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十初中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空中艺术课堂(第208课)”——歌曲《摇篮曲》赏析

点击领取>>>北京各学校初一初二初三下学期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初二年级音乐学科

5月份第三周(18—24日)学案

一、学习内容



歌曲:

《摇篮曲》赏析

——选自人音社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材

第二单元《乐海泛舟》

二、学习目标



(一)能够比较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摇篮曲》,体会乐曲中的古典音乐风格。

(二)在熟悉乐曲主题的过程中能够听辨、模唱、视唱、演唱;能够分辨三拍子律动以及弱起节奏。

(三)了解古典主义时期的室内乐发展以及作曲家勃拉姆斯。


三、学习过程



在上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舒伯特的《鳟鱼》和莫扎特的《G大调小夜曲》,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单元,进一步了解古典主义时期的室内乐发展以及作曲家勃拉姆斯。


(一)初闻乐曲


1. 感受音乐。

欣赏《摇篮曲》(室内乐版本)音响资料,思考问题。

勃拉姆斯摇篮曲给孩子的哄睡音乐|古典篇 - 给孩子的哄睡音乐|古典篇

思考1:这段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是铿锵雄壮还是舒缓优美?这与乐曲的标题有什么关联呢?


2. 深入感受。

(1)节拍认知。

接下来再欣赏《摇篮曲》(合唱版本)视频资料,并在聆听过程中,眼看乐谱、手打单位拍,同时思考问题。

思考2:全曲的律动是怎样的?根据乐谱的拍号,这样的律动一般有什么样的规律?


“摇篮曲”最初为母亲抚慰婴儿入睡时咏唱的歌谣,后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体裁的音乐作品,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3/4拍和6/8拍是摇篮曲中最常见的节拍。


从视频上的乐谱,我们不难看出这首《摇篮曲》是3/4拍,之前我们的课上曾经反复强调三拍子的乐曲一般具有强弱弱的律动规律,现在请你再看一遍视频,打着单位拍,按照“强弱弱”的律动规律跟着视频中的音乐哼唱一遍吧。


现在请按照老师的要求,再播放一遍视频资料。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了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词义。


(2)音乐结构及创作背景简介。



Brahms Lullaby (ninnananna, berceuse, wiegenlied, canción de cuna & 勃拉姆斯 摇篮曲)Matteo Bosi;Johannes Brahms - Brahms Lullaby (ninnananna, berceuse, wiegenlied, canción de cuna & 勃拉姆斯 摇篮曲)

从谱例上不难看出这首歌曲是D大调,单二部曲式,前八小节为第一段,每两小节为一句,共四句;后八小节为第二段,每两小节为一句,也是四句。最初勃拉姆斯创作的《摇篮曲》是室内乐版本,后由其他的词作家填词,再加上后人的编配,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首合唱版本《摇篮曲》。

1864年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德国汉堡遇见了一位女歌手,当时年轻的作曲家被女歌手的魅力所倾倒,然而由于种种的原因,他们并没有结合在一起。后来这位女歌手的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勃拉姆斯便把《摇篮曲》献给了女歌手,这便是作品最初的由来。


(二)学唱歌曲


1.热身小游戏。


基础节拍、弱起节拍和前两小节来自北京20中艺术工作00:0006:28


(1)跟着老师的讲解音频,练习四分音符的击拍。



(2)跟着老师的讲解音频,练习八分音符的击拍。



2.练习附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弱起节奏,诵读音乐主题节奏。


练习附点四分音符节奏,诵读谱例节奏。



思考3:现在你能诵读出《摇篮曲》第两小节的节奏吗?



节奏诵读的正确与否,请点击上方的讲解音频来揭晓吧。


整首歌曲的节奏模仿和歌词念读来自北京20中艺术工作00:0002:22



节奏诵读的正确与否,请点击上方的讲解音频来揭晓吧。


4.全曲旋律模唱。

分乐句模唱《摇篮曲》。

要求:拍打单位拍,准确模唱节奏和旋律。

(1)第一段第一句。

谱例:

(2)第一段第二句。

谱例:

(3)第一段第三句。

谱例:

(4)第一段第四句。

谱例:

(5)第二段第一句。

谱例:

(6)第二段第二句。

谱例:

(7)第二段第三句。

谱例:

(8)第二段第四句。

谱例:

全曲的视唱模唱逐句示范练习.来自北京20中艺术工作00:0004:36



请点击上方的讲解音频来和老师一句一句跟唱吧。

5.加词演唱歌曲。


请点击上方的视频来跟唱吧。


(三)对比学习,加深理解


1.观看这段视频,思考问题,在评论区做以下任务。



任务1:观看室内乐版本的勃拉姆斯《摇篮曲》,想想这段音乐是通过怎样室内乐的手法来表现同一音乐形象?与声乐版本的《摇篮曲》相比,你觉得这一版本有什么不同?



四、知识拓展




作曲家勃拉姆斯介绍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出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被誉为“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大师”。

勃拉姆斯出身于音乐家庭。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在维也纳度过,是维也纳音乐领袖人物。一些评论家将他与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合称为“三B”。勃拉姆斯一生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

勃拉姆斯对标题音乐与瓦格纳乐剧形式不认同,走纯粹音乐路线。其重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贝多芬第十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五重奏》,管弦乐《学院节庆序曲》,合唱《德意志安魂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和《匈牙利舞曲》。

五、学习素材


1.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空中艺术课堂(第194课)”——《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赏析

2.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空中艺术课堂(第188课)”——欣赏《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

六、本课自测



1.填空。

《摇篮曲》的曲作者是________,它是________时期的作品。


2.选择。

《摇篮曲》是一首(    )拍的歌曲。

A.  3/4    

B.  6/8

C.  4/4

D.  2/4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分为(    )个部分。

A.  2

B.  3

C.  4

D.  5

七、留言分享




艺术中心


两项任务,任选其一在下面留言与大家分享:

任务1:请查阅“学习过程”。

任务2: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一部勃拉姆斯的其他音乐作品,认真聆听后谈谈你的感受。


注意:不要成段在网上摘抄,要尽可能写出你的切实感受。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艺术中心及国际教育部特别说明“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艺术中心(Art Center of Beijing No.20 High School)” 与“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国际教育部(Glob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Beijing No.20 High School)”合用本公众号,有关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艺术教育、国际教育的信息都将在本公众号中发布。

敬请关注!








欢迎关注“北京20中艺术工作”微信公众账号了解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艺术教育中心更多资讯长按左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撰稿:周   辰

编辑:周   辰

审核:吴   刚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站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https://img.jzlt100.com/uploads/files_user49/question/5ec64705177d8154134.png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获取最新北京各学校初一初二初三下学期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咨询北京初中期中、期末、中考冲刺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