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清楚这五个问题,就不会为鸡不鸡娃焦虑了
点击领取>>>北京各小学1-6年级期末真题试卷及解析 复习资料汇总
文 | 胖爸爸
来源 | 微信公众号“海淀胖爸爸”
ID:haidianpangbaba
这是一篇旧文,前段时间被系统“误伤”,被动删除了。趁着暑假这个时点发出来,希望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提示:今天的置顶留言很重要,一定要看。
因为写公众号,有些兴趣爱好被迫搁置了,比如,看体育比赛。作为一个九岁开始关注奥运新闻,高三仍然坚持博览体育报刊,单身狗时守着CCTV5过日子的资深体育迷,看比赛和看书,于我而言曾经是同等重要的两大嗜好。
当爹之后,教育成了主旋律,对竞技体育的关注少了,对体育教育的关注多了,写过几篇关于跳绳和体质测试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点击阅读:
这个提分比奥数快,还有利于小学评优的项目,应该这样练!
“三好”拼到最后竟然拼这个?看完才知道和每个孩子都相关!
沙溢儿子不喜欢,焦虑妈妈要报班,上学路上“第一难”如何过关?
虽然不是专业的体育工作者,但是关注时间久了,我发现借用体育,可以理解很多教育的问题。
01
关于初心
看过一些对奥运冠军父母的采访,很多家长说过这样的话:当初送孩子去练体育,就是为了让他锻炼身体(还有些是治病)!
这话听得很让人想摔遥控器,那么多人有心栽花花不开,偏偏到他们家就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像不像很多学霸父母?两手一摊,满脸无辜,我们家也没让孩子做什么呀!
当然,这里面肯定有装逼的,但是,也应该有不少是实话实说的。
毕竟,从把孩子丢进训练馆第一天,就发誓要把他练成全国冠军乃至奥运冠军的,为数不会太多——因为大多数人不敢想。
但是,这件事到了教育,就有些不一样了。
有多少人,从把孩子送进校门开始,就开始憧憬985和211了。那些叫嚣着要“赢在射精前”“赢在子宫里”的,怕是连清北复交都不放在眼里了。
我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竞技体育,堪称最极端最残酷的应试教育。
且不说金字塔尖的,就连普通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年限和艰苦程度,都丝毫不比重点中学的学生逊色(专业运动员一年休息的次数以天计算)。顶尖运动员成长为奥运冠军的概率,更是不会比牛娃考上清华北大高到哪里去。
如果一个运动员的父母,天天盼着孩子拿世界冠军,恐怕得累死。
比较正常的逻辑是,很多家长送孩子去训练,确实就像那些冠军父母所说,只是想着让孩子养成一个运动习惯,将来有个健康的体魄。等孩子出些成绩了,多数也是走一步看一步,走到哪儿算哪儿。
为什么,一旦把孩子送进学校,好像一切都变了?
02
关于天赋
练体育的,通常绕不开一个词:天赋。
有的人个子高,手臂长,有的人力量大,爆发力强,有的人初次触球就有很好的球感,有的人首次练习就可以跑出不错的成绩。
这些天赋是显而易见的。
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了么?
NO!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有一种比前述显性天赋更重要的隐性天赋。
简称:抗练。
熟悉体育圈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上量,是每个体育项目都不能回避的事。无论是体能储备还是技术储备,都得经过一次又一次死去活来般的磨砺。
这个过程,有的人可以撑住,然后凤凰涅槃;但是,有的人真撑不住。
这样的案例太多了。某某项目出现一个旷世天才,结果没过几年,还没摔打成型呢,就因伤退役了;还有很多人,在青少年比赛时呼风唤雨,等到了成人比赛,就销声匿迹。
这让我想起那句著名的鸡汤: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天赋。
起初我们认为,99%的汗水很难,后来我们发现,1%的天赋更难。
但是,比这些都难的,是既要有这1%的天赋,还要禁得起那99%汗水的磨砺。
认识这一点,对于教育特别重要。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同时上3-4个奥数班?
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一个奥数班的内容都消化不了?
为什么有的孩子从黄庄鸡到了藤校,有的鸡到了北医六院?
