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重大改革知识点汇总

点击领取>>>北京各学校高一高二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商鞅变法

(一)时间

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前356年-一前338年)。或秦孝公在位期间。

(二)地域

战国时期的秦国。

(三)历史背景

①春秋战国之际,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②社会阶级关系变化, 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他们要求进一步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

③社会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制度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④春秋战国之 际,战争频繁,各国为了自保纷纷进行变法。

⑤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呜的局面,法家学说主张变革,受到恪国统治者的重视。

(四)主要内容

A政治上: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推行郡县制,制定秦律等措施,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中央集权。

B经济上: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统--度里衡等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社会习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的政策等 。

(五)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③军事 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权。

④总之 ,变法为秦国的富强和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六)性质

商鞅变法是一次至 上而下的促进秦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改革。

(七)成败原因分析

(成功)①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是时代潮流,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个趋势;

② 秦国国君有比较集中的权利,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变法

③商鞅制订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并坚决贯彻执行。

(八)特点

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九)其他

(局限性)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 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③没有 与旧制度、旧文化彻底划清界限。

孝文帝改革

(一)时间

公元五世纪末,南北朝(420年-589年)

(二)地域

北朝(中国华北地区或黄河中下游地区)

(三)历史背景

①北魏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中国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②北魏政权在一 定程度 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但是各种制度有许多缺陷,基层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导致广大农民负担繁重阶级矛盾尖锐。

④北魏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⑤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政权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改革。

⑥孝文帝具有良好的汉文化素养,深刻认识到了汉族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

(四)主要内容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②推行 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了耕地。

③设立三长制,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到完善。

④推行新的租调制,大大增加国家收入。

495 年,迁都洛阳以后,改革的重点在于移风易俗,措施有:易服饰、该汉姓、讲汉话、通婚姻、该籍贯等。

(五)历史作用

①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鲜卑 族积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汉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③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六)性质

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维护北魏鲜卑族封建统治的改革。

(七)成败原因分析

(成功)首先包括历史背景的①⑤⑥点另外加:“改革措施顺应了封建化的历史朝流。”

始终有最高统治者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特点: 是一次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改革。

(八)其他

注意迁都洛阳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恢复和发展的关系。前因后果。

文化落后的民族往往因为其军事力的得强大而能够征服先进的民族。但是要维护其统治就必须像被征服民族学习。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主建立起的政权。元朝很快被推翻,蒙古人又.回到北方草原;清朝统治中国长达267年,满族在中国多数地区都有分布。两种不同的结果,和当时统治者对汉民族和汉文化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王安石变法

(一) 时间:

公元十一世纪中后期。(约1069-1075年)

(二)地域:

北宋(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三) 历史背景:

①北宋中期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

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对外战争败多胜少。

③范仲奄主持的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即位后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四) 主要内容:

A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均输法。

B 加强军事实力方面: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并设置军器监提高武器质里。

C改进选用官制度方面:改革科举制,重视时务;整顿太学,培养专门人才;唯才用人,重用有实际能力的改革派。

(五)历史作用:

①变法开垦了大里耕地,并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市易法、均输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

②保甲法、保马法的实行减少了冗兵,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设立军器监改进了兵器质里一-定程度 上改变了“积弱”的局面。

③变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宋的统治。

(六)性质:

北宋政权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改变积贫积弱局面而进行的一次至上而下的改革。或者(地主阶级领导的至上而下的维护北宋封建统治的改革)

(七)成败原因分析:

(失败)①变法触犯了地主、官僚的利益,导致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动摇罢免王安石。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的阻挠。司马光任宰后相基本上废除新法。

③变法过程 中用人不当,一些地方官员不按规定推行变法,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八)特点:

①改革措施全面,经济改革尤其有效。

②以抑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为改革的基本手段。

(九)其他: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①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使之相互牵制。.②集中行政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相互牵制。三司管理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利。

庆历新政(1043 年)和王安石

变法的目的都是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但是效果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改革的措施不一样,庆历新政以吏治改革为主要内容,一-开 始就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王安石变法以经济改革为核心,在积贫改变之后,积弱局面有所好转才进行吏治改革。所以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讲求策略。

戊戌变法

历史背景

1、政治基础: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民族危机;

2、社会基础: 19 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1)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理论。

(2)康梁的维新思想

a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b宣传方式:与顽固势力展开论战,发动“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

4、直接原因: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激起举国愤慨。

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 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开始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

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汰闲散衙门]和冗员; .

