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小学科学 通州区研究课《尺子的科学》

点击领取>>>1-6年级奥数知识点讲解、讲义及奥数竞赛真题、初高中数学竞赛真题


 

尺子的科学

(二年级)

 

 

 

 

执教者: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中心小学于静全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中心小学苗莹莹

 

 

 

 

 

 

 

 

 

尺子的科学

《尺子》一课,就是属于这样的课型。主要是通过学生经历尺子的发明历程,感受尺子这种工具是不断满足人类测量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不断完善起来的。

尺子又称尺、间尺,是用来画线段(尤其是直的)、量度长度的工具。尺上通常有刻度以量度长度。有些尺子,在中间留有特殊形状如字母或圆形的洞,方便用者画图。

尺子的发明历史:

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比如:用庹来测量、用拃来测量、用足来测量。史书记载,在远古时期,中国人便“布手知尺”、“身高为丈”、“迈步定亩”。古人中指中节之长被定义为“一寸”,直到现在,中医的针灸还沿用这个标准。古埃及人以人的前臂来量度长度,这个长度单位称为「腕尺」。埃及著名的库孚金字塔,就是以古埃及皇库孚的前臂作为单位进行量度。古希腊人以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指尖的长度距离为 1「噚」。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把士兵行军时的1000 双步定为 1 哩。

这种根据自己身体得一部分得长度,做测量的长度单位得情况只适合小范围或者自己使用,到了一个更达得范围或者地域中就不适用了。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各自定义自己领土内的长度标准。这个王的手掌,那个王的小腿,都纷纷派上用场,使得长度标准极为混乱,给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造成了极大不便。到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王侯的身体部位才退出历史舞台。于是,人们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的度量单位,1789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海谢茵发明了米尺。米尺采用十进制,长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1875年,17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签署了<米制公约>,正式确定米尺为国际公用尺。

本课就是想通过创设情境,产生测量的需要,引领学生重演尺子发明与发展的历程。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需要测量的欲望,并能够用“身上的尺子”测量制作独木舟的尺寸;在测量过程中,产生误差,激发学生用一个固定物体的长度来代替“身上尺子”;进行更长物体的测量,激发学生“标准”需要叠加的欲望;用每组初步的尺子做一件同样的事情,引导学生认识标准不同测量结果是不同的;引导学生统一标准,做一把班内流通的尺子;再次做同样的事情,对尺子进行检验。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经验技术课,如果体现了技术生产的全过程,而重点在设计与制作,这类技术课称为技术制作类。其教学过程可以用下面的模型来表达:

教学过程:

  • 创设情境,产生测量画长度的需要

1.         教师出示独木舟图片,提问古人是怎样用一根木头做成一个独木舟的?并追问,怎样才能将独木舟的洞挖合适?

  • 提出设计方案,对物体进行测量,制作小组内的尺子。

1.         引导学生用“身上的尺子”测量,并设计独木舟。

2.         组织学生汇报测量过程,发现测量过程中会产生误差。并思考怎样减少误差?

3.         引导学生将一个“标准”做成木条,进行测量。

4.         用“木条”对多种物体进行测量,发现测量中要将一个标准不停地累加很不方便。

5.         引导学生将多个“标准”累加在同一根木条上,做成一把的“尺子”。

6.         用“尺子”对物体进行测量。

  • 修改设计方案,产生统一“标准”的欲望。

1.         创设情境,在某地有一条河,我们各组贡献石头架桥,需要8个“标准”长的“石头”,请学生分组准备“石头”。

2.         汇报,将小组裁剪的“石头”带到讲台来“架桥”。

3.         发现有的小组的“石头”可以用,但许多小组的“石头”不够长。提问,是否是8个“标准”那么长?为什么不够长?

  • 制作完成目标,制作一把“标准”统一的尺子。

1.         引导学生讨论每个人的手长度不同,所以“标准”不统一。

2.         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办法,将“标准”统一。

3.         统一“标准”后,再次做一把“尺子”。

  • 评价,小结本课内容,认识米尺的由来。

1.         用新的“尺子”再次做一个“石头”,发现“石头”合适。

2.         用“尺子”对多个长度进行测量,交流数据相同。

  • 延伸

1.         引导学生说一说,我们今天制作尺子经历了那些过程。

2.         通过短片小结本次教学活动。

3.         思考,我们班的“尺子”与其他班的“尺子”是否通用?怎么做?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络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https://img.jzlt100.com/uploads/files_user49/question/5ec64705177d8154134.png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获取1-6年级奥数知识点讲解、讲义及奥数竞赛真题、初高中数学竞赛真题

咨询北京小学数学相关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