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琢磨吃吃喝喝就不高大上了?咱得教会孩子用这样的思维方法

点击领取>>>北京各小学1-6年级期末真题试卷及解析 复习资料汇总


文 | 杨鸣镝祝伟中

胖爸有话说:

又到了周日,例行的经典杂志导读时间,今天的主角是《少年时》。这是一本很多人又爱又恨的主题书,内容实在太精彩了,但是读起来又确实有点烧脑。


好在今天导读的这一期,相较于其他《少年时》的主题书来说,并不难理解,因为它讨论的是一个非常大众也非常接地气的话题:饮料。主题如图中所述:《我们喝的是什么:饮料背后的科学与文化》。



这一期的导读厉害了,我都没敢上手,因为是《少年时》的创始人杨鸣镝和总编祝伟中两位老师,亲自为大家做导读的。据说,这是第一次。


读者朋友们好!


饮料本身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话题,但是因为牵扯了各种因素,所以对于它们的研究复杂多样,结论往往也相差很远。比如出自某些利益集团资金的研究,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


(胖爸乱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某些饮料企业会有一批“厂用文人”,以科普的形式出现,其实是在为利益集团代言)


另一方面,我们喝东西,并不是仅仅考虑到营养和健康,还有基于社会、文化等等因素。所以看起来简单的这类专题,少年时的做法也不会简单。我们要兼顾到各方面的因素,不带立场的找出全书文章展开的线索,谨慎地处理各种结论。


这种处理方式,一直是《少年时》这本书的特色,总结起来就是四句话:


1、以科学和技术为主导,兼顾人文话题,对文化致以足够的尊重;

2、让孩子看到科学探索的过程;

3、原创配图,让孩子光看图就能明白;

4、封面亦诗亦歌,既有特别的意味,又留有想象的空间


01

选题:科术为主,兼顾人文,

对文化致以足够的尊重


吃喝是我们每天最重要的两件事。我们每天也都被关于这两件事的研究、话题、讨论、各类媒体信息围绕着。


(胖爸乱入:你被朋友圈和家族群那些文章轰炸过么?养生应该喝这个!养生不能喝那个!)


作为一个研究者,我们应该以一种没有任何商业立场的、纯科学的角度来看待、来展开讨论,我们也不能缺少对于文化方面的考量,或者说对于文化的敬畏心。


这就是《少年时》做这本书的初心。我们希望在这样一个框架里来做这个专题。这大概也是我们作为一份高质量的科普杂志,和一般的养生文章,一般的科普饮料文章的区别。


为了获得更好地阅读体验,我们建议读者们特别是小读者们,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可以持有一种客观中正的态度,而不是偏执于某一类的观点。我们希望生活是健康的,被现代科学支持的、同时也是浓郁的,有文化底蕴的。


02

研究:多方求证,让孩子看到科学探索的过程


《少年时》的科学性,在饮料这本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在做这本书时,是秉持着对于科学的中正态度,和对人类的责任感来完成的。


通过探究饮料背后的科学,让孩子们学会理性和自律、学会如何科学地判断日常习俗和习惯的优劣,而非跟着商业化的影响走。


比如《绿茶》这篇文章中,对于”绿茶是否防癌“这个话题,我们让作者和编辑一定要找到确切的论文,进行多方的比较。我们需要对这些科学证据的强弱关系,进行比较和理解。不急于做定论,事实上学界也还没有定论。


通过许多论文的比较——有些论据是相关的,有些是不相关的,我们了解到,单一研究结果的指向,不能让我们完全相信这就是事实,还有不同的研究结果证明了不同的结论。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如何把这些不同的论文、证据放在同一个评级体系中,去理解,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单单仅因为某篇文章的某个结论,就深信不疑、人云亦云。


多看这样的文章,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


(胖爸乱入:我要给这段话点无数个赞!这正是我一直倡导的“全观”思维,不急于下结论,也不急于当结论的捍卫者,思维开放,观点全面。)


这其实是《少年时》一直以来都在做的。比如《少年时:21世纪新技术的反思》一书中,《当基因编辑触碰人类伦理》一文,讨论了去年在全社会引发热议的“人类基因编辑”事件。


长期阅读这些内容,能有效锻炼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还紧跟时事,拓宽孩子的眼界。


这本书P79《蜂蜜》这篇文章,它的作者是专业做蜂蜜研究的。从图片来讲,我们将它分为三个过程。


第一个是酿蜜的过程,我们选了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图片,包括放大特写。第二个是蜜蜂采蜜的过程。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将一些细节表现出来。第三个是人工采蜜的个过程。



这篇文章比较综合,以后我们会把它做成视频来讲解。同时,从蜂巢出发,我们还会引导孩子认识到,大自然有很多六边形解构,这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点。


再来看第118页,讲的是不同的咖啡种类的不同之处在哪,比较直观。


(胖爸乱入:这一篇安安看得很过瘾,它远比网络上那些支离破碎的文字,有价值多了)



第122页,能量饮料和不同饮料的区别。

这篇文章并没有具体得出能量饮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它是罗列出不同论文对能量饮料的分析,让大家来自己比较。



这篇文章也提到了咖啡因和糖对能量饮料到底是否好不好?比如说,我们在运动后,是否需要一些能量饮料?


