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简化版】 新旧教材常见问题答疑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附原文链接

点击领取>>>北京各学校高一高二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20个问题,原文非常细致但是读起来耗费时间。小编特意整理简化重点,为大家学习节约时间和精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糖类和脂质是生物大分子吗?

教材说的是,“生物大分子是由许多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教材讲到的多糖、蛋白质、核酸,它们都是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也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

1.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多糖。单糖和二糖不是生物大分子,多糖是由很多的单体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分子量参考标准约是5000~10000左右,如果以最小的5000为标准,单糖、二糖肯定就不是生物大分子,多糖是生物大分子。

2.脂质包括磷脂、固醇和脂肪等。按照生物大分子由单体构成的概念来看,磷脂、固醇和脂肪都不是由很多单体直接构成的。如甘油三酯(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构成的,它不是由很多的单体连接成的。而且分子量远远不够5000~10000,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分子量来判断还是比较容易的,“糖类和脂质不是生物大分子”。老师如果碰到相关的试题,我们教材的讲法为准,这样就能避免给自己的教学造成困惑。

二、新教材”把蛋白质盐析的相关内容删除

不能拿高考为标准来判断新教材的增减。盐析在生活中用得比较少。比如我们讲的加热、加酸、加酒精等的使蛋白质变性,这个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

三、新教材融入较多的化学知识,难度增大

1.分子是化学物质,就会涉及到如化学键、化学基团,还有化学结构。从初三到高一,学生没有这种知识,所以学起来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也避不开的一种现象。结构决定功能,如果不讲结构,我们直接说它的一些功能特点,那这个就更加微观了,其实更不好理解了。

2.应对策略:老师不要一上来就把这些概念讲得特别深入,不要过分地加深加大难度。

四、细胞核是不是细胞器?细胞骨架是细胞器吗?是细胞质的部分内容吗?

1.在中学里,细胞分为三部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如果细胞核是细胞器,那么细胞只有细胞膜和细胞质两部分了,这个与细胞分为三部分传统认知不符。所以在中学,我们认为细胞核不是细胞器。

2.细胞骨架在细胞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细胞的大小、细胞中的一些通讯、物质的传递等等,都跟细胞骨架有很大的关系。定义:细胞器是指能够行使一定功能的细胞结构。根据定义:细胞骨架有一定的结构,能够行使一定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这样可以称之为细胞器,它也是细胞质的组成部分。

应对策略:我们讲课时候不用纠结这种结构是不是细胞器,生物学科的很多东西很复杂,考试不会直接让你判断细胞骨架是不是细胞器。

五、新课本说溶酶体主要分布于动物细胞中,教材中的植物细胞并未画出溶酶体,讲解时是否可以说溶酶体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1.好多的大学教科书基本上没有人提植物细胞中有溶酶体这样一种细胞器。溶酶体的作用主要是分泌物质,它分泌一些酶将物质分解掉、消化掉。在动物细胞中它表现得比较明显,而在植物细胞中不是像动物细胞那样清晰,所以这次我们就删除了。溶酶体主要是位于动物细胞中,这样去理解它。

2.应对策略:教学中我们就把溶酶体看作动物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不要把它看成植物细胞的一种细胞器,在中学层面上这样判断是可以的。这个问题上,要以教材为主。

六、为什么要删除观察线粒体的实验?

1.第一,课标中没有这个实验,我们就删除了。第二点,这个实验的价值其实并不是特别大,因为它的效果并不太好。所以基于这些理由就删除了这个实验。                      2.应对策略:增加观察叶绿体的时候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因为细胞质的流动,我们直接观察起来不是特别明显。但因为有了叶绿体的标记。对线粒体的染色等知识,教材上没讲呢,也没必要让学生背诵这些原理。

七、为什么要删除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这个实验在课标中没有,同时做起来效果也不是特别好,定位不是特别精准,所以删除了这个实验。

2.应对策略:没必要在教学中增加这个实验的教学。

八、分泌蛋白是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还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内质网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吗?(真核细胞)

1.教材说,“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大致是: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2.首先,它肯定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的,这个没问题。分泌蛋白它确实是应该在粗面内质网上进一步合成,那是因为不是说核糖体就一直在粗面内质网上,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是说核糖体它可以游离在细胞质中,也可以附着在内质网上。那附着的核糖体多了,内质网就自然变成了粗面内质网了,但核糖体也可以脱离开内质网。

3.正常的情况下,蛋白质它就是由游离核糖体开始合成,然后,因为经过信号肽引导,有一部分(肽链)会进入内质网腔中,进一步其合成过程。所以这样我们才说,分泌蛋白的合成是在内质网中进行的。那么前一段是在游离核糖体中,你一定要说是在粗面内质网上合成的,这话也不是特别严谨。

