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北京各区(校)高二上期末古诗词汇编详解(免费送)
点击领取>>>北京各学校高一高二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1--2022年北京各区(校)高二上期末古诗词汇编详解(9页)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22·北京四中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①城东楼
许浑②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①咸阳:秦汉两朝在此建都,汉时称长安。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里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②许浑:晚唐诗人,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此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诗人任监察御史时。此时唐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腐败,危机重重。
1.下列关于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万里愁”是指乡愁,开篇即言“愁”,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
B.诗人登楼远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蒹葭、杨柳,风景好像诗人家乡的汀洲一般。
C.溪云、山雨、绿芜、鸣蝉等自然景物的点染,为诗歌增添了清新之感、闲适之致。
D.“山雨欲来风满楼”与苏轼《定风波》中的“也无风雨也无晴”都运用了双关手法。
2.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除了乡愁之外,还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答案】1.C 2.第四句写狂风吹满咸阳城东楼,这是山雨即将来临的先兆。颈联和尾联写的是,在夕阳的映照下,众鸟翔集于昔日秦代皇家园林变成的杂草丛生的荒野上。在深秋的时节,蝉鸣于昔日汉代宫殿旧址上树丛的黄叶间。旅人不要再问当年的事了,我从东方远道而来,看到那昔日的繁华锦绣荡然无存,只见渭河之水依然汩汩长流。表达了历史兴亡之叹和对于衰世(晚唐)的忧国之思。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为诗歌增添了清新之感、闲适之致”错误,诗人写溪云、山雨、绿芜、鸣蝉等自然景物,是将昔日“秦苑”“汉宫”的繁华盛景与今时诗人眼前的荒凉之景对比,景中寓情,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并无“清新之感、闲适之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情感的能力。
颔联写晚眺远景:溪云突起红日沉落在寺阁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诗人借眼前“落日”“狂风”等形容晚唐时期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诗人将视线移远,随那些惊惶于风雨欲来而急急归巢的鸟雀,俯视当初那繁华而今荒芜了的秦代宫苑;复利用听觉,从隐伏于黄叶间的秋蝉之哀声里,体味着强大一时的汉朝的衰亡。诗人的情绪在这样的缅怀中达到最低沉悲壮之处。之所以如此,显然因为他并非仅仅在吊古,更重要的乃是在伤今;不仅仅是念己,而且是在忧国。从诗的字里行间,读者能够听出诗人对每况愈下的唐朝政局的由衷叹息。
尾联的意思是:来往过客莫问当年兴亡之事,只见渭水一如既往向东奔流。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叹。
所以本诗除了乡愁之外,还蕴含着诗人历史兴亡之叹和对于衰世(晚唐)的忧国之思。
(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二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下面是对两首诗歌内容与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五六两句写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极言岳阳楼之高。
B.李诗尾联想象楼高风急,凉风四起,虚写诗人醉后的感受,着笔仍然在写楼高。
C.杜诗首联以“昔”字起句,写早闻洞庭盛名,然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之愿望。既有初登之喜悦,又有世事沧桑的伤感。
D.杜诗颔联的妙处在“坼”“浮”两字,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生动又壮阔。
4.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擅于将事物人格化,下面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月下独酌》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C.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D.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夜宿山寺》
5.岳阳楼是文人骚客吟诗做赋的圣地,前人留下了诸多千古名篇,请结合上面两首诗简要分析两位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3.B 4.D 5.同:两首诗歌都写出了诗人登上岳阳楼,面对宏伟壮丽的景象,喜悦激动,心潮澎湃,表达了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
异:
(1)李诗心情喜悦,豪情满怀。大雁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为诗人衔来好月,作者流放遇赦,心情轻快,喜不自禁。结尾又写自己观景醉酒,凉风吹醒,其超脱豁达,潇洒自如,豪情逸致溢于言表。
(2)杜诗心情沉重,凄苦悲伤。在壮景之后转笔写无亲朋音信的孤单、孤舟漂泊的凄苦、国家战乱北归无望的悲愁。国家满目疮痍,自己却报国无门,只能空倚栏杆,泪洒涧庭,悲苦至深。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虚写诗人醉后的感受”错误。李白诗歌的尾联的醉酒起风并非虚写,“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意思是: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这是实写。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
A.“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月、影本是无知无情之物,作者以一“解”字把它拟人化。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C.“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句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D.“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百尺”为虚指而非实指;“可摘星辰”极其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山寺之高耸入云,展现了一幅空灵壮美的“星夜山寺图”。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李白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都表达了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不同点: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表达了李白流放中遇到赦免,和好友登楼赏景喝酒的喜悦之情。
杜诗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杜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及漂泊天涯、凄凉寂寞的心情。
(2022·北京石景山·高二期末)阅读《无衣》,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6.《诗经》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体”,本诗产生于秦地,为《秦风》;《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
7.这首诗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6. 风 雅 颂 赋 7.(1)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敌,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体现了军民的团结,强调同甘共苦之情;
(2)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同仇敌忾的热烈场面。
(3)“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情感逐层递进,体现了英勇无畏、共赴国难的决心。
(4)采用“赋”的手法,铺陈排比,增强了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体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即“三体”。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本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诗歌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故采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和赋的手法。第一章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第二章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第三章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岂曰无衣”是说“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这是反问句,意思是“有衣可穿”,“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明确了衣服的来源,体现了团结,强调同甘共苦之情;“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明确英勇无畏、共赴国难的决心。“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与子偕行”,行即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诗歌采用赋的手法,铺陈排比、回环反复,更好的营造出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气氛和豪情。
(2022·北京怀柔·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④,我心悬斾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遂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④的的(dí dí):鲜明的样子。
