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十初中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空中艺术课堂(第218课)”——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赏析
高二年级音乐学科
6月份第一周(1—7日)学案
一、
学习内容
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赏析
——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
——2019年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25节《贝多芬》
二、
学习目标
(一)聆听《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了解创作背景、艺术特点、思想内涵。(二)重点赏析合唱“欢乐颂”部分,分析主题多次出现时音乐要素的作用,感受不同段落的音乐情绪。(三)了解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以及贝多芬音乐的贡献和深远影响。
三、
学习内容
(一)相关音乐知识。
1.交响曲。
“交响曲”是以管弦乐队(交响乐队)演奏的大型套曲。它可以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力塑造音乐形象。虽然它实质上是一部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但其表现力要比奏鸣曲更宏大、更丰富、更深刻、更高级。
典型的古典交响曲包括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稍慢或慢板,具有抒情风格,用省略的奏鸣曲式、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
第三乐章,快板或稍快,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用复三部曲式;
第四乐章,终曲,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
2.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
“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常简称为“古典乐派”。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20年代,在奥地利维也纳形成这个重要的音乐流派。其代表人物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其音乐风格:从复调音乐转向主调音乐;并奠定了古典类型的奏鸣曲式、交响曲、室内乐和歌剧的规范;在创作上理性、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形式严谨、含义深刻、语言通俗为特征。
3.贝多芬。
13岁时的贝多芬、青年贝多芬、中年贝多芬(1815年)、晚年贝多芬(1823年)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生于波恩。父亲为科隆的宫廷歌手。5岁随父亲学钢琴,8岁开始登台演出,10岁开始作曲。1789年到维也纳深造,先后向作曲家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艺术上进步飞快。1800年左右听觉显著恶化,但他仍然坚持创作,相继完成《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等。1820年两耳失聪。此后,仍创作了著名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庄严弥撒曲》,以及最后的五部钢琴奏鸣曲、六部弦乐四重奏曲。贝多芬所作九部交响曲被誉为不朽之作。
维也纳贝多芬雕像
复杂的时代环境、个人的痛苦经历,铸造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性格:充满矛盾、激烈冲突的戏剧性和勇往直前、热情澎湃的英雄性。“自由和进步”是贝多芬终生追求的艺术与人生目标。可以说,象征着力量、意志、壮美、崇高精神的贝多芬音乐至今仍震撼人心。
4.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
第九交响曲手稿
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有特别重要且突出的地位。这是他在交响乐领域中伟大成就的总结,它最集中地体现了贝多芬创作的思想境界、革命热情和艺术理想。
《第九“合唱”交响曲》是在法国革命的思想和成果被彻底摧毁的那一段时期写成的。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这位日渐衰老的伟大作曲家,仍然忠于自己的信念,始终以音乐作为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号角。因此,在《第九“合唱”交响曲》中他最后一次又回到英雄斗争的主题上来,而且为了是尽可能更多的听众更明确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他在最后乐章中用人声演唱席勒《欢乐颂》中的部分诗句。就这样,作者引导听众通过阴暗和绝望、痛苦和沉思、冲突和斗争,走向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
补充小贴士:
席勒的《欢乐颂》1785年10月的一天,在德累斯顿近郊的罗斯维兹村,诗人席勒应一对新婚夫妇的邀请来参加他们的婚宴。宴会上,诗人为新人的幸福、朋友的热情和现场欢乐气氛所深深感染,写下了这首颂诗。
《第九“合唱”交响曲》的孕育时间很长(自1809年始,直至1822年)。到1822年,贝多芬才应伦敦爱乐协会的约请开始正式写作。1824年完成写作,并于当年5乐7日在维也纳首演。
(二)欣赏《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
1.初听乐曲。
(1)音乐片段一:恐怖的号角。
乐章的开始,出现一个狂风暴雨般的急板乐句:
思考I:这段旋律是什么乐器演奏?音乐情绪如何?
这个被瓦格纳称之为“恐怖的号角合奏声”,像怒潮的冲击一般,令人联想到第一乐章那惊心动魄的第一主题。
引子很短,只有7小节,却在器乐部分和人声部分开始时都出现了。它力度强,接近于轰鸣般的音响效果,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斗争”这一音乐形象。
(2)音乐片段二:宣叙调主题——“评判者”。
宣叙调(大提琴及低音提琴).来自北京20中艺术工作00:0000:12
思考II:这个片段和刚才的“恐怖的号角”音乐有什么不同?
这是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的一段音乐。这段音乐很重要,在乐曲里反复出现,起到一个“评判者”的作用。让我们再次欣赏这段音乐,思考这个“评判者”到底想评判什么?