《人工合成甜味剂》这篇文章,我们请到了一位做食品研究的专业人士来专门讲。



为了保护健康,现在有合成甜味剂,比如一些零卡饮料,但是这些饮料对人体来说也不是十分健康的。 这位作者引用了很多国内的专业数据,可能会给我们的读者带来更多的共鸣。


所以,如果看到零卡饮料,也要有一些警惕。因为它虽然不含糖,但是肯定会含有人工合成甜味剂。


现在,最新研究出来的人工合成甜味剂是蔗糖甜度的2万倍。如果添加了很多人工合成甜味剂,会让味觉变得更麻木,反而摄入更多。


总体来说,我们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了多方查证。比方说在介绍“碳酸对牙齿、骨头的腐蚀“时,我们都找到了两个不同作者的论文,来相互印证。


做完这本书后,编辑们都觉得健康的饮料其实很少的,它里面都有各种物质。但是我们人类有欲望,就很难避免摄入这些带有甜味的东西。



03

配图:给出直观信息,

让孩子光看图就能明白


很多对文字有些恐惧感的读者,可能没有意识到,其实在《少年时》中,图片也是一条重的线索,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章。但是,说实话,制作让读者能够“光看图就可以理解某一科学过程/现象”的图片是非常不容易的。


书中的这些原创配图,是我们经过多次查找、核实相关资料制作而成,期间反复调整了四、五次,不断地推翻,重建。


编辑老师必须要理解这个主题的全部内容,能把一些比较难懂的科学解释,梳理成图片信息,整合在一张原创配图里表现出来。这些都考验编辑对这本书主题的整体把握能力。


例如:


P17页的图,讲的是自来水厂对水的过滤过程,这张图还有一个视频来配套解读。



第37期《少年时:地球水资源》中

《饮用水净化》


P18页的图,讲的是微孔过滤、纳米过滤网、反渗透膜,这几种膜过滤的到底是什么。这张图,有效地进行了信息的陈列,读者看了这张图之后,就会知道,哪些膜的孔径可以过滤掉新冠病毒。



不仅如此,如果我们想知道一些其他的物质是否可以通过这些膜时,只需要知道这些物质的直径,然后和这张图上的孔径进行比对,就可以得出准确的答案。


我们做这张图,不仅表现了这些膜是怎么过滤的,还展现出了这些孔径的准确信息、过滤的是什么物质。这些都需要编辑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将相关的信息组合在一张图上。 


P28页瘦素这张图。我们做这张图,也是找了很多论文,来判断瘦素的机制,进而制作出这张图的。通过这张图,读者就会知道,瘦素的机制是很复杂的,不仅有人体的器官代谢的层面,还和大脑的调节有关。



04

封面:有特别意味,更有想象空间


直观地看这期的封面,我们首先会看到一粒咖啡豆和一片茶叶分别位于封面的对角,遥相呼应。



(胖爸乱入:看到咖啡和茶,你先想到了什么?我的第一感受是文化,虽然中西融合多年,但是茶和咖啡依然是中西文化的两个代表意象)


但是,这两个主体又和我们日常看到的有所不同,它们分别被多个不同三角形构成的高科技元素包围,这也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讲述饮料背后的科学。


如果说茶叶代表着东方,那么,咖啡就毫无悬念的预示着西方。在这本中,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东西方饮料的交汇、融合,更是饮料背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封面虽然只有一页,但是,一直是《少年时》特别注意的。和这一期书类似的,《美之旅》这本书的封面,也是东西方元素的类比。


代表东方的兵马俑头像和代表西方的男性头部雕像各取左右脸,拼接成一个全新的头像。


通过头部特写,我们看到左右脸虽然原材料、制作工艺完全不同,但各有神韵,各自精彩。这也预示着本书要传达给读者的理念之一——美是共通的。


同时,东西方头像各取一半,拼接在一起的大胆创新,也从侧面向读者说明了——艺术家疯狂而富有激情,他们用绝妙的方法,通过艺术品来传达讯息、想法、态度或是感觉。


《少年时》的封面并没有特指一个具体的画面,而是综合这本书要表达的内容,带给大家一种意味。


再比如《21世纪的电影》封面,类似的表达最早出现在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壁画中。我们这里就是借用这个画面,实际说的是21世纪电影中最核心的部分——人和科幻电影中的形象的融合。



这里面用的一只手取自《猩球崛起》里的猩猩形象。在这部电影里,动作捕捉让科幻和现实相融,猩猩可以由人“扮演”。我们在文章里详细介绍了动作捕捉和表演捕捉,这些电影技术的应用也是21世纪电影,主要是科幻电影创造的里程碑事件。


我们很高兴的看到,有很多读者和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且做出了非常精彩的点评:


我选择图一。源于米开朗基罗《创世纪》的灵感,切题是第一;原画是上帝与人类碰触电光火石的一瞬,引申为人类与电影科技的结合,简明巧妙!此为其二。


电影诞生百年来,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封面中人与猿互相接近的手臂,特别是那根指尖,似乎传达了难以言说的情感,深深打动了我。


那么,读完这一期的《少年时》,你会有怎样的点评呢?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胖爸将选出三位读者,赠送精美绘本一册。


继续期待下一期的《少年时》吧!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站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https://img.jzlt100.com/uploads/files_user49/question/5ec64705177d8154134.png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获取北京各小学1-6年级期末真题试卷及解析 复习资料汇总!

咨询北京小学期中、期末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