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学周静老师特级工作站活动(一)
点击领取>>>北京各学校初一初二初三下学期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周静老师特级工作站第一次研究课活动(一)
在喜迎新中国70华诞的金秋季节里,北京中学承担了朝阳区生物学科周静老师特级工作站本学期的第一次研究课任务。方海红老师和赵利铭老师精心准备相关的教案和导学案,反复筛选背景资料,寻找有意义的观察和探究实验素材;在备课、试讲和研讨过程工作站各位老师也从教学设计,素材的合理使用和教学互动环节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最终给八年级和七年级学生分别呈现了一堂内容丰富,能直观认识病毒的增殖表现或神经系统组成,能展现一定的思维训练的研究课。
主题一:病毒
病毒由于无细胞结构,所以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从而导致细胞裂解等表现,为了直观表现这一过程,我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开发了一个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童贻刚教授友情赠送了两株大肠杆菌和对应的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用噬菌体在接种了大肠杆菌的平板上涂写作画,过夜培养后,观察噬斑现象。通过探究过程设置不同种属的宿主菌,以及热灭活的宿主菌两组对照实验,来体现病毒侵染宿主的种属特异性。这样的实验操作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病毒的积极性,每个班都请一到两个同学从不同角度将全班的结果进行了梳理做成了小视频。
通过分析资料“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过程和遗传贡献”“侵染细菌的病毒”并且讨论“揭开噬菌体作画的秘密”,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病毒的主要特征,落实“病毒是具有特殊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生物”这个概念的构建。通过补充资料“2019年非洲猪瘟与猪肉紧缺”“医生用噬菌体治疗多重耐药细菌感染患者 ”的阅读为抓手展开讨论分析,以及孩子们自己接种疫苗的经历来了解病毒疫苗的来历和使用注意事项。全面认识病毒既有利又有害的辩证关系。
学生有话说
如何评价“实验成功”
八四班 崔明芮
周二的生物课上,方老师把上周我们在实验室用噬菌体作画的结果发给了我们。本来以为我们组的画都会成功,结果只有康粲同学一个人的画被“吃”了,其他三个人的培养皿里面什么都看不出来,只有我们涂过的痕迹。这是为什么呢?我和许家怡认为我们的操作实在是太不规范了,酒精灯后来都没点燃,肯定是因为这个才出了问题。
这时方老师走过来告诉我们:你们班除了一个人平板污染了,其他每个人做的“细菌密集划线”和“无菌操作”都很成功。难道我们的细菌本来就不该被噬菌体吞噬吗?组内交流之后我们想起来,实验时只有康粲用的是大肠杆菌,而我们三个人都用的是巨大芽孢杆菌。而老师给我们的噬菌体只能吞噬大肠杆菌,可是有的组用的热灭活大肠杆菌,同样是大肠杆菌,也没有效果。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在后来的课上我们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阅读终于认识到,噬菌体只能侵染活的细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热灭活的大肠杆菌也没有被吞噬。而且噬菌体具有宿主特异性,也就是说一种噬菌体只能吞噬一种或者一个属细菌。这样的两个实验对照组别的设置让我们印象更加深刻。细菌病毒是这样,是不是其他物种的病毒也有这个特性呢?老师又给我们提供了人巨细胞病毒侵染人成纤维细胞出现噬斑的结果。在充分的实验依据面前,我们心悦诚服: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的宿主细胞内,而且具有种属的特异性!
(视频制作:宋维毓)
微观
八三班 刘诗然
上八年级以来在理科方面最大的感受就是研究事物的角度开始逐渐向微观过渡,例如物理化学开始学习分子原子,再例如生物开始学习一种比单个细胞还要小的微生物——细菌和病毒(噬菌体)。
之前学习细菌的时候,就了解到细菌会寄养在动植物的身上,有些带来益处即共生,有些以“寄生”的方式给宿主带来疾病或者灾难。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种类和数量都极多,虽然个子小但力量大,即便是如此“庞大”的人类也几乎没有办法脱离细菌。然而今天学习到的噬菌体正是它的“天敌”。
每一种噬菌体都侵染对应的细菌,这一点从巨大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对比培养结果就能很明显地看出。它们繁殖的速度极快且侵染细菌的方式异常巧妙,最核心的环节就是将自己的遗传物质(DNA或者RNA)穿过细胞膜“注入”细菌,扰乱细菌内部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汲取细菌的“营养”为己所用,可谓“借腹生子”。
我认为,将噬菌体比作细菌的天敌是很恰当的。因为细菌也许会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但噬菌体却不会,所以我想,如果将噬菌体应用到治疗当中,会不会以速度快,不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小等优势,而逐渐取代药物呢?