8.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________(古/近)体诗;作者杜牧与________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小李杜”。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君意如鸿”与“我心悬旆”形成对比,突出友人的踌躇满志和诗人自己的怅然若失。
D.尾联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合并,表达与朋友分别之后的寂寞之情。
10.本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对此进行赏析。
【答案】8.近;李商隐 9.B 10.①首联写阳光和煦,积雪大半已消融,路面泥泞,野草青葱,马声洪亮。整个画面春意浓郁、简洁明快,与友人即将赴任的欣悦心情相契合,而阵阵马鸣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突出渲染了离别的氛围,送别的不舍。②颈联想象友人赴任途经九华山时,云雾缭绕、遮蔽寺宇,透露出诗人自己离任回京后内心的惆怅不安,而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以意象“柳”,再次表明自己与友人分别时的难舍之情。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歌、吟、行、引、曲等,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因为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因此属于近体诗。
文学史上,“李杜”指李白、杜甫,“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B.“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错误。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借景抒情手法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诗歌描写了什么景,是乐静,还是哀景,然后结合诗歌内容、注释和诗人经历,分析诗歌抒了什么情。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描写春日暖阳,泥土消融,芳草萋萋,马声阵阵,描绘了一幅暖阳和煦、春意浓浓的春天美景,结合诗歌注释可知,此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因此,此处明媚之景表现了诗人与友人即将赴任的欣悦心情;然而马鸣阵阵又让诗人不由生起离别的伤感,首联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以乐景衬哀情,写江南的早春,清新的空气,明亮的阳光,鲜美的芳草,倜傥自信的友人,激昂的马叫声来衬托离别的惆怅依依惜别之情。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描绘了两幅图景,一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是虚写,是远景;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是实写,是近景。九华山距离京城路途遥远,此去前途难知,因此诗人内心惆怅不安;而“柳”“留”谐音,诗人用“柳”的意象表明诗人与朋友离别之时的不舍之情。
(2022·北京丰台·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1】
(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2】,论功还欲请长缨【3】。
注释:【1】蓟门:在今北京西南,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2】投笔吏:西汉时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终以功封定远侯。【3】请长缨:西汉时终军曾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常被用来比喻主动请求担当重任。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指燕地。“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客”指远道而来的诗人自己。
B.“箫鼓”一句与《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在讽刺将士在营帐中寻欢作乐。
C.“海畔”一句突出了蓟门关独有的地理优势,一个“拥”字形象地写出了蓟门关被大海、高山环绕的情状,极富感染力。
D.全诗紧扣“望”字,写望中所见,着力勾画边关的山川景象;紧扣一个“惊”字,抒望中所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12.本诗尾联借用典故抒发情感,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这种手法的是( )
A.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李白《将进酒》)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13.明代桂天祥在《批点唐诗正声》中评价此诗有“壮健之气”,是说此诗气势雄壮,充满豪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上述评价的理解。
【答案】11.B 12.B 13.(1)本诗形象地描写了边关雄浑壮美的场景,气势昂扬。如:“万里寒光”、“沙场烽火”、“海畔云山”等词句不仅展现出边关要塞的雄浑壮美,也表现出将士们不畏艰苦保家卫国的豪情;声声箫鼓、猎猎旌旗则展现出赫赫军威,令人心灵震撼。
(2)本诗尾联用典,作者借投笔从戎、终军请缨抒发了诗人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箫鼓’……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在讽刺将士在营帐中寻欢作乐”错误,本诗中“萧鼓”一句,写汉家大将营中,将士们吹笳击鼓,喧声重叠,主要表现了边防军队意气昂扬,军威赫然的情状。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注释二和三可知,诗歌尾联使用“投笔从戎”和“终军请缨”这两个典故。