4.应对策略:不要去区分是游离的还是附着的(核糖体),(分泌蛋白)就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首先,从蛋白质的角度来看,填核糖体就可以了,不需要填内质网。原因有两点,第一个是,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可以决定其次级结构。第二点原因是,有的细胞中并没有内质网其实也能合成蛋白质,或说,有的蛋白质比如胞内蛋白(细胞骨架等),它并不在内质网上进一步的加工、合成的,也可以形成蛋白质。因为细胞中有一种分子伴侣可以对一级结构进行折叠,从而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所以我们认为,只需填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就可以了。内质网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只是起着主要是折叠、加工的一种作用。

总之: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分泌蛋白的合成涉及到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请注意,是涉及到的细胞器。

5.光面内质网的功能主要与脂质的合成有关。

九、糖被只包含多糖吗?与糖蛋白之间有什么关系?

1.糖被主要指的是细胞膜外面的一些多糖分子,这些多糖分子很多情况下是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形成糖蛋白,也可以与脂质结合在一起形成糖脂,但主要是糖蛋白。那么这些糖蛋白分子就有了识别功能。既然糖蛋白有识别的功能,那自然而然也可以认为糖被也有一种识别的功能,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2.很多的大学教材:前面说的糖被是多糖的被子,后面又讲到了糖蛋白有识别功能,所以老师的疑问也是有道理的。

3.应对策略:糖被主要指的是细胞膜外的一些多糖分子,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糖蛋白,所以有识别的功能。要求学生大致了解下就可以了,不需要作为主干知识来讲。

总之:细胞膜外面的多糖可以成为糖被,如果这些多糖分子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就具有了识别的功能,这样去理解。

十、胞吞、胞吐是跨膜运输吗?是主动运输吗?

1.跨膜,是指从膜的的一端到另一端,从膜外到膜内或者是从膜内到膜外,通过了膜叫跨膜运输。胞吞、胞吐是从膜的一侧到另一侧,是跨膜运输。在2017年的全国高考题中或是2016年全国高考题中就明确了它就是跨膜运输。

2.胞吞、胞吐当然不算主动运输,因为主动运输的定义是需要载体蛋白,同时还是一种逆浓度梯度的运输。胞吞、胞吐不需要蛋白质做载体。所以不是主动运输。依照教材的定义,不要把胞吞、胞吐当作主动运输。

3.应对策略:重点探讨的是胞吞、胞吐它作为一种运输物质的方式,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意义,这才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环节,而不是去识别它是不是跨膜运输,是不是主动运输?讨论这个问题意义不大。

十一、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吗?

1.第一,我们每天吃进去的并不是葡萄糖,而是淀粉,淀粉要水解成葡萄糖需要时间;第二,我们的小肠一共六米长,总面积达到200平米,这么大的面积,在淀粉分解成葡萄糖之后,在局部的范围内它的浓度并不是特别高的。所以,在小肠吸收葡萄糖进入上皮细胞这个过程,还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那么它是怎么逆浓度梯度进行呢?是靠钠钾泵。葡萄糖是与钠离子共用一个泵来进行运输的,钠离子是顺浓度梯度来进行,它有一个势能,这样会导致载体空间结构的变化,从而将葡萄糖运输到上皮细胞之中,葡萄糖进入上皮细胞中是逆浓度梯度,而钠离子的运输是顺浓度梯度,我们可以看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葡萄糖是一种主动运输方式。而葡萄糖从上皮细胞到组织液中这就是顺浓度梯度了,它是以一种协助扩散的方式来进行的,因为它不消耗能量。因此,葡萄糖其实有两种运输方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另外,这个主动运输一定是逆浓度梯度吗?可以认为主动运输它就是一种逆浓度梯度的运输,需要载体,也消耗能量。生物经过上亿年的进化,当葡萄糖顺浓度梯度的时候,不需要进行主动运输,当逆浓度梯度运输的时候就需要消耗能量。如果顺浓度梯度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电势能、电压能或者是浓度势能,导致载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这个时候它进行的就应该是一种协助扩散。

应对策略:建议--中学教学可以告诉学生主动运输,一定是逆浓度梯度的。但不要死记硬背某种物质到底是怎么样运输的,而是明白原理去分析是那种运输方式。

十二、新教材与老教材的比较问题,如光合作用的一些资料老教材有而新教材删除了的问题

新教材中有些光合作用的资料删除了,比如说柳树实验、普利斯特利实验,这些都删除了。因为这些材料、这些科学史在初中教材中都有讲解、都有介绍的,到了高中如果这些材料还放进教材之中就内容重复了。高中光合作用原理的学习---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个核心内容的学习。

十三、ATP是如何供能的?

