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北京高一期末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汇编(18页免费送)

点击领取>>>北京各学校高一高二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2年北京高一上期末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一、选择题

1.(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有《观沧海》《短歌行》等名篇。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他们开创的一代诗风,被称为建安风骨

B.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杰出诗人,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C.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D.辛弃疾,字易安,号稼轩。与一般的文人词客不同,他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有将相之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他的代表词作。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辛弃疾,字易安错误,辛弃疾字幼安,易安是李清照的字。

故选D

2.(2022·北京怀柔·高一期末)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中常见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的一种新闻体裁,人物通讯就是用通讯的笔触写的人物报道。

B.《诗经》又称诗三百,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C.《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古体诗,和律诗、词等相比,篇幅可短可长,句式灵活,音节格律较自由。

D.《劝学》选自《荀子》,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荀子,名况,战国末期思想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错误。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故选B

3.(2022·北京·高一期末)许多成语源自《论语》,给人以丰富的教益。下列对相关成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鼓励大家追求无拘无束、无欲无求的生活。

B.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启示我们不囿于一技之长,应求

C.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周而不比:团结而不勾结。使人认识到要以公正之心待人,不怀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

D.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见义勇为:见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奋勇地去做。启发我们要勇担道义和职责,成为仁义之人。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及使用成语的能力。

A鼓励大家追求无拘无束、无欲无求的生活错。理解从心所欲时,要与不逾矩放在一起理解,不能单独地从随心所欲的角度理解,孔子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会逐步提高,到了七十岁则达到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是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自己的心意去做。

故选A

4.(2022·北京四中高一期末)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诗歌想象雄奇、情思奔涌,诗风豪放飘逸;杜甫诗艺精湛、众体皆工,诗风沉郁顿挫。严羽《沧浪诗话》高度评价道:论诗以李杜为准。

B.《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以奇异的故事批判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被誉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C.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七位分别为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他们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主张文以明道

D.新乐府运动是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强调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C“‘唐宋八大家’……其他七位分别为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错。范仲淹应为曾巩

故选C

5.(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理解: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B.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理解: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C.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理解:孔子说: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心地局促忧愁。

D.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理解: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如何赡养老人而忧心。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一方面又为如何赡养老人而忧心错误。记住父母的生日,是孝道的具体表现。之所以这样说,有两点原因,即孔子所说的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个真正孝顺父母的人,会非常关心父母的年龄和生日,他们会为父母健康、得享高寿而高兴。这样不仅能与父母同享天伦之乐,自己也会有足够时间孝敬他们。但是,他们也会因此而惧怕自己陪伴在父母跟前的日子又短了些,不能尽孝于他们。

故句子译为: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其年迈而有所担忧。

故选D

6.(2022·北京·人大附中高一期末)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李煜,晚唐词人,他的词作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C.荀子名况,字卿,春秋末期思想家。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孙卿。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作用。

D.唐宋散文八大家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们先后掀起古文革新浪潮,使散文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浪漫主义错,《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B.“晚唐错,李煜是南唐末代君主,也是很有文学才华的词人。

C.“春秋末期错,应是战国末期

故选D

7.(2022·北京四中高一期末)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本色》可以作为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文章详尽地阐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后文所提到的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差序格局是作者提出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概念,指的是一种社会格局,它在亲属关系或地缘关系中显现出有差等的次序关系。差序格局会引发中国人的的问题。

C.《无讼》一文中指出,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诉讼。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与现行的司法制度虽然产生年代不同,但都基于可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

D.乡土社会是一个男女有别的社会。男女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这便使得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在爱情上矜持、保留,不像西方人一样在表面上流露。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C但都基于可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理解错误。《乡土中国》中说,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之下,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律却是采用个体平等主义的,现行的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由此可知,《无讼》一章中,所说的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与现行的司法制度是存在矛盾的,并且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所以,二者不可能都基于可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

故选C

8.(2022·北京四中高一期末)下列对《乡土中国》文本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乡土社会世代定居是一种常态。

B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反映出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有缺陷的,且是不唯一的。

C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表明的区别只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

D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用父亲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材料表明在差序格局的社会体系中是没有统一的道德标准的。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C.“只在于错,原文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并没有说维持规范的力量是唯一的区别。

故选C

9.(2022·北京平谷·高一期末)阅读小说《红楼梦》中的三段描写,根据选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荣禧堂)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盒。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

(秋爽斋)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怡红院)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