A.“陈王”指曹植,此处使用曹植在平乐观设宴的典故,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
B. 前一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后一句以形写声,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没有使用典故。
C.前一句使用“庄生梦蝶”的典故,后一句使用“望帝啼血”的典故。
D.“出师”是指诸葛亮《出师表》一文,此处使用诸葛亮的典故。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可以围绕诗中所写之景以及所抒之情来体现“壮健”。
从景的角度来看,先看自然景观:“万里寒光生积雪”“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这三句描写了边关之景,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雪光、月光、火光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再看军队景象:“箫鼓喧喧汉将营”“三边曙色动危旌”,前一句写军营的箫鼓之声,吹笳击鼓,喧声重叠,后一句写军营的旌旗,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展现军队的赫赫军威。
从情的角度来看,诗歌尾联“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意思是“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这里使用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作者使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想要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2022·北京东城·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4.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B.“江天一色无纤尘”八句由人见月、月照人,慨叹明月永恒,生命代代不息。
C.“玉户帘中卷不去”两句写月色撩人,具体地表现出游子、思妇的绵绵愁绪。
D.“昨夜闲潭梦落花”八句诗人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
15.这首诗主题内涵丰富,下列诗句与本诗所涉主题倾向不同的一项是( )
A.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B.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D.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16.“不知江月待何人”中的“待”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你对诗意的理解对其进行赏析。
【答案】14.C 15.A 16.“不知江月待何人”,“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具体地表现出游子、思妇的绵绵愁绪”错误。这两句中,通过“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把握能力。
本诗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A.这俩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分别从视、听感受上写出岁暮之夜的高旷、萧瑟、寒凛、凄清。明月映照积雪的清旷寒冽之境象,似乎正隐隐透出诗人所处环境之森寒孤寂,而朔风劲厉哀号的景象,则又反映出诗人心绪的悲凉与骚屑不宁。在这样一种凄寒凛冽的境界中,一切生命与生机都受到沉重的压抑与摧残。与本诗所涉主题倾向不同。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
“不知江月待何人”,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以人的动作,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2022·北京房山·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各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1]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2]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释:【1】淳熙三年(11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写下此诗。【2】京华:京城,这里指旧京开封及广大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7.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愤》的首联表达诗人早年有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B.《书愤》的颈联蕴含诗人年岁已老而壮志难酬的悲愤。
C.《病起书怀》的首联描述了诗人形销骨立的病客形象。
D.《病起书怀》的颈联表现南宋的百姓也盼望收复北方。
18.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愤》从诗人回忆“早岁”的豪迈气概写到而今“衰鬓已先斑”,时间跨度大。
B.《病起书怀》从诗人衰病远谪写到夜读《出师表》,融入了诸葛亮的感慨与联想。
C.《书愤》的颔联用工稳的对仗,表述了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