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

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

4、结果(失败)

(1)标志: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2)原因:

a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强大;

b维新派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

5、历史影响

(1)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促成中华民族的觉醒,促进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3)其失败使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更大。

戊成变法的历史特点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推行,显示出改革力量的弱小;

4、从性质上看,及时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

5、从目的上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6、从推行的过程上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

7、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 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梭伦改革

(一)时间

公元前六世纪初

(二)地域

欧洲希腊地区雅典城邦

(三) 历史背景

1、贵族政治的实施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缓和。

2、雅典的地理环境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梭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3、商业奴隶主崛起,贵族政治腐败使得I商业奴隶主联合平民共同反抗贵族统治,梭伦改革成为必然。

4、梭伦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雅典树立了较高的威望,成为首席执政官。

(四) 主要内容

①颁布“解负令”,释放债务奴隶,并归还其抵押的土地。

②颁布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可将财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

③确 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少划分政治权利,并规定其相应义务。

④恢复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并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

⑤司法方 面,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⑥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法令,鼓励发展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

(五)历史作用

①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

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③没有完全解决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六)性质

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一次自上而下的完善奴隶制社会政治统治的改革,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建立莫定了基础。

(七)成败原因分析

 (成功)①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调节有效促进了生产力的的发展。

②改革措施切实可行, 有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支持。梭伦不再担任首席执政官后,其改革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特点: 崇尚中庸,手段温和。

(八) 其他

特别注意梭伦改革调节的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是阶级矛盾。

公元前六世纪晚期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真正确立。公元前五世纪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崇尚法律,法律面前公民平等。

宗教改革

(一)标志

“九十五条论纲”发表

(二) 地域

遍布欧洲。以德意志马丁.路德改革为开端,瑞士加尔文改革为高潮。

英国亨利八世的改革最有特色。

(三)历史背景

①16世纪的天主教对于欧洲进行着严密的控制,对民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与封建王权矛盾深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随着 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要求建立强有力的国家以维护其利益。

③14、15 世纪的“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神枳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

④一些封建君主也希望摆脱教会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⑤文艺复兴运动对于人文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天主教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四) 主要内容:

A以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为基本内容

①“因信称义”,信徒通过内心虔诚的信仰就能够与上帝沟通,并得到拯救。

②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并提出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

③《圣经》是人

们信仰的唯一神圣权威,每个人都能够直接阅读和理解《圣经》

④国家权力为神所授,世俗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⑤德意志应停止向教皇纳贡,并建立本民族教会。

B瑞士加尔文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先定论”,鼓励人们发财致富,并强调选民应当具备忍耐、诚实、简朴、讲信用、谦逊等高尚的美德。

C1529年英国国王亨利八是领导的宗教改革主要是同罗马教廷争夺权力。

(五)历史作用

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❷ 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③新教登 上历史舞台;④增强 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⑤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⑥促进 了人民的思想解放;⑦为资本主义发 展提供了思想武器。}以上是2007年广东卷对于宗教改革意义的参考答案。

(六)改革的性质

总体上是一 次以宗教为形式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运动。

(七) 成败原因分析

(成功)①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

②有近代民族国家的推动,并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③符合近代化的趋势。

④特点: 是一次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运动。

(八) 其他

马丁.路德改革的影响:

①引发农民战争

②合法地位

③开辟道路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背景

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

经济上: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

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新思潮涌动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性质

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改革目的

直接: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根本: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时间及标志

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

改革措施

二一九法令

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权;

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但付清赎金之前需须负担一些临时义务;

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评价

进步性

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从而产生农业资本主义)

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局限性(“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

1、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士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

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3、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里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

影响

1、 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

2、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

明治维新

历史条件

经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政治

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天皇也想利用倒幕力量恢复统治地位,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外患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中。

前提

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及新兴地主等为主体的倒幕派与部分大明废除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

基本内容

(1)政治:彻底废除旧政治体制

a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c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实行“殖产兴业”政策,显示大力发展官营企业,后又扶植私人资本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军事:发展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

a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b培养高级军事人才;

c建立近代化海军;

d扶植军事工业;

e建立近代警察制度。

(4)教育:实行文明开化,用西方 文明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a整顿旧的教育机构;

p创办各类学校,培养专i ]人才。历史影响:

积极影响

(1)使日本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2)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政体。

消极影响

(1)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形成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天皇制;

(2)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他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带来巨大损失。

微信公众号搜索: 北京小学学习资料     家长升学指南  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资讯!  

图片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获取北京各学校高一高二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咨询北京各区高中、高考相关政策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