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小学科学:《斜面》一课教学设计


《斜面》一课教学设计

十里堡中心小学  郑雪梅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第十三条指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避免用学科教学内容简单替代,要突出实践性、探究性,尽量依托参观、调研、制作、实验等形式,要逐步形成学科内综合以及跨学科多主题、多层次(知识类、体验类、动手类、探究类等)的系列课程。

1927年,我国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就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论,倡导“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近年来,美国从倡导“教作为探究的科学”向“教作为实践的科学”转变。本节课将“知行合一”的实践带进科学课堂中,力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斜面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六册第一单元“机械与工具”中的内容,是在《杠杆》、《滑轮》、《轮轴》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又一种简单机械——斜面。

本课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所处的位置是:物质世界——运动与力——简单机械的内容,课标对这一内容标准是这样阐述的: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基于这一标准,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数据的获得与分析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本课的编写思路是,通过学生对斜面的探究活动和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斜面的作用,了解斜面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简单机械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课文是按照“情景—问题—猜想—实验—记录—结论”的思路编写的,体现了探究学习的教学思想。

二、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能够结合材料设计简单的实验,学生在以前学习过关于力的知识,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会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课前我与学生交流发现,对往高处搬运物体可以使用的方法,学生能够想到利用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等来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也能想到利用斜搭的木板来解决问题。部分学生能说出斜面这个词语,但对于斜面的概念、斜面的作用等还是比较模糊的。部分学生认为斜搭木板比较平缓就能省力,如果斜搭木板比较陡就费力。学生已经学习了柱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变化。《斜面》一课是《机械与工具》教学单元的最后一课,对于学生来说研究简单机械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动手实验上会比较容易,在前几节课实验的基础之上更要注意的就是实验之中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使得所获取的实验数据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利用实验材料设计证明斜面省力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及实验数据的统计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分析及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己完成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主分析与进行总结,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发展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分析与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能与人合作,能清楚、简洁的进行表达和交流,感受斜面的作用是有规律的。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斜面的作用,知道斜面的用途。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进行数据分析与归纳,发现斜面省力的规律。

五、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方座支架、立柱、木板、长尾夹、斜面小车、平板测力计、记录表、彩笔、量角器。

演示材料:课件、excel表格、方座支架、立柱、木板、长尾夹、斜面小车、平板测力计、量角器。

六、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简单机械的使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帮人们解决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给大家带来一个问题,想请大家来帮帮忙。

2.出示炼油厂的图片

提问:工人们要把地上那些重重的油桶运上卡车,他们好几个人搬着重重的油桶,很辛苦。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帮他们吗?

【预设:滑轮、轮轴、杠杆;搭个木板,从木板推上去;直接搬上去;……】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既可以联系前面认识的简单机械,想出各种方法,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想到新的工具。】

3. 播放工人用斜搭木板滚动油桶的视频

(1)谈话:工人们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提问:工人在地面和车厢之间搭了一个木板,把油桶从木板上滚上去,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预设:方便、轻松、省力……】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斜面作用的认识,提出猜想。】

(二)探究斜面可以省力

1.过渡: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你能通过实验来验证吗?

2.学生设计实验

(1)学生思考后汇报自己的想法,汇报过程中完善对比试验。

【预设:第一次实验用测力计直接提起小车;第二次实验把小车放在斜搭的塑料板上,用测力计拉动。】

(2)小结实验方法:

  • 模拟实验,用铁棍的高度模拟车厢的高度,用小车模拟油桶;

  • 第一次实验用测力计直接提起小车,模拟工人抬油桶;

  • 第二次实验把小车放在斜搭的木板上,用测力计拉动,模拟工人们从木板上滚油桶;

  • 把两次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并求出两数之差。

(3)提示:测力计要与木板平行;在小车缓慢运动过程中读出读数;为了减小误差,每个实验做三次,求出平均数。

3.学生实验,实验先完成的10个小组把实验数据填到电脑里。

4.学生汇报

(1)观察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直接提起重物比用斜搭木板拉动重物用力大;所有组直接提起重物用力都大,用斜搭木板拉动重物用力都小;用斜搭木板可以省力;每个组用斜搭木板拉动重物省的力不一样;……】

(2)依据各组直接提起重物及用斜搭木板拉动重物的实验数据,制成柱形图,说说每组数据的共同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数据的能力,从数据中获取大量信息。把学生的实验数据记录在excel表格中,并直接把表格中的数据生成柱形图,便于学生观察分析。再通过形象的柱形图帮助学生分析比较数据,从而得出斜面可以省力的结论。】

(3)小结:斜搭的木板起到了省力的作用。这时斜搭的木板就成了一种简单机械,它叫斜面。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不管搭什么样的斜面都可以省力。

(三)探究倾斜角不同的斜面的省力程度

1.提出问题

(1)过渡:继续观察这些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

(2)出示各组重物重量及斜面的省力柱形图,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每组斜面省的力不一样;每组拉动的重物重量差不多,可是用斜面拉动重物时省的力却不一样;省力最多的是……;省力最少的是……】

(3)展示三组省力大小不同的斜面。

  • 提问:拉动同样的重物,省的力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斜面省力程度和什么有关呢?

【预设:斜面的高度,斜面的长度,斜面与地面的夹角……】

  • 演示分析:斜面长度的改变,同时会引起什么改变呢?斜面高度的改变,同时会引起斜面的什么改变?

  • 课件分析:斜面长度改变的同时,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也会改变,斜面高度改变的同时,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也会改变。

  • 认识倾斜角:斜面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叫做倾斜角。

(4)小结:斜面长度的改变和高度的改变都与倾斜角有关,我们可以把刚才的问题转化为:斜面的省力程度与倾斜角有什么关系?

2.设计实验

(1)汇报自己的想法,完善对比实验。

【预设:选择一个大的倾斜角的斜面进行实验,再选择一个小的倾斜角的斜面进行实验,比较数据】

(2)小结:

  • 先固定一个高度,在同一个高度下搭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为了方便数据整理,倾斜角度按照从大到小排列,每两个角之间相差的角度要尽量相同(举例);

  • 可以先搭一个角度大的斜面(演示),测出倾斜角的大小,记录角度和拉动重物所用的力;再搭一个倾斜角稍小的斜面,同样测出角度并记录;

  • 测完数据后,根据直接提起重物所用的力,计算每个斜面各省了多少力,记录下来,最后把每个斜面省力的数据做成折线图。

  • 先完成的小组可以把拉力大小和省力大小记录在电脑中,然后把折线图贴在黑板上(在记录表上写号)。

  • 学生实验

  • 汇报

(1)观察比较表格中的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

(2)出示各组的折线图汇总,观察折线图,说说自己的发现。

(3)小结:斜面的倾斜角越小越省力。

(四)应用

1.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倾斜角越小越省力。

2.解决问题:工人们在车厢与地面之间搭了个斜面,是为了能省力,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你对他们搭的斜面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预设:把斜面的长度加长,使倾斜角度变小,就可以更省力。】

3.总结:我们利用简单机械的时候,既要看到它的优点,也要看到它的缺点,并不能一味的追求省力。

 

 

七、板书设计: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