D.《病起书怀》的颔联表情达意含蓄委婉,流露出了诗人的忧国之情与坚定的信念。
19.这两首诗的尾联都化用了《出师表》的典故,但借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均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7.D 18.A 19.答案要点:《书愤》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表达诗人渴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率军北伐、报效国家的希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病起书怀》尾联的意思是,表达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现南宋的百姓也盼望收复北方”错。从注释“京城,这里指旧京开封及广大被金人侵占的地区”可知,颈联表现的是旧京开封及广大被金人所侵占地区的百姓也盼望收复北方。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融入了诸葛亮的感慨与联想”错,“出师一表通今古”一句融入的感慨与联想不是诸葛亮的,而是诗人的;
C.“表述了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错,《书愤》的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此句表述的不是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而是南宋的军队与金兵曾经发生过的战争;
D.“颔联表情达意含蓄委婉”错。《病起书怀》的颔联“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表情达意不是含蓄委婉的,而是直抒胸臆,明写看法。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手法及作者感情的能力。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病起书怀》“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意思是,表达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夜半挑灯更细看”的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2022·北京朝阳·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燕【1】
杜甫
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2】稀。
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
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
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
燕子
刘子翚
燕子营巢得所依,衔泥辛苦傍人飞。
秋风一夜惊桐叶,不恋雕梁万里归。
注释:【1】此诗作于杜甫带妻儿避乱、辗转到秦州时。【2】俦侣:朋友。
2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一二句写燕子归去不只为躲避霜雪,也因为朋友越来越少了。
B.杜诗三四句写假如四季不失时序,燕子在八月秋凉时节自知南归。
C.杜诗五六句写尽管春色未浓,雏燕也会觉察细微的迹象按时飞回。
D.杜诗借景抒情,力求言简而意丰;刘诗托物言志,辞句浅白见深意。
21.下列诗句中“惊”字,与“秋风一夜惊桐叶”中“惊”字所包含的意蕴,最接近的一项是
A.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B.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C.古路初惊秋叶堕,荒郊已放候虫鸣。(陆游《郊行》)
D.长缣大楮纵挥扫,高堂六月惊秋声。(王冕《柯博士画竹》)
22.分别概括这两首写“燕子”的诗结尾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0.D 21.C 22.杜诗结尾两句写旧巢如果没有被毁,燕子一定会伴在主人身旁,借归燕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抒发了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刘诗结尾两句写一夜秋风,梧桐叶落,燕子不贪恋雕梁画栋从万里归来,借归燕表达了诗人不贪恋功名利禄的高洁情操。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杜诗借景抒情”错,本诗并没有写景,主要是夹叙夹议。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词语意蕴(炼字)的能力。
“秋风一夜惊桐叶”中“惊”字意思是使秋叶落尽。
A.意思是“渔阳叛乱的战鼓声震耳欲聋,宫中停奏霓裳羽衣曲”,“惊”,使动用法,使……受惊动、震耳欲聋,强调影响大具有震慑力。
B.意思是“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忽的坐了起来”,“惊”,形容词作状语,“震惊”。
C.“古路初惊秋叶堕”中的“惊”,与例句相同。
D.“高堂六月惊秋声”中的“惊”含被动,被惊动。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杜诗结尾“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写假如燕子的旧日巢穴没有被毁掉,那么一定会回归旧屋依傍着主人而飞。表达了燕子对主人的感激,对故土的留恋不舍之情,结构上与上文“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相照应。
刘诗尾联“秋风一夜惊桐叶,不恋雕梁万里归”写一夜的秋风吹落了一树的叶子,燕子也按照季节放弃旧日舒适而漂亮的巢穴毫不留恋地回归万里远的南方温暖之地。诗人托物言志,借归燕舍弃华丽的巢穴远飞喻指自身的气节和操守,“雕梁”象征功名利禄等浮华生活,借归燕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的高尚节操和人格魅力。