A.贾府家具多使用名贵木材,充分表现其生活的奢华、富有。

B.荣禧堂作为正堂屋,其家具陈设要更加高贵、气派、威严。

C.秋爽斋的布置典雅、大气,表现出主人的性格和文化修养。

D.怡红院中四壁布满各种吉祥图案,是为了追求喜庆的气氛。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D.“是为了追求喜庆的气氛错。流云百蝠寓意对主人的祝福,岁寒三友寓意主人的人格追求。可见选项说法过于片面浅显。

故选D

10.(2022·北京平谷·高一期末)《红楼梦》中常用诗词的形式预示人物的命运,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是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判词。前两句分别说明薛宝钗的品德和林黛玉的才能。后两句则预示了两人不同的命运。

B.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这是妙玉的判词。妙玉美丽聪颖,心性高洁。在贾母面前从容自若,不卑不亢,自称槛外人,机关算尽,有心机。

C.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是贾惜春的判词。惜春从三个姐姐的悲苦遭际中,预感到自己未来也不会有好结果,最终选择遁入空门,出家为尼。

D.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这是史湘云的判词。她虽出身富贵,但父母早逝。后两句则借湘江流逝,楚云飞散喻指湘云婚后不久夫妻离散。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B机关算尽,有心机……是妙玉的判词说法错误。机关算尽,有心机不是妙玉的性格特征,这是王熙凤的性格特征。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红楼梦12曲中的《聪明累》。主要是描述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意思为费尽心机地算计显得十分聪明,到头来反倒算计下自个儿的性命。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1.(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翻译下面的句子。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答案】(1)孩子们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兄长,言行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

2)孔子说:默默地记住知识,学习永远不满足(厌弃),教导别人不倦怠,这些对我有什么难的呢(或:这些哪一样我做到了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在家;,在外;,通,尊敬兄长;,讲信用;,广泛地; “,有仁德的人。

2,记住;,通,满足;,教导;何有于我,介词结构后置和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于我有何,对我来说有什么(难的/做到了的)。

12.(2022·北京四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秋,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里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作者认为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的依据有哪些?请结合文章概括。

【答案】(1)因为乡土社会人们的生活是聚村而居,(2)并且村与村之间是孤立和隔膜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首先理解地方性的内涵。文章最后一段说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然后到上文寻找依据。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可知,中国乡土社会人们的生活是聚村而居。

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可知,乡土社会中村与村之间是孤立和隔膜的。

13.(2022·北京·人大附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论语》文段,完成小题。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做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与先行其言意思相同的是(   

A.言寡尤,寡悔

B.父没,观其

C.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之哉

D.多见阙殆,慎其余

(2)“君子是儒家的人格理想。根据选文概括孔子对君子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案】(1)D

(2)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首先要做到孝悌,其次要先做后说,再次是谦让有礼。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能力。

题干中,动词,实行。本句翻译为: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A.“,动词,指行动,行为。本句翻译为:言语上减少过失,行为上减少悔恨;指说话做事慎重因而很少犯错误。

B.“,动词,行动,行为。本句翻译为:在他父亲去世后,要考察他的行为。意思是看他无人管束时是否与以前一样。

C.“,行走。本句翻译为:(这就像)牛车没輗 ,马车没有軏一样,(失去了套车的关键部位)那车怎么能走呢?

D.“,动词,实行。本句翻译为: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的去实行,这样就能减少后悔。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选文一的意思是,有子说:做人孝敬父母,尊爱兄长,而喜欢冒犯上级官长的,少有。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造反作乱的,从来没有。君子在根本上下工夫,根本建立好了,人道也就生发出来。孝敬父母,尊爱兄长,就是人的根本吧!可见,其对君子的要求是孝悌,即孝敬父母,尊爱兄长。

选文二的意思是,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可见,其对君子的要求是先做后说。

选文三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后上场。射完后,登堂喝酒。这是一种君子之争。可见其对君子的要求是谦让有礼。

综合起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首先要做到孝悌,其次要先做后说,再次是谦让有礼。

14.(2022·北京丰台·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1)对画线句中所指代的内容有不同理解,请说出你的理解,并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2)《论语》中多次谈到,上述材料中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1)示例一:指代父母,全句意思是: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示例二:指代子女(孩子),全句的意思是:做父母的只是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2)要点一:继志之孝,能够继承并长期坚持父亲好的方面。

要点二:礼仪之孝,一切依照礼节孝顺。

要点三:忧疾之孝,孝顺的子女应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

要点四:敬慕之孝,对父母和颜悦色,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中词语和句子含义的能力。

