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一下课内文言基础详解2
点击领取>>>北京小学1-6年级下学期期中试卷+单元测试试卷及答案+单元知识点汇总
课内基础巩固
一、谏太宗十思疏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要的位置 当:主持
当==主持
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责罚==夫当丧者
B.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作:作为--建造
D.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②居域中之大
取独关系
大==形容做名词===处在天地间 重要的地位上
B.①必固其(它的==代指树==第三人称 代词)根本 ②知其(这样做==指示代词)不可
C.①而况于明哲乎==递进关系 ②貌恭而不心服==转折
D.①君(动词,统治)人者 ②则智者尽其谋
····的人
3.下列加粗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能克终者盖寡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恐怕
盖失强援 不能读完(保全)==表示原因:因为
C.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转折)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顺承)
C.议法度而修之(代词:法度)于朝廷 臣闻求木之长者(取独)
D.而况于明哲乎(对于) 于(在)反复(书信往来 )不宜卤莽(鲁莽)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董(督责)之以严刑,振(恐吓)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
动词+以(于)+名词==构成状语后置句 的形式
但是特别提醒 于 也可以表示被动
不拘于时
外欺于张仪
内惑于郑袖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 不解惑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在我前面出生
D.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5.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动
A.貌恭而不心服
B.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C.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D.渔人甚异之==意动==认为 ···奇怪
6. 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判断
省略
倒装
被动
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这就是 ··明显是判断句
此为
此则
此亦===一定是判断句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之)为度===以···为===把···当做
D.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历代)所有的帝王,都承受了上天给予的重大使命
B.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引起民怨不在于事情的大小,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
C.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九种美德的修养
D.文武争驰,君臣无事==没有烦忧的事情
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就可以无所事事了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
B.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人,本应写作“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
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二、答司马谏议书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游处:交游相处
游==交友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
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硬要
见察==被动==被了解
见恕==表示动作对象我
请您见谅==原谅我
见+动词==①表示被动 ②表示动作对象我
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窃:私下,私自。这里用作谦辞
B.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聒:硬在耳边啰唆,强作解说
C.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汹汹:气势猛==声势大
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辩
B.于反复不宜卤莽==鲁莽
C.故今具道所以===俱==全部 ②详细
D.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而议事每不合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
暮而归==修饰关系
B.①以授之于有司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②苛政猛于虎也
D.①则某知罪矣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故略上报====写回信
B.于反复不宜卤莽===书信往返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不同寻常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制造事端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B.驴不胜怒,蹄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7.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B.《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书”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它以书信的形式,可叙事,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D.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三、阿房宫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逦迤(lǐ) 骊山(lí)
妃嫔(pín) 剽掠(piào)
B.横槛(kán) 椒兰(jiāo)
秀妍(yán) 突兀(wù)
C.媵嫱(yìng) 涨腻(nì)
囷囷(qūn) 鼎铛(chēng)
D.椽子(chuán) 辇来于秦(chē)
不霁何虹(jì) 纷奢(shē)
2.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吝啬==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无异乎百姓之以王为爱==吝啬==也
寡人何爱一牛==吝啬==吝惜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夫战,勇气也
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天气==不齐 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动词作为名词===金玉珠宝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⑦齐楚之精英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判断句
B.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函谷关被攻破了
C.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D.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族秦者,秦也 ②六王毕,四海一
B.①朝歌夜弦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燕、赵之收藏②可怜焦土
D.①辇来于秦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判断语气词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号樊川居士,后世称“杜樊川”,与另一位唐代诗人李商隐被称为“小李杜”。
B.“妃嫔媵嫱”各有等级,嫔的等级比妃、嫱高,媵是陪嫁的侍女,也可成为嫔、嫱等。
C.辇,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如辇车、帝辇、凤辇。
D.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极言其微,有成语“锱铢必较”。
9.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四、六国论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赂(lù)秦 暴(bào)霜露 弥(mí)繁
B.与(yǔ)嬴 厥(quē)先祖父 日削(xuē)月割
C.殆(dài)尽 洎(jì)牧以谗诛 率(shuài)赂秦
D.为(wéi)国者 当(dānɡ)==倘--与秦相较 荆棘(jí)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途径,道路,名词)
②六国互丧 (交互==相继,彼此,副词)
③不能独完(完成,形容词)==保全
④理固宜然(这样,代词)
⑤义不赂秦 (坚持大义,名词用作动词)
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胜,取胜,形容词)==坚持到最后
⑦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如,连词)
⑧苟以天下之大 (如果,假如,连词)
⑨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⑩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待,名词用作动词)
A.①②③④⑦⑧⑨ B.②③④⑤⑧⑨⑩
C.①③④⑥⑦⑨⑩ D.①②④⑤⑧⑨⑩
3.下列各句中“亡”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亡”字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C.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4.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思厥先祖父,暴==曝==霜露,斩荆棘
B.虽又槁暴==晒干===,不复挺者
C.功亦足以暴于天下==曝===
D.屠暴==突然===起,以刀劈狼首
5.下列加点的“而”字,不表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⑤可谓智力孤危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⑦思厥先祖父
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其中的实际==百倍
A.③④⑥ B.①⑤⑦
C.②③⑤ D.③⑥
7.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⑥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⑦披坚执锐==形容词作名词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⑩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B.①⑤⑥⑩/②⑧⑨/③/④⑦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D.①⑤⑥/③/④⑦/②⑧⑨⑩
微信公众号搜索: 北京小学学习资料 家长升学指南 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资讯!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