(2022·北京顺义·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水口行舟①
朱熹
其一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其二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鹈鴂②两山相对鸣。
【注释】①南宋宁宗庆元年间,大兴党禁,朱熹被列入“伪学党”并削职,与门生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本诗即此间感时之作。水口,地名。②鹈鴂:即杜鹃,春末夏初而鸣,声如“不如归去”。
2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绝句”“律诗”都是近体诗。
B.这两首诗,全都属于“七绝”。
C.绝句对联语的对仗不作要求。
D.绝句可以四句,也可以六句。
24.下列对《其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一蓑”,与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同,表现出诗人思绪的浩渺与心胸的旷达。
B.“昨夜”“夜如何”的“夜”意义相同,但所指具体时段不同,后者是指入睡之后。
C.“试卷”,意思是“尝试着卷起”,表明作者内心想看又不敢看的极度矛盾的心态。
D.“依旧”,交代出虽经一夜风雨,而眼前的景色没有丝毫变化,仍然是“青山绿水”。
25.下列对《其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郁”写出了两岸山峦色彩的青翠。
B.“无声”一词隐约透漏出作者的心绪。
C.“一棹”意为单桨行船,喻处境危险。
D.结尾“鹈鴂相对鸣”一语,耐人回味。
26.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其一》时空穿梭回旋,曲尽其致。
B.《其二》全由眼见写起,表现胸臆。
C.两首诗都受到所见景物感发。
D.两首诗都流露出归隐的情绪。
27.钱锺书《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唐诗以情韵擅长,宋诗以思理见胜。”按照这个标准,朱熹这两首诗哪一首可算“唐诗”,哪一首可归于“宋诗”?试选择其中一首,写出你的看法及理由。
【答案】23.D 24.C 25.C 26.D 27.①《其一》可以算宋诗。作者景中寓理,借一夜“风雨”之后“青山绿水”“依旧多”的风景特点,体现任何困难挫折都阻挡不住事物的发展的哲理,美好的事物永远不会被邪恶所扼杀,可谓以思理见胜。
②《其二》可以算唐诗。作者寓情于景,陶醉于江水两岸青山的郁郁青青的风景,无声的流水,借杜鹃的鸣叫,表达自己归隐的愿望,可谓以情韵见长。
【解析】23.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这种题型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学习和阅读时要了解和准确掌握在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主要成就等。D项表述错误,绝句,一首四句,没有六句的。故选D。
2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通读诗歌,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主旨情感,再根据问题组织答案。C项,“表明作者内心想看又不敢看的极度矛盾的心态”理解错误,诗中写诗人能坦然面对风雨,醒来就忙忙地卷篷要看个究竟,看到的是两岸景色原来和昨天一样,依然满目是青山绿树。故选C。
25.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词句含义、把握诗歌情感态度、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本题,应该先在诗歌中分别找到各个选项的对应诗句,然后采用比对的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C项,“喻处境危险”分析错误,“烟波一棹知何许”中“一棹”指一叶扁舟,引发读者思考:在这个烟波浩渺的江面,这样一只小船要漂向何处?从而表达了淡淡的思乡之情。故选C。
2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比较两首诗在内容、主旨、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D项,“两首诗都流露出归隐的情绪”分析错误。第一首诗,从诗人对风雨的坦然及对青山绿树经历风雨而依旧的赞叹,形象地表明了诗人在逆境中的达观态度:虽身处逆境,仍能以平常心面对现实,坚定信念。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不可遏止。第二首诗,诗人描写了江水两岸青山的郁郁青青的风景,无声的流水,借杜鹃的鸣叫,表达自己归隐的愿望。分析可知,并不是两首诗都流露出归隐的情绪。故选D。
27.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本题,根据钱锺书的诗论,我们可以看出,《其一》可以算宋诗,《其二》可以算唐诗。钱锺书的诗论指出,唐诗擅长“情韵”,宋诗“思理”见长。《其一》寓情于理,借一夜“风雨”之后“青山绿水”“依旧多”的风景特点,体现任何困难挫折都阻挡不住事物的发展的哲理。因而,《其一》更像宋诗。《其二》寓情于景,诗人描写了江水两岸青山的郁郁青青的风景,无声的流水,借杜鹃的鸣叫,表达自己归隐的愿望,可谓以情韵见长。因而《其二》更像唐诗。
【点睛】诗歌赏析:
宋代理学家的诗,往往纯粹说理,陈腐可厌,用语则俚俗不堪,常被后世攻讦。朱熹的诗,虽然也讲理,但经常能寄情于景,寓理于趣,清巧绵密,令人喜爱。这两首小诗,写乘舟在江中航行时的所见所思,第一首直书感受,富有生活理趣;第二首着意渲染山水,寄托坦荡胸怀,都是宋人绝句的成功之作。
