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长建议:上海中考语文考试时间适当延长!体育中考、多孩就学引起讨论!

今年的上海两会上,教育话题受到众多代表、委员的关注。有中学校长建议适当延长上海中考语文考试时间;关于体育中考,上海市教委进一步回复;有校长代表建议,开展小语种人才大中小学贯通培养,也有代表建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热点话题,一起来关注。


中学校长建议上海中考语文考试时间适当延长,压缩套路应试


“上海中考语文分值为150分,在全国中考中属于最高一档,但是考试时间只有100分钟,是全国最短的。”在今年上海两会上,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徐汇中学校长曾宪一给中考语文算了一道“数学题”。


他发现,上海中考语文考试的卷面分值最高,但规定的完卷时间却最短,这不仅减少了考生的思考时间、增加“套路化”答题的可能性,也限制了语文试卷整体的难度和学业评估的功能。为此他建议,增加中考语文时间,至少延长到120分钟。


考试时间不足,留给考生思考的时间不足


研究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曾宪一很有感触:“外地卷面分值150分的试卷,完卷时间一般为120分钟或150分钟。上海中考语文时间最短,甚至部分考生可能完不成作文。”


考试时间短,会对考生答题造成哪些弊端?曾宪一认为,最直接的影响是留给考生思考的时间不足,这样就会出现大量套路化的解题方式。因为学生出于应试的考虑,首先要保证自己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卷。由此产生大量的套路化试题保证学生完卷,也会削弱测评的效度。


转向注重考察语文综合能力,有利于初高中教学衔接


中考语文考试时间延长,不仅与学生的考试时间相关,甚至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和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产生影响。


以阅读量为例。曾宪一提到,由于上海中考语文要求的完卷时间较短,试卷本身就难以承载充足的阅读量。据他调查,国内其他地方的语文中考卷阅读体量大概在6000字左右,而上海只有4000字,阅读素材也有限,难度较低。如此一来,中考语文在考察学生时,可能更容易检验的是学生答题是否细心、是否熟练掌握题型,在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考察方面则显得不足。


他建议,在考试命题时,可进一步减少机械记忆和背诵知识点,增加让学生能通过阅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和灵活应用的题目,从而实现从考察学生记忆能力转向注重考察学生阅读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撬动考试“指挥棒”效应,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值得一提的是,在关于延长中考语文考试时间的这场讨论中,多位一线教师都谈到语文教学对发展学生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其背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充分撬动考试的“指挥棒”效应,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曾宪一表示,未来的考试命题是以素养立意,重在检测学生在复杂、陌生情境中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考试时亟待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分析、作答。


也有校长表示,中考成绩是学生初中毕业升学的基本依据,一般而言,中考80%的题目为基础知识,这样有助于检验绝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业水平。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能力,涵养品德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等等,这些教学目标的达成都需要考试“指挥棒”在评价层面予以支撑。


逐步加大中考体育过程性评价的比重


市政协委员朱东是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副院长,作为体育界政协委员,他长期关注学生体质健康。当天,他来到市教委咨询台前,详细询问了2024年中考体育安排和中考体育过程性评价监管的情况。


朱东表示,2023年中考因为特殊原因,体育中考统一考试暂停,相应成绩按满分15分计,“根据我们的调研,去年中考中,考生的平时成绩几乎都是15分,这样大多数考生的体育成绩都是满分30分,学生、家长、学校心中难免会觉得体育并不重要,这将影响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根据现行的《上海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实施法案》,每位考生在中考体育的统一考试中有四大类考试须参加,每个类别里都有不同的项目可以选,朱东表示,在备考过程中,学生、家长、学校会去想,哪个项目更容易拿分,“各个项目在难度设置上是否有可比性、分别是学生在校内学习中花几个学期能够掌握的?可供选择的项目,应该并非仅通过考前的突击就能够拿到满分,从考试的公平性角度来说,应该一把尺子量到底。”


体育统一考试项目在设计上,四大类基本包括了耐力类、爆发力类、技巧类和大球类项目,“对于天生体质好的学生来说,很轻松就能拿到满分,但有些体质不好的孩子,通过练习能够取得进步,也应当被看到。在评价中不应该仅仅看成绩的好坏,而是要参考进步程度和技能的获得程度,单纯看跑得快、跳得高的纯素质测评也容易而引发学生和家长的焦虑。”


图片


朱东同样关注到了体育中考中的过程性评价,“大家都不希望一考定终身,那么就要把过程化监管做到位。根据调研,学校在中考的平时成绩上基本都会给学生满分,跟学生平时参加了多少锻炼多少、体质测试的好差关系并不大,平时的分数基本没有差距,实际上造成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与不参加锻炼的学生之间的不公平。”


朱东建议,学生中考体育的平时分可以有更多的评价方式,而不完全是由学校老师来打分,如学生积极参加活动、体育素养的提升等综合性评价,推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朱东同时表示,引入人工智能后,体育老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目前通过人工智能已经可以记录跳绳、波比跳、立定跳远等项目的完成情况,学生只要把视频上传云端就能留下参与运动的痕迹,记录到体育的平时成绩中,“参与运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减少用眼疲劳,同时也能每天打卡进而养成运动的习惯。”


加强小语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中学校长宣沫提交了一件《关于加强“一带一路”关联战略语种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建议》。


他表示,当前,教育既要服务国家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面临的“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也要站在更高维度思考如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解决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了叫不响的问题的“卡嗓子”“卡脑子”问题。能够解决“卡嗓子”“卡脑子”问题的人才,同样也是教育界需要努力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


