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中生物:PCR技术应用之一---基因定点突变的原理

PCR技术是一项很强大的技术手段,当然也是考试的重点了。今天重点说一下PCR技术应用之一:OverlapPCR技术---基因定点突变

1. 基因定点突变:将某基因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碱基替换(补充说明也可以增加或者缺失碱基对)成其它碱基,导致基因中的部分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也就是我们说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实现基因的定点突变。

2. 回顾一下强大的PCR技术原理:

 



结论:

 通过上图可以发现,只要设计出DNA上某一段片段(本图也就是蓝色的目的基因片段)两侧的一对方向相反的引物,那么这一对引物,所夹的那段(本图就是目的基因)经过至少三轮的DNA复制(扩增)就会得到中间的那段目的基因。

3.应用OverlapPCR技术:如下图,采用具有互补末端的引物(b与c两个引物互补),使PCR的产物形成一段重叠链,然后通过重叠部分的延伸,将来源不同的扩增片段重叠拼接的技术。

 


4.使用OverlapPCR技术使基因的定点突变。

 

大概的过程:

(1)首先在需要突变的位点设计一个突变的引物对,这对引物对于基因来说位于中央位置,如上图的Fm和Rm,带红色标记的是替换成别的碱基,比如正常是C可以换成T等方法,当然Fm和Rm位于突变区域的相同位置而且需要反向互补,能够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同时还应设计他们对应的引物,也就是基因两端的,像上图的F和R引物。

(2)设计好上述的引物:第一轮PCR---分别R和Fm,F和Rm为引物对扩增(也可以分两次做PCR),根据我上面说的PCR的结论就可以得到左右两部分的DNA片段,关键会出现相同也就是一样的一段---突变位点那部分;

(3)扩增完成后的产物同时为模板进行下一轮的PCR,因为突变位点俩区域可以碱基互补配对而连接起来,这样可以将来源不同的扩增片段重叠拼接起来,然后引物的作用下延伸,最后在引物R和F扩增出大量的突变基因。这样可能还是有点模糊和疑问。

4.为此生物颂100的小崔老师专门找到了北京市海淀区(2018年期中)考过一个相关的的题,可以应用一下。

练习.(2018海淀期中,34)萝卜的蛋白A具有广泛的抗植物病菌作用,而且对人体没有影响。我国科学家欲获得高效表达蛋白A的转基因大肠杆菌作为微生物农药,做了相关研究。

(1)研究者用相同的_________酶处理蛋白A基因和pET质粒,得到重组质粒,再将重组质粒置于经_________处理的大肠杆菌细胞悬液中,获得转基因大肠杆菌。

(2)检测发现,转入的蛋白A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中表达效率很低,研究者推测不同生物对密码子具有不同的偏好,因而设计了与蛋白A基因结合的两对引物(引物B和C中都替换了一个碱基),并按图2方式依次进行4次PCR扩增,以得到新的蛋白A基因。

 



①这是一种定点的_________技术。

②图2所示的4次PCR应该分别如何选择图1中所示的引物?请填写以下表格(若选用该引物划“√”,若不选用该引物则划“×”)。


引物A

引物B

引物C

引物D

PCR1





PCR2





PCR3





PCR4





(3)研究者进一步将含有新蛋白A基因的重组质粒和_________分别导入大肠杆菌,提取培养液中的蛋白质,用_________方法检测并比较三组受体菌蛋白A的表达产物,判断新蛋白A基因表达效率是否提高。为检测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者将上述各组表达产物加入到长满了植物病菌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比较_________的大小,以确定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大小。

(4)作为微生物农药,使用时常喷洒蛋白A基因的发酵产物而不是转蛋白A基因的大肠杆菌,其优点是_________。

 本题答案:

(1)限制酶和DNA连接    CaCl2

(2)①基因突变

②如下表所示。注:正确填写PCR1、PCR2、PCR3、PCR4的引物组合之一,每填对一个得1分。共4分。


引物A

引物B

引物C

引物D

PCR1

×

×

PCR2

×

×

PCR3

×

×

×

×

PCR4

×

×

(3)含有蛋白A基因的重组质粒、空质粒(pET质粒)  抗原-抗体杂交   抑菌圈

(4)对人、畜、农作物和自然环境安全;不会造成基因污染;有效成分纯度较高。(答对一点或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得分)

通过这道题,你对PCR定点突变的应用应该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如果还是有疑问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加我微信18310709058我们一起探讨一下。PCR技术还有很多应用:如检测基因型,分子克隆,基因敲除等,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疾病诊断、农业检测和法医调查等领域。


备注:小编能力有限,如有不足之处,希望批评指正,信息仅供参考学习。


参考资料:


1.黄立华,梁山,谷峻等著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科学出版社。

2.http://pic.sogou.com/pics?query=pcr%B6%A8%B5%E3%CD%BB%B1%E4%CA%BE%D2%E2%CD%BC&p=40230500&st=255&mode=255&policyType=0;

3.https://baike.sogou.com/v483259.htm?fromTitle=%E5%AE%9A%E7%82%B9%E7%AA%81%E5%8F%98


                                    备注:信息仅供参考学习,如有不足望批评指正。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