第一首诗,重点在表现清晨醒来时的瞬间感想。起笔从未睡前写起。诗人乘着一只小船,航行在江中,晚上,下起了雨,他仍然披着蓑衣,站在船头,观望着夜景。船儿顶风冒雨前进着,天黑,什么也见不着了,他回到船舱睡,倾听着外面的风浪声,浮想联翩。前两句虽是直写经过,但颇多转折。“雨一蓑”,很鲜明地描绘出船在雨中行走时诗人的形态,大有唐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及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的潇洒,反映出诗人随境而安,襟怀大度。同时,诗人晚上冒雨眺望,表现出对山水的迷恋,白天的景色之美也就不言而喻了。次句写满江风浪,换个角度,改用揣测语气。又以“夜如何”之“夜”与上“昨夜”之“夜”有意相重,可见诗人这时已不在船头,已经进舱睡觉。他在舱中,耳听风浪之声,因而发出这样的疑问;通过这一问,又点出入睡后风浪又加大了许多。三、四句说自己清晨醒来,赶快卷起篷窗往外看,见到两岸景色原来和昨天一样,依然满目是青山绿树。这两句承“夜如何”而来,看似不接,实际上接得很巧。“夜如何”包蕴着很广泛的意思,其中最主要的是:想知道这一夜的大风大雨,是否使昨天所见的秀丽景色改变了呢?所以诗接写醒来就忙忙地卷篷要看个究竟。这样一蓄势,答案出来后,我们更能体会到他见到青山无恙,绿树常青后的欣喜。这一心情,从“依旧”二字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同时,“青山绿树多”又遥呼首句他冒雨赏春的迷恋之感。
诗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常年旅行在外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诗人对风雨的坦然及对青山绿树经历风雨而依旧的赞叹,我们还可以寻绎出诗人所发挥的哲理:禁得起风吹雨打的人处变不惊,禁得起考验的人精神不磨,勇气常存,就如眼前的青山绿树一样。
第二首写青山绿水,小舟啼鹃,是第一首的延续。诗人在上首着重表现对青山绿树的赏鉴依恋之情,这首便从两岸青山切入。第一句描绘山的青,峰峦重叠,生机勃勃。“郁郁”二字写树,但只通过树阴的浓郁来表达树的茂密,避免了质直的描写。次句承上句“层峦”而来,引出江水,表明自己是乘舟在水中航行,写得很轻灵。“去无声”三字很值得玩味一番。首先使人想到舟船航行在水中悄无声息,又使人想到江水平静地流淌,悄无声息,还使人想到两岸的群山密林,也都悄无声息,诗人便被这寂静的世界所深深地陶醉了。通过前两句,呈现了一派和穆恬淡的世界,与第一首所写的满江风浪、漫天雨丝成鲜明对比,使人有置身画中的感觉,分外赏心悦目。
下半以问句作过渡,导景入情,接得很密,转得很稳。诗人面对着青山绿水,赏玩不尽,忽然一只小船闯入他的视线,冲破濛濛烟水,飘然远飏,打破了眼前的岑寂。这船引发了他的遐想,他不禁设问:那是谁的船?它要往何方?从这一问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已由对景物的热爱,转而羡慕起住在这里的人,从而勾起了他的羁旅情怀。由此,诗在末尾抒情,但竭力荡开,纯用景语作暗示,说两面山中传来了阵阵杜鹃的啼声。这样的表达十分含蓄,杜鹃的叫声是“不如归去”,他写杜鹃啼鸣,正是寄托自己离乡背井的愁思,但出语仍是那么的清绝,令人击节。
全诗前后两半的对比色彩很明显,前两句写静,山水寂寞,绿树葱翠;后两句写动,小舟冲破烟波,杜鹃应答酬和。这样描写景色,正隐示了诗人心情从恬静到激动的过程,使诗不是如一般的写景诗单独地停留在写景上。朱熹的诗就是如此,凡要表现一个内容,总要捎带上一些该内容以外的东西,同时往往又不肯明白地说出来。
(2022·北京西城·高二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月
[唐]元稹
嘉陵江岸驿楼中,江在楼前月在空。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复如风。
诚知远近皆三五,但恐阴晴有异同。万一帝乡还洁白,几人潜傍杏园注东。
【注】杏园:泛指都城长安新科进士游宴之处。
采桑子
[宋]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28.下面对《江楼月》一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驿楼江水,明月当空,静谧夜色中诗人有淡淡的感伤。
B.颔联写月色弥漫,江涛阵阵,一色一声都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C.颈联写远近各处,阴晴有异,流露出诗人对友人安危的担忧。
D.尾联写遥想帝乡,月光洁白,诗人思念友人的情感真挚朴实。
29.两首作品,思想感情有相通处,表现手法则有大不同。围绕“江楼月”,《采桑子》上下两阕分别从“不似”“却似”着笔,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8.C 29.参考答案:上阕写“恨君不似江楼月”,是说人无论漂泊何处总能有月相伴,自己却是常常苦恼于相见难得;下阕写“恨君却似江楼月”,意在表明就像短暂月圆之后还要忍受长时间的月缺一样,自己因此每每悲伤于相聚难期:上下阕两处文字从“不似”“却似”的不同角度着力于表达离别带给自己的悲苦,加强了诗歌中思念之情的感染力。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流露出诗人对友人安危的担忧”错,颈联所写内容是,虽说远近各处均是三五之夜,只怕阴晴各不相同。这是诗人出使东川,住在驿楼望月有感,流露出对自己前路的些许担忧之情。
故选C。
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采桑子》一词,借喻明月来倾诉别离之情。上阕的意思是:可恨你不像江楼上高悬的明月,不管人们南北东西四处漂泊,明月都与人相伴不分离。“不似江楼月”感叹对方不能像明月一样时时陪伴自己,是从空间上,突出自己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及相思之苦;
下阕的意思是:可恨你就像江楼上高悬的明月,短暂的圆满之后又会有缺失,等到明月再圆不知还要等到何时。“却似江楼月”意在表明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是从时间上,强调相见无期的悲苦。上下阕两处文字以“不似”与“却似”来隐喻人生聚散,抒发聚暂离长之恨,表达相思之情,比喻新巧,特色鲜明,具有感染力。
微信公众号搜索: 北京小学学习资料 家长升学指南 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资讯!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咨询北京各区高中、高考相关政策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