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空中艺术课堂(第200课)”——舒伯特艺术歌曲《鳟鱼》赏析
高一年级音乐学科
5月份第二周(11-17日)学案
一、
学习内容
舒伯特艺术歌曲《鳟鱼》赏析
—— 选自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艺术中心校本教材《歌唱》
二、
学习目标
(一)了解歌曲创作背景,以及浪漫乐派作曲家舒伯特的生平和贡献 。
(二)结合作品分析,从歌词、旋律、伴奏方面欣赏歌曲《鳟鱼》。
(三)了解艺术歌曲和变化分节歌的创作特点。
三、
学习过程
(一)
初听歌曲《鳟鱼》(德文版)
1.
体会歌曲情绪。
思考I:歌曲的旋律是怎样的?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故事画面?
2.
感受歌词意境。
歌词大意:在清澈的小河里,有一条快乐的鳟鱼在水中穿梭自如,它无忧无虑的在水中游玩,我站着冷眼相觑,不禁悠然神往,看着活泼伶俐的鳟鱼沐浴在水塘。这时,出现了一个渔夫,手里拿着钓竿,想要把鳟鱼钓到岸上,于是冷酷的渔夫将水搅浑,来分散鳟鱼的注意力,趁着水浑之际终于将小鳟鱼钓上了岸。
歌词是歌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一首歌曲来讲,歌词的好坏决定了作品的质量。
思考II:歌词内容仅仅在描写鳟鱼和渔夫吗?请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
(二)
作品背景
1.
创作背景。
《鳟鱼》是舒伯特1817年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浪漫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狡诈和邪恶所害。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弱者的同情,是一首寓意十分深刻的作品。
2.
曲作者舒伯特生平和贡献。
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欧洲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舒伯特自幼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便显示出音乐创作方面的特殊才能。由于生活贫困,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但他从不愿意依附于权贵。他始终没能改变那种生活窘迫的艰难处境,年仅31岁就在贫困中离开了人世。
在短短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遍了不同体裁的大量音乐作品,其中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9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和22首钢琴奏鸣曲等。
歌曲是舒伯特具有特殊成就的创作领域。他用席勒、歌德等诗人的作品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把诗歌与音乐紧密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表现力的旋律及和声来表现诗的意境。在舒伯特的歌曲中,钢琴伴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给予了钢琴伴奏以音乐形象,使歌词、旋律、伴奏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舒伯特创作的歌曲不仅数量多,而且极具艺术性,许多歌曲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因而被人们称誉为“歌曲之王”。
3.
词作者舒巴尔特。
《鳟鱼》的歌词作者舒巴尔特曾因政治上的原因被关进监狱。在狱中,他写了许多诗,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在《鳟鱼》这首诗中,他把当时的统治者比作搅浑水的渔夫;把群众比作向往自由的小鳟鱼。由于渔夫把河水搅浑,小鳟鱼终于受骗上当,被渔夫捕获,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小鳟鱼之不幸的惋惜心情,也隐喻了一种思想: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虚伪和邪恶所害,进而表达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
(三)
作品分析
1.
《鳟鱼》(中文版)作品欣赏。
《鳟鱼》这首作品一共有三段,第一段描写一群小鳟鱼在水中嬉戏的场景;第二段描述了渔夫在岸边观察这些小鳟鱼,而小鳟鱼却不上钩;第一段与第二段在旋律上进行了重复,这两段是以分节歌作为基础创作的。
《鳟鱼》A段.mp3来自北京20中艺术工作00:0001:19
第三段描述了狡猾的渔夫搅浑了清澈的小河,将鳟鱼钓上岸,从这里开始的旋律,和声,调性布局和伴奏音型开始明显的变化,让作品在第三段中的情绪向前递进,还让音乐与歌词的结合更加紧密,使人感受到《鳟鱼》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鳟鱼》B段.mp3来自北京20中艺术工作00:0000:51
试一试:结合谱例,和音频片段共同演唱歌曲吧!
2.
《鳟鱼》曲式结构分析。
《鳟鱼》是一首降 D 大调的再现单二部曲式作品,由 A、B 两段构成。从第1小节开始到第6小节结束是作品的前奏,前奏部分采用六连音的音型左右手交替演奏,右手主旋律的部分用描述水流的音型来贯穿整首乐曲。
接下来作品进入 A 段,从第 7 小节开始到第50小节为第一个乐段,这个乐段由 5 个乐句构成,每 4 小节为一个乐句,经过 3 个新主体材料的发展,再现了 A 段的旋律。(见谱例1)
谱例1:
01
02
03
04
05
滑动查看更多
整首作品从 B 段开始,也就是第 55 小节到第 68小节开始充满戏剧性的变化,这部分采用了激动的宣叙调,制造出紧张的气氛,将乐曲推向高潮,后半部分恢复原状。(见谱例2)
谱例2:
尾声部分是前奏的一个重复,这段歌词改唱小调式的曲调,在最后两句又回到大调,最后终止在主和弦上。(见谱例3)
谱例3:
3.
