,单靠权力拍板,闹出笑话、劳民伤财的几率
就大得多。
③换言之,选择怎样的店招,首先是店家的自主权利,它的第一准则应该是服膺于自我经营的需要,而不是为
了配合某种想象中的“城市景观”。
④当然,城市的美化和形象打造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至少应该承认店家对自家的店招风格的发言权和决定
权。
A. ①③②④ B. ①③④② C. ③①②④ D. ③④①②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第 1 页,共 8 页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8 题。
材料一
《红楼梦》之精彩,在故事的曲折新奇,更在灵动飞扬的人物,满盈机趣的场面,充满韵味的话语,还有以警辟寓言阐述人生的大哲理、真智慧。它是一部开中国现代小说叙事先河的宝书。
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说:“假如我们采用小说的现代定义,认为中国小说是不同于史诗、历史纪事和传奇的一种叙事形式,那么我们可以说,中国小说仅在一部十八世纪的作品中才找到这种形式的真正身份,而《红楼梦》恰巧就是这种叙事形式的杰作。尽管这部书在形式和文体方面仍是折衷的,但从它的注重人情世故,从它对置身于实际社会背景上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看,它在艺术上即使不领同世纪西方小说之先,也与其并驾齐驱。”在新时期,博尔赫斯是时髦作家,他的写作非常贵族化,善于运用幻想手段,很多中国小说家学“老博”,老博却学曹雪芹。博尔赫斯曾试图探讨,《红楼梦》是“红楼”孕育了“梦”,还是“梦”孕育了“红楼”?他
甚至认为,《红楼梦》完全以第一回和第五、六回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不仅是幻想小说,而且其“令人绝望”的现实主义描写的唯一目的,便是使神话和梦幻成为可能,变得可信。
小说是臆造的故事,是欧洲小说家及理论家的共识。小说人物一枝一节或许和现实生活相像,但小说人物仍只是小说人物,是鲁迅的观点。《红楼梦》开头写甄士隐和贾雨村,音谐“真事隐”、“假语存”,也足见它是绝对虚构的小说。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将传统写法都打破了。
所谓“写法”,小说构思、人物环境都可包容在内,但首先必须要注意的却是:小说主旨。套用当代文坛常用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词,自称“为闺阁立传”的《红楼梦》,对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做了强有力的颠覆。
《红楼梦》下笔伊始,叙述了一个石头无材补天的神话故事。封建社会是皇权,“天”即朝廷,封建政权。读书人以进入仕途成为“补天”之才为荣光,而《红楼梦》开端这段话,隐含了作者与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合作态度,与愤世嫉俗、富于叛逆精神的庄子、屈原一脉相承。
西方名小说家兼小说理论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小说的基本面是故事,通常故事中的角色是人。用生活主要事件探察人物是小说家的主要手法。而“所谓的主要事件不是你我个人生活中的事件,而是全人类共有的事件”,“人生主要事件有五:出生、饮食、睡眠、爱情、死亡”,套用福斯特的观点简析《红楼梦》人生五大事件,小说家曹雪芹的活儿真是做绝了:第一,优美别致、富有哲理意味的出生。第二,多姿多彩、一笔数用的饮食。第三,奇思迭出、睿智蕴藉的睡眠。第四,荡气回肠、如诗如画的爱情。第五,面面生风、寓意深刻的死亡。
按曹雪芹构思,《红楼梦》以元宵节甄家火灾始,以元宵节贾府火灾终。他以对人生的烛照洞见,以独特洗练的文笔,从单调平凡的日常生活,捕捉炫目的人性光环,表现博大的道德关怀,既有磅礴气势,又有柔情蜜意,不断给读者阅读惊喜。
4.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夏志清教授认为《红楼梦》集中国小说构思与叙事大成,开同世纪小说之先河。
B.博尔赫斯认为《红楼梦》是将神话、梦幻和现实主义描写相结合的一部小说。
C.《红楼梦》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叛逆精神,与庄子、屈原等人一脉相承。
D.《红楼梦》善于通过对单调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的描写来表现人类共通的情怀。
5.鲁迅认为“《红楼梦》将传统写法都打破了”,根据文意,下列选项最能支撑这一看法的是(3分)
A.《红楼梦》叙述了一个石头无材补天的神话 B.《红楼梦》颠覆了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第 2 页,共 8 页
C.《红楼梦》的故事设计从火灾始,以火灾终 D.《红楼梦》体现出的道德关怀气势磅礴
材料二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
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
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
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
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
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
遇和所见所闻,17 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
..
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小说中的故事可
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
....
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
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
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
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
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
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
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
..
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 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
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
脚花招的人”,他倾向于用故事反映现实的矛盾,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
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
....
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6.对下列文中加点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连缀”的“缀”是装点、点缀的意思 B.“离群索居”的“索”是单独、孤独的意思
C.“幌子”可以被“旗帜”替代 D.“矫揉造作”可以被“东施效颦”替代
7.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C.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只需要作者的创作加工。
D.传统的讲故事的模式虽然给小说提供了养料,但有可能制约现代小说创作者的想象力。
8.材料二说,“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请结合两则材料,以《红楼梦》为例,
说明“小说家”曹雪芹不同于“故事讲述人”之处。(6 分)
第 3 页,共 8 页
三、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游金陵城南诸刹记
【清】王士祯
廿二日,自乌衣巷出聚宝门,遂造报恩寺,即古长干寺,明金陵八大寺之一也。龙象巨丽,甲诸刹。登九级
. .