(3)音乐片段三:前三个乐章主题片段及宣叙调。
前三个乐章主题片段及宣叙调.来自北京20中艺术工作00:0002:13
思考III:除了“评判者”的旋律外,你还听到了哪些音乐?“评判者”和这些音乐是按照什么次序安排的?作者为何采取这样的方式作曲?
乐队先后演奏一、二、三乐章的主题,每一次出现,就被这个“评判者”给否定,直到《欢乐颂》主题雏形的出现,宣叙调才表示以肯定的态度。作者的目的是在音乐中寻找他毕生的理想“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4)音乐片段四:“欢乐颂”主题。
《欢乐颂》主题.m4a来自北京20中艺术工作00:0003:16
思考IV:第四乐章中“欢乐颂”最初的呈现方式就连续演奏演唱了四遍,主旋律音色是怎样变化的?伴奏乐器音色的搭配、力度又是如何变化的?在这些音乐要素共同作用下音乐形象与情绪是如何变化的?
任务1
将你的答案写在下方的留言区。
(5)音乐片段五:“欢乐颂”主题(男中音、合唱、四重唱、合唱)。
处于黑暗中的贝多芬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苦苦追求光明,寻求欢乐,在一次次失望后,欢乐颂的主题终于出现,同学们可以唱唱这个主题。
在音乐创作的历史上,将人声看作乐器的音色并将其融入到交响乐之中——这是贝多芬对古典交响乐场做的贡献之一。
2.深入聆听乐曲。
同学们可以参照乐曲的发展脉络进行欣赏乐曲,感知在“欢乐颂”主题多次出现并贯穿全曲时,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感受不同段落的音乐情绪。
思考题V:结合贝多芬的个人经历以及《第九“合唱”交响曲》的创作背景,感受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四、
知识拓展
贝多芬集古典乐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
贝多芬继承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交响曲创作中四个乐章的形式、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创作等传统,开创了主题动机贯穿全曲、增加作品内涵和容量、加强音乐的交响性、将人声融入交响乐的创作等先河。创立了属于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贝多芬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他通过无比苦难的音乐创作,给全人类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贝多芬的作品以富有英雄性、戏剧性和思想性而闻名。贝多芬用伟大心灵和超凡灵魂,支撑起庞大的、坚实的音乐构架,并使其充满无限活力与张力。正如他自己所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精神爆发出火花。”他的一部部杰作像一盏盏灯塔,对欧洲音乐创作乃至为全人类的团结、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就这一点而言,“乐圣”这个称号贝多芬当之无愧。
贝多芬的葬礼
贝多芬安息地:维也纳北郊的魏林格墓地
请同学们自行打开链接,观看一段视频更加深入的了解作品,链接地址:
https://v.qq.com/x/page/v0029rt51dm.html
《贝多芬和他的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创造性地发展了古典主义,在将深邃的思想和热烈的激情赋予古典主义音乐的同时,也成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者。除了《第九“合唱”交响曲》以外,你还知道贝多芬创作的哪些交响曲?同学们课下可收集音响资料,与大家一起交流,以此对贝多芬作进一步了解。
任务二
在下方的评论区认真作答思考V,说说你的理解。
五、
学习素材
(一)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
(二)阿巴多谈贝多芬https://v.qq.com/x/page/h0131l4uinw.html
(三)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https://v.qq.com/x/page/l01188aeby0.html
(四)古典音乐三巨头https://v.qq.com/x/page/o0539f2qtq9.html
六、
本课自测
1.连线题。
2.填写表格。
3.选择题。
下面的哪首作品是贝多芬的?( )
A. 《致爱丽丝》
B. 《惊愕交响曲》
C. 《D大调小步舞曲》
4.填空题。
(1)《第九“合唱”交响曲》的曲作者是( )。
(2)《第九“合唱”交响曲》创作于西方音乐( )时期的作品。
七、
留言分享
艺术中心
“任务一”和“任务二”任选其一,做深入思考,并将感想分享于下面的留言区。
高二年级同学注意:(1)“留言分享”是本学期期末主观题考核的重要依据,迄今为止,还有部分同学未达到阅读和留言要求。留言还未达到一定数量的同学,请抓紧最后三期的机会,你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关注订阅号—查阅以前的学案—补写留言”的方式,获得相应得分。
(2)本学期期末的客观题考核通过填写提交老师推送的订阅号考卷完成,届时分数自动生成,后期无法更改。客观题的考核的所有题目均来自学案中的“本课自测”中的问题。每课1题,共计10题,请提前复习。考试时间为6月份第四周。
了解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艺术中心及国际教育部更多资讯,长按左图二维码自动识别
撰稿:桑甜甜
编辑:周 辰
审核:吴 刚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