1.ATP供能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我们旧教材讲的是释放能量,而在新教材讲的是ATP有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它这个供能是一种叫能化的过程,或者说是磷酸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个磷酸与受体结合就是一个供能的过程。这个分子基团或者电子基团它们处于不同的位置,所具有的能量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讲这个原子核,原子核内有质子,外面有一些电子,电子在不同轨道上运行。这些电子由低轨道向高轨道上运行,那自然就是吸能,由高轨道向低轨道运行,那就是释放能量,比如释放光子。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电子位于不同的位置上,它就具有不同的能量。我们在生物化学反应中称之为自由能,它是以一种自由能的形式存在的。

2.ATP中的磷酸基团本身是带负电,两个带负电的磷酸基团之间会相互排斥,就会形成不太稳定的一种化合物,在ATP酶的作用下,这个磷酸基团自然而然就会脱离ATP而与受体结合,就相当于(磷酸基团)带着一种能量受体结合,磷酸基团本身有一些自由能,再加上ATP本身有一定质量,于是就导致了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原来是钾离子在细胞外,然后因为受体的构象发生改变了,受体就与钾离子结合并将其翻转过来带进细胞内了,钾离子就进来了。

应对策略:ATP的供能,我们可以理解为就是一种磷酸化的过程。不要狭隘理解为这个供能就一定是热能。

十四、为什么删除“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

1.细胞的大小与物质运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联系。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并不能用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来进行充分的说明。细胞之所以不能无限长大,跟细胞里面的遗传物质的调控有关,还跟细胞骨架的支撑作用有关,因此教材就删除了这个实验。

2.应对策略:教学中删除的实验没必要做。

十五、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实验中,加入斐林试剂后煮沸一分钟,与第81页说的60℃保温,如何跟学生解释?

1.因为保温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保温相对来说比较稳妥,但是耗时很长,弹性系数很高。如果我们想更快地得出结论,就进行加热煮沸,这样就能很快地得出一个效果来。教材前后(不必)非得都一模一样、完全一致,我觉得(教材上)实验在一些技能方面的东西没必要非得严格地保持(前后)一致,自己动手做一做,比较一些就知道是什么道理、什么原因了。

十六、有丝分裂为什么没有间期?能不能讲G1、S、G2期?

1.理由,第一,出现了纺锤丝或星射线才称为有丝,间期没有丝。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间期不应该算作有丝分裂的一个环节。第二,大学教材在研究细胞周期的时候通常将细胞周期分为间期和分裂期,不把间期放在有丝分裂中来进行研究的,因为间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时间漫长,它往往是细胞周期中的一个概念。

2.应对策略:我们需不需要讲授间期中涉及到的G1、S、G2期,由于讲这个内容的时候,得与DNA的复制、转录、翻译、蛋白质的合成联系上,甚至跟酶的作用都有关系,在有些知识不具备的情况下,你去讲加重学生的负担。到了高三复习这个时候你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下,这个是没问题的。

十七、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图中没有画同源染色体,为什么?

1.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复制、着丝点一分为二,然后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它不涉及到同源染色体,学减数分裂,再强调了同源染色体这个概念。我们就没必要有丝分裂强调同源染色体。

2.应对策略:你拿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进行对比、分析,这个是可以的。在讲有丝分裂时,最好不讲同源染色体。

十八、细胞全能性的定义,“壁虎断尾、再生”属不属于细胞全能性?

1.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能够形成生物个体或者是形成各种类型的细胞。这样才称为细胞的全能性。

2.壁虎断尾,它不是一个细胞能形成尾巴,没有个体的产生。尽管有很多类型的细胞形成,却是由很多细胞逐步分裂分化而形成的,而不是由某一个细胞形成的。壁虎断尾、再生”属不属于细胞全能性?

十九、为什么把细胞癌变的内容移到了必修二中?这样做是不是弱化了细胞癌变的知识内容?

1.这是课标的要求:课标是将细胞癌变作为基因突变的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讲的。

二十、课时不够怎么办?

1.第一本书只上到了第五章就结束了,第六章留到下学期再上。这是一个思路。第二点有的内容我们确实可以简化处理,有的内容就要多深入的处理,特别是重要概念的建构过程中,我们要多花点时间,而对于非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少花点时间。对概念的形成理解,对科学思维的培养,对探究能力的培养确实有益处的,在这些方面我们要多花点时间。一般的知识我们快速地讲讲,学生了解下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较好地安排时间。

备注:参考2020年秋季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网络答疑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吴成军主讲。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站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https://img.jzlt100.com/uploads/files_user49/question/5ec64705177d8154134.png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获取北京各学校高一高二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咨询北京高中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