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化学--免费资料:精选-金属计算
精选-金属的计算
1.某兴趣小组从废铝锅底部剪一块铝片,将它放入
的稀盐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消耗盐酸的质量如图所示(假设酸与氧化膜反应时没有
产生,其它杂质不与酸反应),请回答:
(1) 从图中看出,该反应产生了
;
(2) 产生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铝片中铝单质的质量为
;
(3) 求被氧化的铝的质量占未氧化时铝片总质量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小丽同学取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置于烧杯中,并向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溶液,不断搅拌,测得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求:
(1)
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是 克;
(2) 当加入
稀硫酸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某合金可能由铜与镁、锌中的一种组成,现欲测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取该合金样品
放入烧杯中,然后将
溶质质量分数为
的稀硫酸平均分四次依次加入该烧杯中,每次均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
请计算:
(1)
该合金中铜的质量为 ,所含另一种金属是 ;
(2) 第三次加入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解题过程,结果精确到
)
4.某钢铁公司日产含杂质
的生铁
。该公司每天需含
质量分数为
的磁铁矿石多少吨?(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5.金属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据有关报道,每年因锈蚀而报废的铁制品约占年产量的
,铁制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 接触。如生产
含杂质
的生铁,理论上需要含
的
的赤铁矿
( 保留一位小数 )。
6.赤铁矿是炼铁的原料之一。
(1) 赤铁矿外观为 色,其主要成分与铁锈相同,请列举一种防止铁生锈的措施 ,工业上用稀盐酸出去铁锈的方程式为 。
(2) 工业上用含氧化铁800t的赤铁矿炼铁,理论上最终能得到多少纯铁?
( 方程式为:
,条件略)
7.某钢铁厂每天需要消耗
含
的赤铁矿石,理论上该厂每日所产的生铁中纯铁的质量是多少?(计算过程写在答卷纸上)
8.工业炼铁是把铁矿石和焦炭等原料一起加入高炉,在高温下通入空气进行一系列反应把铁还原出来。计算:
(1)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2)
含氧化铁
的赤铁矿中,其氧化铁的质量是
;
(3) 上述赤铁矿理论上可炼得含铁
的生铁
。
9.为了探究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取等质量的铁片、镁片、锌片,分别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用温度传感器测得反应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 请分析反应中温度升高的原因;
(2) 根据曲线总结出金属活动性的相关规律。
(3) 请写出镁片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0.有一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某铜锌合金的成分,取
该合金经粉碎后放入烧杯中,再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反应过程中烧杯内固体物质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将合金粉碎的目的是 ;
(2)
合金中铜的质量为
;
(3) 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氢气质量为多少?
11.含有铁粉
、铜粉
、镁粉
的混合物,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反应停止后,有
固体剩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剩余固体中有镁粉和铜粉 B.镁粉先和稀硫酸反应
C.稀硫酸一定没有剩余 D.反应共生成氢气
12.现有一包镁粉和氧化镁的混合物,为研究该混合物的组成,取
混合物先加热完 全反应后,再加入
质量分数为
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混合物中镁粉与氧化镁的质量之比为
A.
B.
C.
D.
13.为了回收硫酸铜废液中的铜,称取
铁粉与一定体积的硫酸铜废液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的固体能被磁铁吸引;再将该固体与足量的稀硫酸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不能被磁铁吸引的固体
。则整个过程中参加反应的
与
的质量之比为
A.
B.
C.
D.
14.现有一包由
锌、
铁、
铜混合而成的粉末,把它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结束后过滤,洗涤,烘干,测得滤渣中含有三种物质。则滤渣的质量可能是
A.
B.
C.
D.
15.为了探究锌、铜、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做了如甲图所示实验,实验结束后,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反应后烧杯中的固体一定含有铁,没有锌;
②甲图试管②中反应后的固体一定不含铁;
③甲图试管①中的溶液可能呈浅绿色;
④烧杯中最后所得固体质量一定小于
克;
⑤该实验能证明锌、铜、铁三者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A.②③⑤ B.②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16.继黄金、白金之后,钯金(
)首饰在市场上悄然兴起。为了获得钯金,取
的
溶液
,加入
铁粉使其充分反应得钯金和铁的氯化物。经分析所得钯金的质量为
,未反应的铁粉质量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铁的氯化物质量为
B.生成铁的氯化物质量为
C.该反应说明钯金比铁活泼
D.生成铁的氯化物为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