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空中艺术课堂(第194课)”——《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赏析
点击领取>>>北京各学校初一初二初三下学期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初二年级音乐学科
五月份第一周(4-10日)学案
一、
学习内容
《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赏析
( 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音乐》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乐海泛舟》)
二、
学习目标
(一)欣赏弦乐合奏《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熟悉主题旋律,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风格。
(二)结合作品赏析,初步了解奏鸣曲式、小夜曲等相关音乐知识。
(三)了解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及贡献。
三、
学习过程
(一)
作品概述
1.弦乐合奏《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思考I:在欣赏过程中,你能听辨出乐曲是用哪些乐器演奏的吗?
2.作品介绍。
《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品K·525)又称《第13号小夜曲》,是莫扎特于1787 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完成的。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是莫扎特所作十多首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欢迎,也是人们最为喜爱的一首古典作品。
全曲原有五个乐章,但其中一乐章因故失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即便如此,这首乐曲听起来还是相当完整。
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拍,抒情的浪漫曲。
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
弦乐合奏《G大调弦乐小夜曲》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表现了对美好社会、对光明和正义的追求。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管乐器,只用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演奏出来的音乐悠扬悦耳,优雅清新,洋溢着一股难以形容的特殊魅力。
这首乐曲篇幅虽然不大,但展现了莫扎特音乐的精华。那铿锵有力、赋有激情跳跃的音符,使人无比激动;那亲切抒情、赋有柔美流畅的曲调,又深深打动了人的心。
(二)
相关知识
1.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是乐曲的结构形式之一。它是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各种大型器乐体裁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曲式。奏鸣曲式通常用快板速度为基础,所以常被称为快板乐章。
关于奏鸣曲式的三大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可以这样理解:呈示部好像是提出矛盾的、可争论的问题;展开部是进行讨论、甚至矛盾间互相斗争;再现部则统一认识,做初步的结论;尾声是总结。
奏鸣曲式的这种“对比—发展—统一”的结构布局,适合用来表现复杂的、戏剧性的内容。
2.小夜曲。
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中的爱情歌曲。其音乐风格近似于嬉游曲或遣兴曲。小夜曲常常用于晚间进行娱乐活动时演奏。
(三)
作品赏析(第一乐章)
1.曲式结构。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乐章曲式的整体结构,如下图:
2.分段聆听。
(请同学们结合谱例与旋律线聆听主题旋律)
思考II:每段主题旋律带给你什么感受?情绪和风格有什么变化?
主题一旋律.mp3来自北京20中艺术工作00:0000:17
《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其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含了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主部主题的开头(即主题一)是一段带有那不勒斯风格额旋律。这段音乐采用问答式的手法作为旋律的基础,以主和弦及属和弦的分解和弦构成旋律,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给人以雄壮有力、流畅明快的感受。
主题二旋律.mp3来自北京20中艺术工作00:0000:30
主部主题的第二段音乐(即主题二)的开始部分留给人们一种庄重典雅的印象,使人很容易地联想到宫廷舞蹈的场面。随后,乐曲把人们引向一种热烈、欢快的景象之中。
呈示部的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它带有浓郁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优美、抒情、温柔、靓丽、富于青春气息。
主题三旋律.mp3来自北京20中艺术工作00:0000:12
副部主题也由两段音乐构成。其第一段旋律(即主题三)精巧、活泼,每句的开头都采用“级进”的方法展现,而每句的后半部分则多用“跳进”的方法写成:
副部主题的第二段旋律(即主题四)轻盈、俏丽、欢快、活泼,给人以十分开朗的感觉:
乐曲的展开部很精炼,只有20个小节,采用了主部主题的两部分内容。
其一是开头部分,采用主部主题开端的旋律为素材,并将其引申。尽管它非常的短小,但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其二是采用了副部主题的第二段旋律为素材,并将这段旋律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展变化。
乐曲的再现部基本上保持了呈示部的原有面貌,自始至终地将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都呈现在G大调上。最后,整个乐章在绚丽、灿烂的色彩中结束。
思考III:通过以上的聆听与赏析,你能分别听辨出四个主题旋律吗?
(四)
维也纳古典乐派与莫扎特
1.维也纳古典乐派。
维也纳古典乐派,是指1730年——1820年间的欧洲主流音乐。流派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杰出代表,由于他们都是在维也纳度过自己的创作成熟时期,因此被人们称作“维也纳古典乐派”。其音乐作品被称为古典主义音乐。
十八世纪下半叶“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神童”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三位音乐大师,先后以维也纳为生活、创作的中心而形成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是人们常说的“维也纳古典乐派”。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2.莫扎特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一个宫廷乐师的家庭。4岁开始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随父亲在欧洲各大城市演奏,并轰动了欧洲乐坛,因而被誉为“音乐神童”。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创作出第一部歌剧,此后相继写出了大量音乐作品。1773年任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乐师,因不甘忍受屈辱的仆从地位,于1781年愤然辞职,在维也纳定居,专事音乐创作。由于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坏了他的健康,仅仅活到36岁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3.莫扎特艺术成就。
莫扎特的创作汲取了奥地利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蕴藏,其作品风格清新,充满诗意,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的代表性作品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歌剧近20部,交响曲50余部,康塔塔、清唱剧、小夜曲以及各种体裁的器乐曲、声乐曲等千余部。
四、
知识拓展
弦乐五重奏《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作品欣赏
《G大调弦乐小夜曲》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四重奏和弦乐五重奏。
注:弦乐五重奏,由两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或一把中提琴、两把大提琴)演奏的室内乐。
思考 IV:还记得什么是室内乐吗?
(点击下方链接可跳转至上一课进行复习)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空中艺术课堂(第188课)”——欣赏《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
五、
学习素材
(一)弦乐合奏《G大调弦乐小夜曲》完整版
https://v.qq.com/x/page/w0153b3mcct.html
(二)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空中艺术课堂(第3课)”——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莫扎特
(三)电影《莫扎特传》
六、
本课自测
(一)填空题
1.《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运用了奏鸣曲式创作手法,由 、 、 、尾声四个部分构成
(二)辨识题
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主题旋律?
A.
B.
C.
D.
(三)选择题
1.以下哪部作品不是由莫扎特创作的?
A.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B.歌剧《魔笛》
C.《G大调弦乐小夜曲》 D.《第五命运交响曲》
七、
留言分享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大家了解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莫扎特的一部经典弦乐合奏作品。
《G大调弦乐小夜曲》共四个乐章,现在,请同学们欣赏弦乐合奏的第二乐章旋律片段。
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对这段旋律的感受。请在下方的留言区和大家分享,并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写在留言处,记得留下自己的班级、姓名。
特别说明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艺术中心(Art Center of Beijing No.20 High School)” 与“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国际教育部(Glob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Beijing No.20 High School)”合用本公众号,有关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艺术教育、国际教育的信息都将在本公众号中发布。
敬请关注
欢迎关注“北京20中艺术工作”微信公众账号了解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艺术教育中心更多资讯长按左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撰稿:张蓝月
编辑:张蓝月
审核:吴刚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站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获取最新北京各学校初一初二初三下学期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咨询北京初中期中、期末、中考冲刺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