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才核心素养,原来信息学就能培养!
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为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已席卷全球。技术的革新带来着人才的需求,新时代对于全新人才的培养拉开帷幕。
2002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简称NEA)联合美国教育部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基金会、苹果公司、微软公司等倡导成立了“21世纪学习技能联盟”。该联盟确定了21世纪学生最重要的四项学习能力,“4C核心素养”。
4C核心素养即: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创造与创新、Collaboration 团队协作、Communication skills 沟通能力。
2016年9⽉,教育部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对比国内外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要求,不难发现有几个素养点很重要却较难培养:
1.实践创新
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信息学在培养孩子的这些核心素养上效果显著。我们来一起看看信息学对孩子素养能力的提升有什么助益吧!
1.实践创新
牛津大学调查表示:“未来20年内46%的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在70%以上”。
机器人可以在程序的指导下造车造船,却无法自主创造一件新产品,而这项人类独有的能力也是智能社会人与人工智能之间最大的竞争力。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未来人才应该具备设计并运用这项技术的能力!即需要人才具备创造性的思考能力、以及实施创新的能力。
哪里可以不断提供让我们思考的问题?哪里可以提供给我们用来实践的空间?
信息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历练场所!信息学的学习分为知识和代码熟练度两个层面,前者是知识技能后者是实践验证。学生在课堂学会了老师教授的技能,立刻就能面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自己脑海中的知识储备进行方案设计并完成程序的编写。
编程可以说是成本最低的展现你创新思维并且是反馈最快的可以通过实践去验证的锻炼方法。另外,同一个的问题解决方案可能很多,编程鼓励一题多解,利于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
编程的过程,涉及学习、设计、编程、运行、调错等多个步骤,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充分激发。
2.科学精神
在多数学科上我们习惯了为权威理论买单。若不知道正解,孩子甚至会畏惧发言。但编程恰恰相反,编程问题寻求的是解决方案。在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可以自由提出见解,甚至可以挑战老师或权威人士的观点。这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科学精神中的一种——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形成的过程,能够锻炼孩子分析、推理、评估、表达、自我校准等多项能力。
另外多数学习信息学的孩子身上都有一股冲劲,勇于挑战难题,勇于探究问题,能够反复推理试错,这恰好是科学精神生长的“阳光房”。
3.学会学习
很多信息学问题都有着有趣的知识背景,便于提高孩子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学习兴趣。
如果想要提前解决问题则需要孩子自己先查询一些知识定义、信息公式,养成自学的好习惯。信息学对比传统学科自学也要容易得多,学习内容透明在网络上基本都能查得到,学生获取内容相对容易。同时锻炼学生在海量数据中检索信息的能力。
信息学培养孩子勤于反思的优秀品质。赛后进行赛事内容复盘,错误方法迭代、错误思路分析、优秀算法整合,这样的教学环节助力孩子更快进步和成长。
如果说教育是基于近代人类科学技术文明发展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那么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工具,为下一代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潜力。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