03
关于遗传
体育的基因似乎比别的基因都更强壮更显性一些。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姚明和叶莉的女儿,9岁,身高就接近1米6了。
身边也有很多父母和孩子大高个,或者父母和孩子运动能力都不错的例子。
但有意思的是,最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圈,在代际传承上,却往往难以体现出“更高更快更强”。
比如,三大球王,贝利、马拉多纳、贝肯鲍尔的儿子,只能勉强拿足球混碗饭吃;
比如,我最尊敬的教练,铁榔头朗导,女儿白浪也是打主攻的,不过是斯坦福大学校队的。
其实,这件事很正常,既符合规律,也符合概率。
中国老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看上去挺牛逼的,殊不知好汉和英雄之间,中间还差着N条街。
古往今来加中外,只有封建时代的帝王,是可以世袭的,而且一个帝王的N个孩子中间,只有一个人有此机会。
偏偏到了教育,似乎只剩下“更高更快更强”这一条路了。
大家应该都看过那篇文章,一个985妈妈细数了自己如何精心备孕精心胎教精心辅导,结果孩子仍然是普娃。
我永远都难以忘怀,那看似让人同情的文字后面,所隐藏的可怕逻辑。
清华的孩子就要上清华,那么别人家的孩子呢?
04
关于公立教育
前些年,中国体育还不是很强大,很多专家总会煞有介事的分析:是因为我们的体制不行,你看欧美国家,俱乐部制,自负其责,优胜劣汰......
这种声音现在少了很多。
一方面,我们的举国体制也出了很亮眼的成绩。
另一方面,我们也试过俱乐部制,结果并不像预想的那样给力。
拿网球举个例子,网球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项运动。
李娜绝对是个天才运动员,总有人只看到她单飞后的成功,却忽视一个事实:在打出名堂之前,学网球和参加比赛都是很贵的,这都是国家投入的。
这件事对教育的启示性特别大。
我之前和大家交流过,很多人习惯于把成功内归因,把失败外归因。
孩子学得好了,就是老子基因好老子辅导的好;孩子学得差了,就是学校和老师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公立教育体制有问题。
忍不住爆粗口,这得是多傻逼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为什么一直坚挺公立教育。因为这世上大多数的事,不会因为骂而变好,只会因为骂而变得更糟。
如果在我们的骂声中,公立教育变得越来越糟,那才真的是前所未有的灾难。
如果公立教育只能承担托底的职能,那也不是普通家庭的福音。
我坚挺公立教育,坚挺学校和老师,是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们孩子这一代,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子孙。
即使这个体制有问题,教师队伍亦有败类,我都希望给予他最大程度的鼓励和支持。
这是我们的根基。
我甚至可以断言,哪一天公立教育彻底失去吸引力,就是很多人担心的大门关闭的开始,就是很多家庭悲剧的开始。
05
关于阶层
这些年,有一个词很火——“阶层固化”。我之前和大家也交流过,这也是教育的焦虑之源。
如果说我们所在的社会,有没有阶层,固没固化,尚且见仁见智,但是在体育界,其实早早就分化并固化了。
拿网球来说,费德勒拿走了20+大满贯,张帅却曾经14次一轮游。欧美人拿走了绝大多数的大满贯,亚洲目前只有李娜和日本的混血拿走了六个。
不止如此,费德勒除了20+大满贯,还垄断着数不清的各种资源;而在费德勒的塔尖之下,尚有数不清因为请教练而深陷拮据的网球运动员。
这是否就是我们担忧的阶层固化?
如果是,那这种固化从古至今,从未消失过。
但是,又怎样呢?
那么多的网球小花还在拼搏着,那么多的网球小草还在努力着。
欧美之外的大多数网球运动员,或许终生也难求一个大满贯,但是仍然不妨碍他们从网球中讨得生活,获得快乐。
即使很多人努力一生的终点,也不过是另一些人的起点,但是,却不可轻视这一点一滴的自我实现,以及这一步接着一步的正向累积。
张德培证明了黄种人可以夺取大满贯,李娜证明了亚洲人可以夺取双满贯,锦织圭正在日益强烈地证明着亚洲男子夺取大满贯的可能性。
所以,阶层固化是个十足的伪命题。
阶层之间的流动性,是历史车轮向前不可或缺的巨大动能。
承认阶层固化的唯一价值在于:证明阶层是可以被打破的,也是必然要被打破的。
体育和其他任何一种教育形式一样,既有金字塔式的应试教育,也有普惠大众的素质教育。
但是,不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想达到教育的目的,想让自己变得更好,都得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不要以为素质教育不需要努力,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条件下,每年游一次泳,和每天游一次泳,身体素质一定有显著的差异。
不要以为只有最顶级的应试教育才需要努力,即使你想拿个公司内部乒乓球比赛的冠军,都得在球台前经历一段时间的挥汗如雨。
所以,要不要“鸡娃”,需要困惑么?
但是,鸡娃归鸡娃,却不能只盯着应试这一个方向来鸡。
我们既要给予孩子问鼎的环境和机会,也要同步引导他们接纳可能垫底的心理。
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偏,否则,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都会出大问题。
教育这件事,不用看别人,从自己做起。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站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咨询北京小学期中、期末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