塔,俯视金陵城阙,旭日飞甍,参差可见。西瞰大江,南望牛首,东面蒋山,紫云丹巘,出没烟雾,郁作龙蟠。
近眺秦淮、青溪,三十六曲,才若一线。云逢逢起腋下,鸟俯其背。忽忆唐诸公诗“塔势如涌出,连山若波涛”,
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也。僧言顺治戊戌,龙起塔中,塔震坏。有田姓兄弟四人,不用一纤一木,数日而工成。
于最高栏楯上,步立捷如飞鸟。殆蒙庄所称伯昏无人①,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能外生死,至人
.
者耶?
天界寺在报恩东南,人家沿溪居,多以略彴②通出入,松栝疏古,篁竹幽邃。后为凤山碧峰寺,即唐翠灵寺。
.
以碧峰师易今名。洪武中,师出使西洋,今十八沉香罗汉,犹是西域物。万历中,崇川顾氏窃其一以祈嗣,数见
.
怪异,还之乃已。寺僧出正统十年赐藏经,敕谕墨泽如新。迤逦登高座寺,秋草满庭,阒无人迹。遐想王、谢、
庾、卞③之风,为之慨然。过梅将军庙,庙祀晋豫章内史梅赜。赜字仲真,尝进孔传《尚书》者。
. . .
拜方、景二公④祠。方祠旧在冈上古木末亭侧。乔木数百章,国初邵某者来作令,尽翦伐之。亭与祠并圮,
今亭、祠皆徙而北。雏松数株,殊失古意。景公,陕之真宁人,靖难时十二族并死,事最烈。壁上阳羡朱君一诗
颇奇,今记于此:“慷慨誓死心不移,欲死不死将何为?欲挥豫让桥下剑,欲操博浪沙中椎。衣绯如火如衣衰,.
怀刃如雪甘如饴。疾行犯驾气何壮,千秋万世当如斯!”诵之勃勃有生气,可以廉顽立懦也。考革除之际以身殉
.
国者,自勋戚大臣下至樵夫门卒之流,凡数百人。人才之盛,古今无与比,虽功名如三杨⑤,不免射钩之耻⑥,得
. .
与诸公朽骨争千秋万岁之名哉?
(选自《带经堂集》)
注释:①伯昏无人:《庄子》中的人物。②略彴(zhuó):小桥。③王、谢、庾、卞:指王导、谢安、庾亮、卞
壸等东晋时风雅有文才之人。④方、景二公:即方孝孺、景清,两人都是明建文帝时重臣。朱棣举兵攻占南京夺
位,他们拒事新主,被杀灭族。⑤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均先后在建文帝和朱棣朝中做官。⑥射钩之耻:
管仲助公子纠,射小白,中带钩。小白即位后,管仲为相,所以有事二主之耻。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遂造报恩寺 造:建造 B.甲诸刹 甲:排在第一
. .
C.过梅将军庙 过:拜访 D.考革除之际以身殉国者 考:考察
. .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临百仞之渊/樵夫门卒之流
. .
B.多以略彴通出入/崇川顾氏窃其一以祈嗣
. .
C.尝进孔传《尚书》者/考革除之际以身殉国者
. .
D.为之慨然/欲死不死将何为
. .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鸟俯其背
鸟儿使自己的后背朝下
B.数见怪异,还之乃已
第 4 页,共 8 页
多次见到怪异的现象,归还后才不再发生
C.靖难时十二族并死,事最烈
靖难之役时景清十二族的人都被杀,事迹最为壮烈
D.可以廉顽立懦也
能够用来使贪得无厌的人廉洁,使懦弱的人自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登上九层高的报恩寺塔顶俯瞰四周,感觉就像伯昏无人那样下临深渊,把生死置之度外。
B.碧峰寺始建于唐代,寺内的沉香罗汉、御赐藏经等珍贵宝物保存至今,寂静而少有人来拜访。
C.作者借管仲的“射钩之耻”,说明三杨虽然功名显赫,却在气节上比不上方孝孺、景清等人。
D.本文融描写、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比喻、典故、诗歌化用等手法运用自如,富有韵味。
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 分)
(1)以碧峰师易今名。
(2)亭与祠并圮,今亭、祠皆徙而北。
14.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简要说明方、景诸公有“千秋万岁之名”的具体表现。(6 分)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 15-18 题
从岐王①过杨氏别业应教
王维
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
严城②时未启,前路拥笙歌。
注释:①岐王是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唐玄宗的弟弟,好学工书,礼贤下士。岐王带领王维等人同游杨氏别业并命他们写诗纪行。诗题中的“应教”,指奉诸王之命作诗。②严城:庄严的城门。
15.下列对本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借用扬雄和淮南王刘安的典故,写岐王带领诗友宾朋游览杨氏别业,欢宴游乐。
B.第二联写到主宾兴尽将返,发觉宴初的晨鸟声已被夜鸟声代替,四周积起一层落花。
C.第三联写回程,小径曲折,烛光闪烁,车铃声声,穿过一片树林之后豁然开朗。
D.尾联交代了作者一行人回程之时,城门是关闭着的,耳畔笙歌袅袅,余音不绝。
16.“严城时未启”是一派肃穆的静景,“前路拥笙歌”是欢快活泼的动景,尾联动静结合。下列诗句中使用了
动静结合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 分)
A.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B.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C.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D.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17.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根据你对这两境的理解,判断“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
多”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请结合诗句具体阐释你的理解。(4 分)
第 5 页,共 8 页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 9 分)
①
《国殇》中“
”二句,描写了在敌军冲入楚军时,战车战马毁损严重
的惨烈场面。
②
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然而面对历史,如果只知叹息而不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会让人更加痛惜,
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说:“
③
《大学》中“
”二句,表明了无论天子还是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的
观点。
④
《中庸》告诉我们“诚”是“天之道”,“
,
,从容中道”是圣人的境界;
“诚之”是“人之道”,需要我们普通人“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站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咨询北京高中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