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攀比,是鸡娃的老父亲老母亲痛苦的根源

“你看看XX,你为什么就比不过?”


不知道鸡娃路上有多少老父亲老母亲冲娃吼过这句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虽然读书无用论仍然有不小的市场,不过市场份额不断缩减。对于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各位老父亲老母亲也是越来越重视。


于是当看着别人家的屁大孩子数理化天地生无所不能的时候,多少人咬着牙恨恨地说: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玩意儿?!


其实真的大可不必。


我认为鸡娃这是个挺正能量的事情,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出人头地?相对于其他成功的方式来说,读书是一条最快捷、成本最低、成功概率最大的路。那些没读什么书就身家上亿的是多少个没读书的人中的尖子?学历和收入呈现正相关是早已盖棺定论的事情,还信读书无用论的。。。那就信去吧。


虽然我国国民本科学历以上的仅占人口的4%,但是现在娃在3-6岁的这些家长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会远远高于这个数字。根据对2002年-2008年高考本科录取率的统计,我估计至少有超过15%的3-6岁孩子的家长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而这波家长鸡娃的意愿是最强烈的。


意愿也有了,知识储备也有了,还缺什么呢?


事实上,家长鸡娃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是心态上的失衡,这是大多数家长难以发现或者发现了也不愿意面对的——那就是自家的娃是个普娃。


本来嘛,普通人都是大多数,你又凭什么要求自家娃就是个天才呢?但是压力往往来自于周边,当你看着张三家的娃熟练地玩起四则运算,李四家的娃圆周率背100位,王五家的娃魔方拧地666,再看看自家那块料,气就不打一处来。


真的有必要么?


首先,别人家的娃也可能是虚假繁荣。不是只有你有虚荣心,人都会有。有些家长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来营造牛娃的假象,最容易造假的便是背圆周率后100位。我就碰到过一次,当孩子背到30几位后出错被我纠正了,这个表演就戛然而止了。。。当然,也有很多确实优秀的娃,但是这个世界上有人比你娃优秀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要耿耿于怀呢?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哪怕是双胞胎的能力也是有差异的。个体和个体之间真的是千差万别,永远不要觉得别人家孩子能做到的我家孩子也能做到,如果真的是这个想法,那么请问别人家的家长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么?


我有个朋友,孩子三岁半,对于数字的规律的掌握和计算能力至少达到了小学三年级优秀学生的水平。这位朋友自己读书的时候信奥是进到集训队的(全国前十五名),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关键问题是,他对娃的教育所付出的心血比一般的学渣父母还要多。


咨询北京小学、初中、高中精品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娃的基因比你娃好,爹又比你会教,还肯花时间,就问你的娃凭什么和这样的孩子比?


那些顺义的老母亲可能没这么高的智商,但是人家有的是钱请这么高智商回来的教娃,一对一量身定制的那种,你能比的了么?


每个牛娃的成长路线不尽相同,但是综合起来无非是生的好,教的好,至于怎么实现的那就是各有各的道,有的靠自己有的靠钱砸,请问你家孩子占了哪条呢?


所以这种攀比毫无意义,在自己和娃的能力范围内鸡娃,是鸡娃的第一要务,逼娃就是逼自己,何苦要和自己过不去?鸡娃鸡到心态崩了的大有人在,这种大多数心里没数的家长。了解孩子的天花板在哪里,不要强迫孩子去做超出自身能力太多的事情,但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这才是鸡娃的正确姿势。


更何况,自家孩子肯定也会有闪光点,数学比不过,那英语呢?英语比不过,那语文呢?啥都比不过,那就做个正直善良的好人,我觉得也挺好啊~何况有的家长是和数学最好的比数学,和外语最好的比外语,以此类推,最后看下来自家娃啥也不是,你这不是给自己找别扭么?


这不叫鸡娃,这叫自虐。


其次,忽视孩子的认知规律。很多家长习惯把自己的认知能力强加到孩子身上,觉得这么简单的东西怎么就学不会呢?完全无视自己当年初学的时候的痛苦。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什么年级学什么内容是最好的。你要过于超前地把一些内容给孩子讲,这就违背了教学和认知的规律。


那家长可能要跳脚了:不超前我鸡娃鸡个什么劲儿?


这话也有道理。何况现在校内学习内容实在太浅,所以家长着急上火也是有道理的。然而你指望一个4,5岁的孩子能有多强的认知能力?你拿自己三四十年的经验去吼孩子,真是长本事了。。。对不同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有个深刻而清醒的认识,是你保持鸡娃好心态的先决条件。以己度人在鸡娃的事情上可不是什么好词儿,特别是从具体的问题往抽象的规律过渡的时候,这么点的娃能有多少抽象思维能力?


只可惜没有哆啦A梦的时光机,不然让你回去教四五岁的自己,那场面,想想都太赤鸡了。。。


第三,重学科知识,轻学习习惯。如果你对鸡娃的认知停留在灌输知识是这个层面的,那我只能表示遗憾了。


事实上,在3-6岁这个阶段,学科知识的传授固然要紧,但是培养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才是最要紧的。很多老话都是有深刻道理的,比如三岁看到老。人很多的行为习惯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如果在3-6岁给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意义不比孩子在这时候会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要小。


因为学习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作为凡人(注意,是凡人),几乎没有人是在没有外界驱动的情况会自发地学习,我们内心深处都是贪图安逸的,之所以会奋发有为是因为觉得自己还没有贪图安逸的资本。你读书总是有目的性的,这个并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因此自制力在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以学习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你天天告诉孩子不好好读书以后就没出息,真的不如引导孩子让他们觉得攀登知识的高峰是件愉快的事情。如果两个孩子成绩差不多,一个是外驱动力,一个是内驱动力,那么很大程度上内驱的孩子未来的发展空间会更大一些。所以在孩子越小的时候,也越容易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是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以上这些,都是针对普娃的套路。我相信总有家长不死心,就想知道自家的孩子是不是小天才,那么我推荐各位一个判别自家娃是否天才的简单办法是:能否在比娃大5岁以上的群体中跻身前1%的行列。


为什么这么苛刻?前20%已经很优秀了吧?!


天才的标准要是低了,那还叫什么天才?由于低年龄段学习内容少,通过高强度的重复训练,哪怕是普娃也完全可以做到和比自己大1-2岁的娃学的好,这丝毫不玄幻。但是大5岁这个心智差距就比较大了,如果孩子确实数学水平能够达到我说的这个标准,那么可以说孩子智力水平高于普通人的概率很大。相反,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请接受你娃大概率是个普娃的现实,毕竟只要肯下狠手,孩子在比自己大两三岁的群体里名列前茅不是太难的事情。


不要总觉得自家孩子是天才,也别看其他人家的孩子都是天才。在孩子这么低幼的年龄段, 除非是真的特别特别聪明的孩子,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那么准的。学习的事情是场马拉松,到了初高中发力的比比皆是,真的早慧儿童当然会一直脱颖而出,但是那些提前耗尽了精力的假早慧儿童,到了高中就陨落的也是一抓一把。规律的事情本身就是统计意义下的,虽然对个体来说规律并不一定100%适用,但是大概率是对的,违背规律一般来说都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


不要觉得按部就班是什么坏事。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可以适当超前,但是也必须是在孩子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如果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彻底给折磨没了,相信你后悔都来不及。我理解的超前教育的前提必须是在孩子已经把基础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的前提下再进行的,而不是一路小跑式地前进。


鸡娃这事,学问大着呢~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