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简化版】 新旧教材常见问题答疑 必修2《遗传与进化》附原文链接

点击领取>>>北京各学校高一高二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新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9个问题答疑文字版和视频链接

一、艾弗里实验中要先去掉绝大多数蛋白质,那么RNA和脂质呢?

1.艾弗里他们呢是这样提取这个细胞提取物的,首先,他们将S型细菌用盐溶液来漂洗,然后用氯仿抽提数次。就是用氯仿和这个盐溶液混合,混合之后震荡。因为氯仿它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同时还是脂溶性的,所以在这个抽提过程中,脂质和蛋白质就会被提取出来。拿到这个混合物之后再离心,取上清液,上清用乙醇沉淀,乙醇可以把核酸还有少量的蛋白质沉淀下来,再将这个沉淀溶到盐溶液里头。这个时候加入了水解多糖的酶,在37℃进行消化,消化完之后,再用氯仿进行抽提。这个氯仿就可以继续除去这个水解多糖的酶,以及残留的蛋白质和脂质。最后,离心,再用乙醇沉淀,就制得了这个细胞提取物。氯仿是脂溶性的,脂质可以溶于氯仿。而RNA非常的不稳定,比较容易分解,所以最后获得的这个细胞提取物,它是以DNA为主,但也有少量的RNA以及微量的蛋白质和脂质。

2.应对策略:教学中根本不需要和学生讲过多的这个提取的过程。

二、在艾弗里实验中,其中一组用的是“酯酶”,而不是磷脂酶?什么是酯酶?

1.在艾弗里的实验中用的这个“酯酶”是三丁酰甘油酯酯酶,而不是磷脂酶或脂肪酶。

酯是有机酸和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物质,分子通式为R-COO-R'。其中的酸和醇在一定范围内是任意的。脂质中常见的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和一分子甘油形成的。磷脂与脂肪的不同在于甘油的一个羟基与磷酸或其他衍生物结合。这里的这个酯,它包含脂肪、包含磷脂,所以我们推测这个酯酶,是能够将酯水解为酸和醇的。

2.考虑到三丁酰甘油酯和磷脂结构上的相似,我们推测艾弗里实验中所用的这种三丁酰甘油酯酯酶对磷脂等脂质可能会有作用。

三、艾弗里实验的过程,新版教材与上一版教材相比有较大改动,请问上一版教材中的内容,科学史中并没有真实发生,是吗?

新教材的这个修改,根据1944年艾弗里发表的论文原文基础上,精简编写,体现了对科学史原貌的尊重。原教材当时的编写,实际上是参考了一些大学教科书的写法。

四、“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相应的片段”,这里继续定义为“交叉互换”可以吗?

1.新教材将“交叉互换”这个名词改成了“交换”。建议用“互换”或者“交换”就行。

一般人为地将减数分裂Ⅰ的前期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浓缩期等五个阶段,而互换一般发生在粗线期。此时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发生互换,互换的结果就是交换了相应的染色体区段。接着,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开,进入到后一个时期,这时才能观察到交叉这个现象。因此我们简单地来说的话,如果我们按照时间顺序的话,互换发生在交叉之前。因此我们认为,就是用“互换”或“交换”就可以了,不要再用“交叉互换”。

2.应对策略:用“互换”或“交换”,认识“互换”的意义更重要。

五、镰状细胞贫血是由隐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还是由显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1.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一对隐性基因HbSHbS控制的遗传病。如果使血液不能接触氧气,在显微镜下观察患者血液,全部红细胞都变成镰状。

2.(1)杂合子(HbAHbS)的表型正常,一般无临床症状。但是,把他们的血液放在显微镜下检验,不使其接触氧气,也有一部分红细胞变成镰状。因此我们从临床角度来看,这个HbAHbA就是正常人群,肯定是没有临床症状的。杂合子也没有临床的症状,只有隐性纯合才表现出贫血,是贫血患者。因此我们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这个HbS基因对HbA是隐性的。教材在第92页的表述说,镰状细胞贫血是一种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这是从疾病的角度来说的。因此说这种疾病是隐性遗传病的这种表述是没有问题的。

(2)正常的人群,他们的血液一定是没有镰状细胞的,但是杂合子有一部分细胞在缺氧情况下会变成镰状,而纯合子贫血患者的细胞在缺氧的状态下都会变成镰状。因此,从镰状细胞的有和无来看,这个HbS基因对HbA基因又是显性的了。

(3)我们还可以从第三个标准确定,就是从镰状细胞的数目来看。正常人群他没有镰状细胞,是无,而杂合子有镰状细胞,但是镰状细胞数量少,正常细胞数量多,而纯合的贫血患者他的镰状细胞是非常多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呢,HbS基因对HbA基因就又变成了不完全的显性。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改变判断的标准的话,这个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其实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应对策略:师们知道这个疾病是隐性遗传病即可,不需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个如何判断显隐性这方面的内容。

六、表观遗传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吗?

1.这块内容确实非常新,还处在研究热点之中,它的概念、实例等等还处在不断的更新中。《遗传学(第3版)》(刘祖洞等著)。表观遗传指的是在DNA序列不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最终可导致表型变化,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RNA介导的基因沉默等。也有人定义:由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RNA介导的基因沉默等因素造成的染色质结构的变异,可改变染色质的表达活性,但不一定可遗传。《遗传学(第3版)》(戴灼华、王亚馥主编)表观遗传概念的三种表述:

(1)不依赖于DNA序列改变的、“可遗传”的个体表型的改变;或在基因本身的DNA序列未变的情况下,基因在表达和功能上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

(2)不改变DNA序列,而是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与活性改变基因的表达与功能,并最终造成个体表型的改变。

(3)不改变DNA序列,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与活性改变基因的表达与功能,并最终产生“可遗传”的个体表型的改变。

答:一般认为是可遗传的变异。

2.应对策略:教材中的黑体字,就是,“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所以我们认为,一般来讲表观遗

七、“基因重组能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正确吗?

答:正确。

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基因重组的结果是产生大量的变异类型,但只产生新的基因型,不产生新的基因,因此产生不同的性状组合,而不同的性状组合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可供自然选择。

所以,基因重组也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八、教材内删减了关于苯丙酮尿症的解释,但在习题中展示了,那我们需要采取跟旧教材一样讲解的方式吗?

1.这样的题目重点是训练运用概念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去了解像苯丙酮尿症这种疾病的症状。所以教材如果删去了关于苯丙酮尿症症状的一些内容,我想这些内容就不需要再讲了。

2.新教材在涉及苯丙酮尿症的题目中特意增加了一问,这一问涉及我国政府启动的对于苯丙酮尿症患儿进行帮扶的项目,叫特殊奶粉项目。我想我们增加这个内容的目的主要是凸显党和政府对一方面患者的关爱,引导学生去关爱遗传病患者,并认同党和国家的做法,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怀。

九、为什么先讲遗传规律,再讲减数分裂?

1.编排思路:围绕“遗传与进化”的两条大概念

概念3: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

概念4: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2.在聚焦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考虑:

·教学内容定位在基因水平。

·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安排。

备注:参考2020年秋季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网络答疑高中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颖主讲。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站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https://img.jzlt100.com/uploads/files_user49/question/5ec64705177d8154134.png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获取北京各学校高一高二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咨询北京高中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