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创新实行高考改革,听“最富争议”校长——北大附中王铮细数高校招生“套路”|两会校长说

导师制,走班制,学生们没有固定教室,每个学生的课程表都不一样,丰富的课外活动,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放手学生自治……这样的教学环境早在10年前,就已经在北大附中形成。

  

要知道那可是10年前,此举一出,立刻让北大附中校长成了“最富争议”校长。

   

现在正值全国“两会”期间,教育圆桌小编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的牛校长——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铮。听他来谈一谈今年新高考改革和高校招生录取的“套路”有哪些。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铮

北大附中成立于1960年,是北京大学“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院”四级火箭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0年开始,在校长王铮的带领下,北大附中高中开始教育改革,形成多元自主的发展模式,走班制、选课制、学院制、书院制、导师制等特色办学成效显著。


 

Q1

圆桌小编:您认为北京新高考改革,主要想达到什么目的?

王铮:北京市今年进行新高考,它的核心就是有选择性。语、数、英三科是正常的,但是其他的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6科里面选3科来参加高考,这个跟以前我们文理分成两类就不同了,因为6选3,如果用数学算一下,它会出现20个组合。


这就给学生了一个很大的选择空间,但实际上给学校的管理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因为以前大家有统一的课程,统一安排,统一的上课管理是比较方便的。但出现了这样多的选择之后,学校就要实行选课走班制度,给学生更多的、丰富的、灵活的选择。


那么这样的一个课程,实际上是让学生更早的意识到自己的特长在哪,兴趣在哪,以后的发展方向在哪,那么就可以做更好的规划。所以在新高考实行新课程配套之后,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要融入到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


Q2

圆桌小编:一直以来高考都是以分数录取,那么高考改革的同时,在录取方面,高校也进行了招生改革。您怎么看待高校在招生方面的改革?

王铮:因为高考关系到学生多年来的学习成果和千家万户的孩子成长发展,也是学生们走向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所以高考,一直把公平摆在第一位,坚守高考公平的底线。但实际上高校选拔人才,是需要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的地方,所以用一个简单的、单纯的、分数的考试,显然不能满足高校的需求。高校还要满足国家对于不同的人才培养发展的需求。做好这件事并不容易,因为在公平和学生的自由选择之间,需要有一个不断探索,认真研究的过程。比如,前些年在自主招生方面和各种加分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尝试。这两年高考加分和自主招生方面都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缩减。


今年一个新的变化,就是国家推出了“强基计划”,详细计划实际上是针对国家在发展战略当中,对于人才和国家特别需要而发展的一些基础学科和重要科研领域的人才培养。不同于自主招生,强基计划要服务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所以是国家最需要的领域,最需要的学科,可能这些学科不是现在社会上最热门的学科,也可能不是说(大学毕业)以后出来工作是一个更自由更有社会效益的工作,但更多的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可能会更艰苦,要求学生的素质更高,要有为国家发展的奉献精神。


这样的特殊招生方式,首先是满足了国家的发展战略,然后再看哪一些学生有志向、有这个才能,能够符合国家标准,那么就进入到一个特殊的而不是一把尺子去衡量的招生过程。而且,大学在招生后,还要对学生有一个培养过程的优化。在培养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科研和国家的科技发展、国家的科研攻关项目结合起来。是一个招生、培养、服务国家战略一体化的特殊招生过程,主要是为国家发展搭建人才培养战略桥梁。


Q3

圆桌小编:最近有观点认为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网课也有可能常态化,您怎么看?

王铮:这次疫情应该说实现了全国最大规模的互联网远程教育的试验和尝试,总体来看应该是满足了在疫情条件下,通过远程教育来实现正常教学的目标。在这次的互联网学习过程当中有不同的模式,有的是直播课程,有的是录播课程,还有的是可以有互动的课程,不同的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但技术有优势的地方,也必然有劣势的地方,关键是怎么选择,怎么跟学习目标和要求配合好。


比如说直播课程,可以跟学生及时的互动,更像我们在课堂。录播课程则让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去学习,适应自己的选择和调整。如果学生觉得这地方难,可以放慢一点,可以重复看。有些学生觉得已经掌握了,可以放的快一点,这个对于个性化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学生通过远程教育自主的学习,直播可以看回放,可以自己安排学习进程。


所以这些应该说,在网络学习的时候有优势的地方,当然劣势地方也有。就是不能师生面对面,不能解决一些课堂上生成和发生的,更有生动性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有的软件系统和平台能做到互动交流,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都能互动交流,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有的还可以实现分层的小班化的学习过程。


那么真正回到教室之后,是不是网络学习还可以存在?这是必然,现在社会的学习方式已经不仅仅通过老师和课堂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资源是非常多的。老师也可以把自己非常好的教育资源放到网上去,辅助学生在课堂之外再进行学习,这个过程也是正常在校学习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再有通过互联网,可以把优质的资源进行推广和扩展。对于偏远地区和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对于促进教育公平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


此外,老师每天上好几个班的课,也有重复的过程,如果把课堂知识录下来,就可以减少重复,老师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跟学生们答疑解惑上,进行个别指导,也可以让老师的角色发生一些变化。所以,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将网络学习的技术和课堂教学,进行好的整合和融合。这是在信息化社会,我们的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