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学周静老师特级工作站活动(二)
点击领取>>>北京各学校初一初二初三下学期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周静老师特级工作站第一次研究课活动(二)
《神经系统的组成》是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人的各种活动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其中人的生命活动主要的调节方式就是神经调节,使人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快速而准确的反应。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往往容易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却联系不起来它的结构。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细胞如何在神经系统中分布就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攻克难点,同时,也为了学生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 并从它的结构中理解其相关的功能,七年级生物老师准备了脑(猪),脊髓(羊),神经(牛蛙脊神经)实验材料,让学生们去观察相应的结构,探究经元在其中的分布,进而将其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形成整体的生物学科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生物课堂上,将这些材料展现给学生们的时候,因为之前的多次解剖课,没有害怕,尖叫,孩子们有序且严格地按照要求去观察,探究。当看到猪脑的时候,孩子们一连串的问题来了, 为什么这么小?人的呢?这么多沟沟壑壑,怎么回事呢?白色脊髓中间怎么颜色不一样?我夹了一下神经,肌肉怎么还会抽搐?......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当了解到深色的部分是神经元胞体的聚集的地方,白色是神经纤维聚集的地方,学生们发问难道一个神经元横跨了大脑的灰质和白质?是它组成了这两个不同的组织吗?他们一边提问题,讨论,一边自己翻阅资料,完成学案。
主题二:
神经系统的组成
老师将神经学家与艺术家合作绘制的大脑的神经元分布图展现的时候,孩子们不由得惊讶的叫了起来,神经元这么高度有序的组成了脑,多么精妙的结构。这个时候老师又展示了一个电脑芯片的图,两张图放在一起, 竟然有点相似。当了解到人的大脑有上百亿个神经元, 而它们的连接超过了上千亿个, 而目前最先进的电脑的芯片连接不到20亿个。从而引入到人工智能,将目前关于神经系统在人工智能上的应用,也是人类将对神经系统的理解的应用,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从而为下一节课学习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调节做好准备。
学生有话说
记一节有趣的生物解剖课
赵紫晶
“这只牛蛙是我杀的!”
“欸你来看这个腿,好有弹性啊~”
“这个大脑是横切还是纵切?”
带上手套,拿上金属质的手术刀和剪刀,把刚剥离出的大脑和脊髓一点一点地刨开,还有些残余的血迹和零星碎肉被锋利的刀片带下。
如果把上述这样的对话结合这样的场景,未免有点——惊悚。而如果把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设定为“北京中学七年级的学生们”,也许很多人会大吃一惊,然后开始回忆自己小时候或者未来要体验的同样经历……
由于已经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解剖过程,心脏、肺、小肠、肾……自然地,我们对解刨神经系统器官并没有什么过分的畏惧,即便后面坐着也许是很高水平的老师们。相反地,在生物赵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很好地投入进了这个过程。环顾教室,并没有哪位同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因为恐惧而尖叫出声,也没有谁会躲在角落里不敢动弹,反而是因为少动了一刀而感到惋惜,这才是学习效率的体现。
然而,当我们看到那成团状的大脑时,还是忍不住作呕。强忍着,提起解剖针,观察“这里是…灰质”“这里是…白层”“不对,应该是白质”,刺激一下蛙的脊神经,突然的抽搐使我们吓了一跳……越往后,学习的兴趣盖过了内心的不愿。 随即,又打开ipad的UMU查找相关的资料,不得不说,这类信息化软件的出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依据资料完成学案。这学案每课时都有,不得不佩服老师的良苦用心。
每当课后,赵老师总会找到我们,问:“这节课上得怎么样。有没有可以改进的?”而我们也总是也必须也真切地笑着回答:“您这节课上得太好了,感谢老师。”也正是在这一片祥和和学习之中,度过了短暂又有趣的一节课…
神经系统的组成上课感受
张睿晨
老师在上课前告诉我们去实验室, 我们这次要学习神经系统,是一节研究课。
一来到教室我们就看到了每个桌上有一盘看上去很恶心的东西,有被剖开的牛蛙,猪的脑子和羊的脊柱。上课了,老师带着我们做了简单的复习后就让我们开始按着学案的要求“操刀”做实验,去认识神经系统的脑,脊髓,神经的结构。 之前我们做的实验很多,所以也比较熟练,拿起手术刀,镊子就把猪脑纵切成了两半,把羊的脊髓掏了出来,看到了灰质和白质,而且脑部的和脊柱的灰质和白质的里外竟然是相反的!我感到很神奇。我戴着手套把它扒到一个最易观察的角度和学案上的每个部分对照着。 紧接着我们又开始观察那只被掏空的牛蛙的脊神经。 这样一来,我们就看到了神经系统的整体结构。在快下课的时候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搔扒反射”的概念,让我们课下去查阅。
总感觉实验课过得好快......, 每次实验课都能让这节课的知识变得格外的深刻,我个人对实验课是很感兴趣的,通过课程的学习,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我们一向对实验课比较重视,所以对实验操作很认真,整个过程觉得很锻炼各项的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还有实验过程中的耐心和同学之间的合作等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学到了知识。
初识神经系统——记一节生物课
佟博明
伴随着铃响,二十双眼睛齐刷刷看向讲台上的老师,后面的几双眼睛又看着我们,不过我们并没有因为这些眼睛的加入而拘谨。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初识神经系统。
上课时,老师先是依据学案上的几个问题,将上节课的内容复习了一下,并且略带新课色彩:将大脑各部分简单罗列,把我们“叫醒”。 随后,没有废话,就让我们依据学案上一些简短的文字要求来做试验。随着一声令下,我们拿到了一盘没有清蒸过的“清蒸牛蛙”,粘稠的大脑好似白沫子凝固了一般令人作呕,不过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了。 几个熟练的动作:右手操起手术刀,左手提起镊子,三下五除二便把本身就很规整的猪脑几近均匀地分为两份。“外面是……灰色的,噢~是皮层”“里面……好恶心,应该是白质”虽然气味和性状都很令人发指,但我依旧提起解剖针仔细辨认着。还不错,这个大脑简直是学案的专配。
紧接着,我们又将带有脊柱的蛙身解剖开来。一不小心碰到了某个部位,这只早已被剖开的青蛙却突然抽搐了一下,差点没把我吓得趴下,还好后来就再也不动了。老师说,这是因为你们用的金属镊子,它带电,用它刺激了神经,神经可以传导给肌肉,引起肌肉收缩。 为牛蛙哀悼一秒钟,我便接着开始“学术研究”:脊髓的灰质与白质同大脑着生位置竟是相反的!这些也许都是DNA决定的吧。有了实验作为基础,学案就变得无比简单,正可谓“实践出真知”啊。
没过多久,下课铃将课堂拉下来帷幕,细细想来,这堂课确实很短暂,实践与思考之中,40分钟就溜走了……
……
……
……
……
……等一等
好像还少了一个视频
第一次研究课活动(一)
上一篇推送中八1班视频补充
(视频作者:尹可祯、孙悦恒)
北京中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赵利铭、赵紫晶、张睿晨、佟博明
编辑:王菲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站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获取最新北京各学校初一初二初三下学期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咨询北京初中期中、期末、中考冲刺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