但前期调研数据显示,上海目前只有极少数中学开设“一带一路”相关语种课程,范围窄、数量少。


今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将开展春考招生,推出了两个专业均为“一带一路”语种,选拔阿拉伯语专业10人,朝鲜语专业10人,但阿语和朝鲜语尚未纳入高考外语语种。这两种语言目前全市没有高中开设专门课程,个别学校一般以辅修为主;在课程建设上,除上外附中外,其他学校都较为零碎,不成系统。而语言的学习需要更早启蒙、更早布局,目前“一带一路”部分关联语种的学习缺乏前置并持续的机制保证。


为此,宣沫建议,充分发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牵引作用,在招生计划、升学通道上赋予一定自主权,建立“一带一路”关联战略语种的全市大中小学一体化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松江区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建的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效能,开设“阿拉伯语”专项课程试点;鼓励现有教师辅修小语种作为第二外语的机制,为学生选修二外提供资源支撑。


加强中外合作实施非通用型战略语种教育


无独有偶,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副校长鲁鸣也关注到了“一带一路”语言类人才的早期培养,此次两会带来了《关于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加强中外合作实施非通用型战略语种教育的建议》。


鲁鸣表示,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中提到,普通高中要优质特色发展,“优质特色如何体现,我们希望在原有办学品牌的基础上,拓展特色办学。我们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在‘一带一路’沿线有诸多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资源,如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也可以将语言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前置培养相结合。”


对此,鲁鸣建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牵头建立高校通用型战略语言教育与中小学的贯通培养机制,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系统地、连续地培养,促进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


他希望市教委能够给予有意开设相关语言特色班的中小学特殊的招生政策,学校成立以俄语为特色的理工实验班,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打开基础教育学段的贯通学习通道,教育主管部门给予师资队伍培养、经费方面的支持。


鲁鸣同时建议市政府外事办等部门能协助开拓国内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沟通交流,“让我们能引进也能走出去,了解沿线国家基础学段教育现状,有利于贯通模式的建立,增加学生高中毕业后升入目标国家高校留学的机会。”


多孩家庭孩子同学段、不同校


“上海市教委近年来一直推行就近入学原则,二孩家庭的孩子在同学段应该是能够在一个学校就读的。”上海市人大代表施政了解到,但现实生活中往往因为房屋动迁、户口转移、变更住址等种种原因造成一个家庭同学段的两个孩子实际上无法在同一个学校就读。


上海市人大代表陆风调查发现,上海目前执行的入学政策中,对于“户籍房产一致”的普遍定义为:产权人须为入学学生3代以内,即:孩子本人或父母或(外)祖父母之一,且产权人和户主是同一人。“但这个定义中将孩子这一代仅限于孩子本人,而遗漏了孩子同代的兄弟姐妹。在产权人认定问题上,缺少对于第三代存在多孩情况的考虑。”


施政认为,“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在成长期如果能有兄弟姐妹一起上下学,互相的陪伴,既是一个习得互相照顾感受同辈感情的相处过程,更可能有利于帮助孩子顺利融入校园,度过学习适应期。这些明明是二孩家庭比之独生子女家庭的优势,但目前看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让多孩家庭优先享受“长幼随学”


施政建议,上海可在义务教育阶段非择校类学校中,试点推行多孩家庭在同学段入学的情况下,优先享受“长幼随行”入学政策。


“长幼随学”具体是指:多孩家庭子女入园、入学时,可考虑幼子随长子的同校就读,或根据家长意愿安排长子转学至幼子的同校就读,真正做到长幼同校,切实减轻家庭接送负担和教育成本,也能促进多孩的融洽相处。


去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鼓励各地出台多孩子女同校就读具体实施办法。去年8月,全国已有不少地方陆续推出“长幼随学”政策,推动多孩家庭的子女在同一学校就读。已有多个外省市教育局明确了,申请入读按地段划分或对口直升的公办学校,必须优先安排弟弟妹妹入读哥哥姐姐所在学校。申请入读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校必须优先补录符合条件的兄弟姐妹。


陆风提出建议,一个家庭中的大孩如已经符合户籍房产一致的入学条件,则3~6年内其二孩、三孩应该纳入同校招生的第一优先级,否则很有可能要被统筹拆散;对于那些已被分配到不同的公办或民办学校的多孩家庭,应允许提出转学申请来弥补实现长幼同校。


建议上海中小学全面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1月26日,上海市人大代表、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带来巨大影响,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大模型加速融入各类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类场景中,智能技术重塑社会、重塑教育的可能性越来越确切。


上海作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要在智能教育领域在全国形成引领之势,也为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改革经验。


目前,全国不少省市都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把人工智能作为区域中小学的必修课,全面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建议上海积极推进相关课程地方标准的研究,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全面普及。


张治局长表示,上海要充分地认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对教育的重塑,因此要适时地考虑将人工智能教育带进中小学,具体要从以下三个维度考虑。


一、在中小学进行人工智能的普及教育。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人工智能,如何使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有哪些利弊,让孩子们对人工智能的设计思维、计算思维有一个早期的启蒙。


二、用人工智能进行教育。即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场景中,要善于使用技术赋能,借此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效率,提升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为个性化学习和教育公平提供支撑。


三、思考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思考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对于学校的评价体系、形态、技术支撑等相关问题也要进行重新思考。


从三个维度出发,让技术融入教育,让教育拥抱技术,共同促进人才的培养。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