就算是细菌这种生命力顽强的原核生物,也有它的克星。其实不管是在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生物之间都能够一环扣一环,一物降一物地巧妙的维持平衡,这就是生物圈的奇妙之处吧。
(视频制作:樊子祎)
享受生物课堂
八二班 田园
如果你在9月25日上午来北京中学西坝河校区的教学楼闲逛,你的耳朵绝对会时不时地被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填满。如果你对北京中学八年级足够熟悉,不用问你也会知道,那笑声的来源绝对是八年级二班的生物课堂。
那天的课堂使我受益匪浅。我们先安静地研读了方老师下发的学习资料,经过自学、小组讨论与老师的明确指令后,初步建立了病毒的概念。老师引入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比喻——“病毒及其自画像”,通过讲述“第一个被人类发现的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故事来向我们详细介绍病毒结构的发现过程。几段欢声笑语过后,共同讨论的成果加上老师恰到好处的点拨,使我们得知病毒并没有细胞结构,但它的内部有遗传物质,外面也有蛋白质起保护作用。病毒还有多种多样的形态,球状、杆状、丝状、甚至蝌蚪状,数不胜数。然而我们谁都没有猜中病毒的大小。小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让病毒“排排坐”在细胞里,单单一个肝脏细胞就能容纳八十亿个球型乙肝病毒!!以至于它只能用纳米来度量。有趣的是病毒可以根据其宿主(毕竟病毒连细胞核都没有只能靠寄生)的不同来分类。我们还通过“噬菌体作画”的结果分析研究了噬菌体的增殖过程。在进行研究时老师留给了我们同学大量的自主思维时间,在师生问答环节,活跃而建设性的点子一个接着一个地被提出来,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欢乐。
(视频制作:李佳一)
病毒的“艺术”和“微小”
八一班 王子轩
周五家长开放日,方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生物课,授课内容为病毒。由于病毒摸不着看不见,不好理解,上课前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相关资料,希望我们通过提前阅读能有一个感性认识,周三还安排了“使用噬菌体作画”的实验课,我们在老师的规范演示后,纷纷拿起一次性接种环在涂满细菌的培养基上画起了自己心仪的团案,这种新颖、有趣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噬菌体的“艺术性”。
上课时,方老师从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发现过程开始介绍,并在讲授过程中为我们补充了蛋白质和RNA的相关知识。老师又以TMV为例,介绍了病毒的结构特点,又以一些实际例子介绍了其他种类的病毒,如臭名昭著的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是球形的,病情凶险的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呈丝状。方老师的每一节生物课上都有相应的学案。为了具体说明病毒的体积很小,那节课的课堂学案上面,有一个以乙肝病毒与肝脏细胞的大小比较,单从细胞体积看,一个肝脏细胞可容纳80多亿个乙肝病毒,这一个数目让很多同学和家长都大吃一惊。我们又通过交流和反思探讨了上节生物课所做的实验,并用当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了实验原理,引出了病毒的增殖特性相关内容。
一般来说,越是抽象的内容,理解起来越是困难。但是方老师很擅于调动我们的积极性,因此她的课堂经常是充满欢声笑语。方老师经常通过很多有趣的实验与例子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抽象的理论性知识,提高了我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真正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
视频链接:见下一篇推送。
(视频制作:尹可祯、孙悦恒)
北京中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方海红、崔明芮、刘诗然、田园、 王子轩
编辑:王菲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站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获取最新北京各学校初一初二初三下学期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咨询北京初中期中、期末、中考冲刺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