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数题 几何模型之蝴蝶定理
点击领取>>>1-6年级奥数知识点讲解、讲义及奥数竞赛真题、初高中数学竞赛真题
我们学习了鸟头模型,今天再学习一个蝴蝶模型!
最近上课孩子们也是越来越积极了,
但是老师心里也有一些想说的,
有关于数学思维的培养真的是非常的重要的,
思考力这个是需要培养的,
不论数学学习到什么时候,
如果不能够独立思考问题的话,
那么数学的学习不会有很大提高的,
老师一直对孩子们说的,
就是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你一定要能够自己去探索一些问题,
只有独立思考,
独立去探索,
数学的很多知识才能够真正的变成你自己的,
而不是几个公式!
张娟老师的课堂很多时候并没有很多的约束,
我总会鼓励孩子们随意的思考,
这个方法来自于我自己初中的班主任,
她总会说自己有一帮很懒得学生,
但是她很自豪,
因为她带出来的学生总是能够在很多问题上进行非常深入的思考!
而如今,
我慢慢变成了另外一个她!
张娟老师很懒,
计算能力很差,
所以在张娟老师的课堂上,
孩子们才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
你们才是最应该表现的,
课堂本身应该属于孩子自己!!!
蝴蝶定理
蝴蝶定理的英文是Butterfly Theorem,
蝴蝶定理是古典欧氏平面几何的最精彩的结果之一。
这个命题最早出现在1815年,
而“蝴蝶定理”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美国数学月刊》1944年2月号,
题目的图形像一只蝴蝶。
这个定理的证法多得不胜枚举,
至今仍然被数学热爱者研究,
在考试中时有出现各种变形。
LX考试中蝴蝶定理一般出现在五年级的考试中,
涉及到的几何模型会经常考到蝴蝶定理,
孩子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蝴蝶定理:任意四边形中的比例关系
----------------------------------
加减号“+” “-”
五百年前德国人最先使用的。
据说,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
曾用横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
而当桶里的酒又 、增加时,
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来表示增加的“+” 。
1489 年,
德国数学家 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
首先使用“+”“-”这两个符号表示剩余和不足,
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的宣传和提倡,
开始普及,
直到 1630 年,
才得到大家的公认。
乘号“×”— 三百多年前英国著名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
他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于是他便把前人所发明的 “×” 转动 45°角,
这样乘号“×”也就面世了。
“×”既表示了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又表示了相乘的方法。
除号“÷”— 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
最早人们用“: ”表示除或比,
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
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 ,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更多奥数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络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获取1-6年级奥数知识点讲解、讲义及奥数竞赛真题、初高中数学竞赛真题
咨询北京小学数学相关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