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娃提优指南---扫盲篇



我习惯了你在黑暗中为我点烟


 

引自北岛《习惯》


初次见到小刚的时候,是在5年级上学期成俊锋老师的模块班。当时,这个同学给我的感觉,有天份,但还没开窍,尤其是跟着某某思学了多年,见到成老师出的难题,脑海中找不到对应题型的解法,不知道如何是好。这也难怪,成老师的题往往都是他制作出来的新题。


转眼过了一年半,在今年5月18日即史诗般的518大逆袭以后,小刚已经手拿5张船票,人分,清华附中,十一,101,北大附中。船票的意思就是学校发出的口头录取通知。


小刚这样的情况有300多个孩子,简称为海淀小升初的斯巴达300勇士,除了其中少数孩子以外,绝大多数都至少有1-2个主流奥数机构的集训队或高端班,然后还有小班,包括陈平老师、成俊锋老师的模块班,其中还有砸钱上一对一。一个孩子同时上多少奥数班已经不是新闻了,毕竟由于坑班数量少,同时上11个班的情况已经很难重现了。但现在的课时费,已经比十年前翻番了。相应的,斯巴达级的很多家庭在小奥培训上的学费投入,一年的开销也在10万以上。钱在小升初中的因素,是摆不到台面上的,但谁家能离得开呢?


这种以六强免费点招为目标的小奥培养模式,被称为斯巴达式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被称为斯巴达生,名副其实。


如果没有518大逆袭,也就是没有六强接收,斯巴达家庭小升初的后果,难以想象,与之对比的是朝阳、西城、东城的斯巴达家庭,数量虽然少,但也有数以百计家庭,今年因跨区入海淀通道被技术性阻断而扼腕终生。


很多小白家长,要么不了解情况人云亦云,要么一知半解便惊慌莫名,其实,这种状况已经持续23年之久了,每年小升初都有变化,但在海淀区,奥数模式并无本质变化。


平民家庭优秀子弟的小升初升入六强的通道,依然是奥数+各种通道。


小刚,在我初次接触的印象中,还属于普娃,连普优都算不上。老成的班里,总有很多思维活跃特别爱发言爱接话茬的集训队孩子,小刚在里面显得十分沉闷,在我看来可能是自信心不足的缘故。一年半以后斯巴达式的成绩,是我始料不及的。当然,也是在情理之中,这几届小升初,奥数受各种因素打压,谁能坚持下来,谁的赢面就大。很多聪明家长一看奥数被打压,就带着孩子转而不知道做啥去了,等6年级匆忙又转回来的时候,大人孩子的节奏全是紊乱的。


同样紊乱的还有机构,虽然各式机构都在给学校发简历,但学校看不看,怎么看,最重要的是怎么选,各家机构便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


主流奥数机构,包括巨人出走系,意思是这些机构都是从巨人学校出走建立的,包括高思,优才,朴新,立思辰纳约,杰睿,新东方等等,以及学而思、桦树湾、简明、顺天府学等机构。


主流机构是以集训队辅之以高端班为主要推荐对象的,努力去考进集训队及高端班便成为斯巴克苦修项目之一了。但实际上,以我的观察,这在这几年,进入集训队也并不是真的高枕无忧。与机构对口的那边在管理上的混乱与猜忌,也非常人所能想象的。这也没法谈。


在黄庄这个地面上,能建立与学校直接通道的家长还是多如牛毛,只是这些牛毛里的斯巴达家庭寥若晨星。


有那么硬的关系,还折腾孩子干嘛?这和西城的高级政保异曲同工。孩子培养成普优就好了。数以十万计的小白家长所不知道的是,中考状元完全没学过小学奥数的已经不是新闻,反而斯巴达生成为中考状元才是新闻。


渣娃,普娃,普优,普牛,大牛,斯巴达,以现有台面下的小升初培养模式,至少可以分为这六种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孩子是无辜的,这种小学阶段的分化是大人的努力程度甚至放任自流造成。所谓牛娃背后都有牛家长,同样,渣娃背后便是养不教—母之过,自私自利连孩子都不管的父亲并不新鲜,各个阶层都有,不管孩子前途的母亲,在中产知识阶层相对少些。


普娃提优,在我看来,家长上心多花时间精力陪伴孩子,了解孩子从而有针对性地点拨孩子,这样做起来实现目标并不难。能不能优转牛,说实话,要看孩子的天赋了。


普娃提优=家长上心+跟对名师


北京的小学奥数,培训越来越专业化,尽管北京人才济济,有很多竞赛出身的数学专业的爸爸,教小奥也没问题,但也只是30家里面才有一家具备这样的条件,而且还要看爸爸的时间精力够不够系统培养子女。所以,小奥学习还是找名师,尤其是疫情期间,没有线下课,只有线上课的情况下,名师线上课便尤为可贵,除了对眼睛不好以外,省时省力的优势还是突出。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