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是最大的骗局
教育可能公平吗?可能,在某一维度上可以做到公平,比如统一考试,但让所有的动物都和猴子比赛爬树,就难谈公平。
教育可能公平吗?不可能,公平只是相对,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永远不可能均衡分配,在义务教育阶段也不会,既得利益集团不会只争不取。
学区房的逐步消失,多校划片将为主流,又一种相对公平入学的途径被“取缔”。
继东城区630以及海淀区1911政策发布后,西城区今年推出731政策,西城也将实施多校划片政策,而西城区学区房直升,是全北京含金量极高的区,一套学区房可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9年的中小学择校问题,当然,对应的也就是高房价的衍生。
学区房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公平,对于”中产阶级“而言也是奋斗的目标之一,也不用考虑去托关系。
幼升小、小升初,”关系“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经历过的人都清楚,”关系“可以无所不能,但需要找对核心”人物“,幼升小相对简单些,因为不像小升初那样存在各种各样的变数,政策是指定给遵守政策的人的,而不能约束到不遵守政策的部分群体。
小升初的关系网超级复杂,即便是”自上而下“,那最终落实方仍在校方,而各种微妙的”利益“,就让这场游戏看起来”高深莫测“。而”上“和“下”也有某种代价作为交换,所以不安分,想要出成绩的学校,总要想办法获取优质生源。或是官方认可的途径或是借助集团校点招或是用相对灵活的政保等方式。
中考是相对公平的一道屏障。
明日中考,也是新中考政策的最后一年,2021年开始执行新版本,即全开全考,招生主流方式变为:校额到校、统招、自主招生三大类。
校额到校远没有家长认为的那么美好,即,本身很多孩子凭借分数原本就可以进入理想学校,校额到校志愿在统招报志愿之前,所以有无这种升学途径影响并不大,但确实会踏实很多,而通过校额到校的方式进入到重点高中的学生,如果分数和统招分数巨大,那么大概率到高中是成为炮灰,当然也不乏有逆袭的个例。
统招排除少数加分因素外,拼的就是自身成绩,签约、特长都算在统招大类里。
中考自主招生细则仍未出,今后特长类、1+3、国际班、特色校、校内&集团内直升都在此范畴,成绩仍然是重要因素之一,然后还会加入面试。
名校高中也处于两极分化。
曾几何时,在没有名额分配、校额到校招生方式的年代,统招招收的生源相对均衡,所以整体生源较为统一,在增加了校额到校方式升学之后,加大了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差距,不夸张的讲,最弱的普通班平均分,仅徘徊在本科线上下。
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大多数学校基本都会在初二结束后或者初三阶段签约一部分生源,会提前学高中内容,主要攻高考,而外校的孩子进入别的重点校很难享受到最佳资源或者是不能有最佳的学习环境(氛围)。
在这一方面,小升初选择哪个集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比如今年人系中的一些分校(集团校&帮扶校)也有额外机会直升人本高中,今年中考一模之后学校组织了活动,人分签约了47人,人翠签约了10人,北航据说也签约了10人。
父母的辛苦,孩子的付出,都是为让ta将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有相对公平的机会就实属不易。
马德辉
所有的好运,都藏在善良里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