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9中考满分典范作文:走向深处
点击领取>>>小初高作文写作全攻略+技巧+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素材资料
济南初三年级 郭春慧
指导教师:庞珍
繁华尽处,是一泓源头之水。
——题记
在红檐绿瓦深处,深藏着一口古井,它牵引着我,走向记忆的深处。
故乡小院,自爷爷奶奶来城里后,已许久未回。去年暑假,一天黄昏,我怀着喜悦的心情迈进了这个久违的四合院,陡然发现,院子中央的这眼老式压水井,依然伫立在那里。
我的思绪像风筝一般,渐飘渐远,飞到儿时的记忆深处……
脑海中模糊的印象浮现出这样的情景:我上下打量这口井,爷爷见状,笑着说:"闺女啊,想把水压出来,是不是啊?其实也不难!"只见他舀取一瓢清水倒入井口,双手按在稍长一点的木杆上,有节奏地上下按压着木杆,那水也就缓慢地流淌出来。我很好奇,走上前,也想试一试。爷爷告诉我按压的要领,我踮起脚尖,用尽力气一下一下地用力压着,很快,细细的水流从出水口汩汩流出,亮晶晶的,在阳光里跃动着,珍珠一般,唱着欢快的歌,泛着晶莹剔透的光;情不自禁,我说:“爷爷,你来压,好吗?”爷爷随即接过压杆,我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前面,把双手伸到水流之下,“好凉啊,冰冰凉的,跟泉水似的!”我欣喜地叫出了声,问爷爷,这怪怪的物什,不知有着什么神奇的力量,能把地底下的水,给吸上来。爷爷随即语重心长地说:"这叫‘压水井’,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洗衣做饭,都得指望它呢!不过它可不止这点用途,老祖宗的智慧都在呢,你长大了慢慢琢磨琢磨吧。”我懵懂地点点头,便不知到何处与蚂蚁蚱蜢一起玩耍了……
风筝般的思绪渐渐收回,我把目光再次投向这口井。已上中学的我,知道了这压水井是运用了杠杆的原理制造出来的。劳动创造智慧,生活处处都是学问,目光看向这小院,院子里种着几棵榆树、香椿,绿树成荫,正值梅雨季节,夕阳落山,落日的余晖照在这个静谧的小院里,疏影摇曳,这口井的四周有了美丽的陪伴,是绿色的精灵——苔,这绿色肆意蔓延着,遍布了院子里的各个角落,在这口压水井身边尤其茂密、青葱,阳光斜斜地照过来,有些耀眼,这青苔绿得空灵,绿得缄默,绿得人心恍惚。与井的斑驳锈迹交织在一起,似乎又多了点什么?嗯,是寂寞,与世隔绝的寂寞。
这井就要被人遗忘了吧?就要消逝在这个角落里了吧?
我感到有些惋惜,思量着这压水井究竟蕴含着先哲怎样的智慧。对于其中的内涵,我想,那一瓢灌入的水,是活泉喷涌的必要条件,是付出与收获的互换,也是"舍"与"得"的平衡;而压水过程中按照一定节奏,象征着我们要不急不躁、遵循事物客观规律来办事,但这似乎只是冰山一角,需要我去感悟的还有很多吧。
爸爸和爷爷的对话传入耳中:
"那井不用了吗?"
"当然不是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耐用着呢,啥时候需要,它都会发挥作用。"爷爷笑了笑,答道。
原来,在我走向深处的同时,“水滴汇成溪,稻穗集成束”,人世间的道理,先贤的智慧还有待我们去仔细探究;只要潜心下来,用心去做,深处的源头定会使"泉水"喷薄而出。
【庞珍老师点评】
细节生动,描绘传神。考生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揭示中心。插叙儿时往事时,考生从孩子的好奇心入手,看到“压水井”出水,到亲自一试,再到跑过去零距离和井水接触,这份欣喜在考生笔下呼之欲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亲近大自然的阳光少年,令阅卷者眼前一亮;“古井”中细流缓缓流出,这一细节描写,更为我们打开了一幅生动鲜活的画卷;“苔”这一细节描写,真切自然,由这幅沉静寂寞的苔藓古井相伴画面自然引出“古井”被冷落的现实,丰富了文章内容,为后文揭示主题做铺垫。
扣题紧密,立意深刻。考生以"深处"为题眼,这口“古井”所处位置为空间深处,对于“井”的记忆为时间深处,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对于“压水井”这一事物,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翻开历史的书页,生活深处,它确确实实存在,并且在历史进程中曾发挥着重要作用;于是,和它有关的童年趣事便随着小作者温婉细腻的笔触,从记忆深处走来,代入感极强。
情节曲折,耐人寻味。考生选材独特,角度新颖,从眼前的压水井写起,插叙儿时趣事,观察细致,由井旁青苔想到了被冷落的历史陈物,抒发自己对先贤造物的独特思考,并表达对压水井即将淡出人们视野的惋惜,不过结尾“父亲”与“爷爷”的对话,颇有哲理,笔锋一转,给人留下曙光,升华主旨,发人深思。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站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咨询北京小初高作文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