父母唯其疾之忧可以理解为,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指代父母。我们要对于我们的父母,什么叫作孝顺呢?只有他生病了你才需要担心,父母别的事情我们无须担心,这才是孝。

父母唯其疾之忧还可以理解为,做父母的只是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指代子女(孩子)。如果要真想做到孝,就是让自己的父母只担心你的身体一件事儿,如果我们没出息或者自己担负不起了自己的人生,你的父母对你担心的事儿,没完没了。这一辈子都在不停地为我们担心。所以,想要真的成为一个孝顺的人,那就应该做到,你的父母见到你就没啥好问的,只能问你的身体还好吗,别累着了。这就行了,这就是孝顺。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可知,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可概括出,继志之孝,能够继承并长期坚持父亲好的方面

结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知,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可概括出,礼仪之孝,一切依照礼节孝顺

结合父母唯其疾之忧可知,要让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可概括出,忧疾之孝,孝顺的子女应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

结合不敬,何以别乎……色难可知,对父母要恭敬顺从,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才是孝。可概括出,敬慕之孝,对父母和颜悦色,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参考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15.(2022·北京平谷·高一期末)阅读下则《论语》,回答问题。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1)解释这则《论语》。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则《论语》对你的人生启迪。

【答案】(1)此句意指:我们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取得成功,就是帮助自己取得成功。

(2)比如在处理与同学的竞争关系时,可以采用立人”“达人的原则做事,凡事多为别人考虑,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广交朋友,对自己的成功也有帮助。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孔子所谓的仁人,就是指成就自我时,也帮助他人取得成就的人。这些人不仅仅关心自己的通达和成功,而是有一颗宽广博大的心胸,心系他人,能够为他人着想,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别人。如果说爱人的基本概念,那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爱人的行动指南——当你希望成功时,也帮助他人成功;当你希望发展时,也促进他人发展。这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他人;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本质是推己及人;第三,仁爱是指在你争取成功的时候,也促进和帮助他人获得成功。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竞争。在竞争中,如果能有既成就自己又成就他人的宽广胸襟,那么,社会上的冲突将被化解,大家就可以和谐共处了。

青少年虽然生活在一方狭小的环境里,同样也会遇到同学之间的竞争。比方说,学习上会出现竞争,参加文体活动会出现竞争,甚至在评选班干部时也会出现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凡事多为别人着想,其实往往也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参考译文:

仁爱的人,就是想要自己立得住,也要使别人立得住;想要自己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

16.(2022·北京西城·高一期末)孔子如何对弟子解释?请依据划线的句子简要说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1】。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2】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3】无怨,在家【4】无怨。(《颜渊》)

注释:【1】讱:说话缓慢谨慎。【2】使民:役使百姓。【3】邦:诸侯的封国。【4】家:卿大夫的封地。

【答案】① “意味着爱护他人。② “意味着做起来不容易,说话更要谨慎。③ “意味着出门办事应当像接待贵宾一样,役使百姓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认真谨慎;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第一段意思是: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护他人。由此可概括:意味着爱护他人。

第二段意思是: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语显得谨慎。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话能不谨慎吗?由此可概括:意味着做起来不容易,说话更要谨慎。

第三段意思是: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由此可概括:意味着出门办事应当像接待贵宾一样,役使百姓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认真谨慎;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参考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护他人。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语显得谨慎。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

17.(2022·北京·高一期末)阅读《乡土中国》(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但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也是这种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

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

(选文有删改)

选文中,作者提到了一个教化权力(教化性的权力)的概念,请答出教化权力存在于怎样的社会中,其扩大和缩小与什么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

【答案】教化权力存在于文化性的而非政治性的强制发挥着作用的社会中。教化权力的扩大和缩小与文化传统是否稳定有关:当文化传统稳定时,教化权力就会扩大;当文化不稳定时,教化权力就会缩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第一段中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抓住关键词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可概括为:教化权力存在于文化性的而非政治性的强制发挥着作用的社会中。

第二问:

第一小问,根据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可知教化权力的扩大和缩小与文化传统是否稳定有关。

第二小问,根据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可知当文化传统稳定时,教化权力就会扩大;当文化不稳定时,教化权力就会缩小。

微信公众号搜索: 北京小学学习资料     家长升学指南  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资讯!  

图片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获取北京各学校高一高二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咨询北京各区高中、高考相关政策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