《鳟鱼》钢琴伴奏分析。
在舒伯特的作品中,伴奏是变化多端的,伴奏与演唱旋律是相辅相成的。在《鳟鱼》的伴奏中,他采用不同的织体、节奏等演奏手段,展现出鳟鱼在浑浊的河水中为了生存而不断挣扎的画面;在歌曲的结尾处,他再现了第一部分的伴奏织体,做到首尾呼应。
舒伯特常用连音的音型来描述作品,《鳟鱼》的前奏部分,就是由六连音左右手交替演奏开始的,用这种演奏方式来模仿湍急的水流声,和轻松愉快的环境,正是由于他独特的伴奏动机,才能直接将听众带入作品的意境之中,让听众能感受到河水如波浪般涌动的场景,以及鳟鱼活泼欢快的形象。(见谱例1)
谱例1:
这首作品的第一段(谱例 1)与第二段(谱例 2)采用了相同的伴奏织体,既能形象的表达鳟鱼在清澈的河水中游来游去的场景,又能衬托出愉悦的氛围。从第三段“渔夫搅浑了河水”开始,钢琴伴奏织体变得短小、急促,既展示出了紧张之感,又能让人联想到河水浑浊的场景。
谱例2:
从第三段“渔夫搅浑了河水”开始,钢琴伴奏织体变得短小、急促,既展示出了紧张之感,又能让人联想到河水浑浊的场景。(见谱例3)
谱例3:
(四)
音乐知识
1.
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源自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当时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其特点是歌词通常采用著名诗歌,着重个人感情的抒发和内心体验的揭示,曲调与歌词紧密配合,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深刻体现歌词的内容,感情细腻,优美感人,抒情性较强,多为独唱曲。伴奏不只是作和声的衬托,而常在渲染意境和刻画形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浪漫主义乐派。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在创作上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作品具有民族特色。
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韦伯、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肖邦、李斯特、威尔第等。
3.
变化分节歌。
变化分节歌,是歌曲中的常用曲式结构,即用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唱多段歌词。在重复同一个旋律进行时,对该旋律的进行在调性、和声、速度以及钢琴伴奏节奏等做出一些变化。
四、
知识拓展
(一)
舒伯特《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欣赏
舒伯特的一生比较贫困,过着一种豪放不羁的艺术家生活。他向往自由,但生活环境窘迫,因而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很是不满。1817年,当他看到舒巴尔特的这首诗时颇有感触,于是很快地谱写了《鳟鱼》这首歌。
1819年,舒伯特运用《鳟鱼》的曲调谱写了《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
(二)
中国艺术歌曲《问》欣赏
舒伯特的《鳟鱼》中蕴含了作者本人对当时奥地利的社会形态的批判与揭露。这一点与我国20世纪初的艺术歌曲《问》有异曲同工之妙。
思考III:《鳟鱼》和《问》作为两首经典的艺术歌曲,它们通过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五、
学习素材
(一)
廖昌永艺术歌曲百年音乐会(一)
https://v.qq.com/x/page/v07226v1dvm.html
廖昌永艺术歌曲百年音乐会(二)
https://v.qq.com/x/page/w07225n1ylr.html
(二)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空中艺术课堂(第188课)”——欣赏《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
(三)舒伯特介绍
https://v.qq.com/x/page/g0646cjo1mu.html
六、
本课自测
(一)填空题
1.舒伯特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 ,极具艺术性,许多歌曲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因而被人们称誉为“ ”。
2.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 等。
(二)多选题
以下选项中属于舒伯特代表作品的是:
A.《野玫瑰》B.《鳟鱼》C.《魔王》D.《问》
(三)简答题
简要描述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七、
留言分享
请结合学案中的三个思考题,任选其一,谈谈自己的想法,并在下方的留言区和大家分享。
记得留下自己的班级、姓名。
特别说明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艺术中心(Art Center of Beijing No.20 High School)” 与“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国际教育部(Glob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Beijing No.20 High School)”合用本公众号,有关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艺术教育、国际教育的信息都将在本公众号中发布。
敬请关注
欢迎关注“北京20中艺术工作”微信公众账号了解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艺术教育中心更多资讯长按左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撰稿:张蓝月
编辑:张蓝月
审核:吴刚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