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排英文教材Reading Explorer的自鸡学习
点击领取>>>全球顶级阅读教材 Reading Explorer 视频、音频、学生用书、老师用书
Reading Explorer是由美国国家地理和CENGAGE Learning出版社联合出品的分级系列读物。这套系列读物分为五个等级,适用于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者。目前已经去到第三版。
Reading Explorer每一单元由两篇文章组成,一共12个单元。内容话题涵盖人文地理、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等。阅读材料选自美国《国家地理》的真实故事,图片精美,有助于学生了解世间万事万物及培养英文阅读兴趣。同时,这些阅读材料都是规范的学术性文章,能有效锻炼学生们系统阅读的技巧,及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难度分级:

对教材的偏好和抉择
开聊前,先稍微普及教材分类。
按照英文使用情况区分,英文教材一般分为以下三个大类:
英文母语类教材(English Language Arts,简称ELA),如Wonders、Jourey;
英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教材(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简称ESL),如香港朗文、Our world、Reach、美国国家地理的Edge;
英文作为外语学习的教材(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简称EFL),以培生、牛津、剑桥等体系为代表,比如我们常见的新概念英语、Side By Side、Let’s Go、Think、Unlock、我们的义务教育英文教材等。
英文作为第二语言的ESL和英文作为外语学习的EFL,区别在于离开了家庭,社会通用语言是否说英文。
如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方,移民人群在家会有自己的母语,而社会流通语言是英文。英文对于他们来说,是第二语言存在,这便是ESL。
但对于我们中国,无论家庭还是社会,都是以中文为准。英文只是外语的其中一种选择,这便是EFL。
英文母语类教材(ELA)或者英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教材(ESL),针对的都是外语浸润度非常高的学生,在外语知识点系统化学习、认知培养、阅读写作能力等方面都有这方面考虑。
作为以高考为目标的体系内考生,我对这两类教材并不太热衷。一是教材承载的大家赞誉的人文、科学、自然、历史、阅读、写作等版块,需要有正规训练的老师、足够的时间教授,不然就流于只是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作为公办体系学校学生,且是大童启蒙的我们,和这两种教材定位有很大的错位。
当然,大M也有在某机构找外教训练口语和思维,教材就是原版教材Reach,我对于这类教材给她带来的思辨性思维培养及表达是挺赞许的。但除却这部分,教材的语法、阅读策略或者文章深度,都只是觉得中规中矩。
比如,Reach G2级别中讲阅读策略中的“Prediction(预测猜测能力)”:

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开始,开始有很详细的阅读策略学习。这是引入Prediction(预测猜测能力)的文章和学习指导:



对于我们体制内学生,国外教材一些被追捧的学习策略部分,其实在我们的母语类教材都有介绍,还讲得更符合语言习惯、更系统详细。这部分跑去国外教材学习,实在是舍近求远。
同时,国外教材承载的语言点教学,其实又不如专项教材,如Reading Exploer, 新加坡语法练习册等。因为ELA和ESL,都默认对象是高度英文沉浸人群,语法现象已经潜移默化习得,所以教学介绍时,并不会那么详尽介绍。
对比一下Reading Exploer关于阅读策略的介绍:

所以,时间有限、有明确应试目标且在国内教学环境内成长的我们,会更偏向于EFL教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之前会选择自鸡Think(因为与剑桥体系对标),还有选择Reading Explorer这些专项教材的原因(因为更能击中痛点)。
Reading Explorer是一套阅读专项教材。在我眼中,它的闪耀点在哪里呢?
阅读理解方法及技巧学习
Reading Explorer每个单元2篇文章,每篇文章最开端有“Before you read”做题引。文章阅读后,有不同类型题目进行检测。每篇文章对应讲解一个阅读技巧,技巧讲述后还配有题目练习,循序渐进进行学习。一本书将会学习24个阅读技巧。
书籍在目录页“Reading Skill”已列明了每个单元教学的阅读技巧。

每篇文章都设有重点词汇,并会标红,这是基于350万学术词库大数据分析出的高频学术词汇。文章后有“Vocabulary Practice'”,除了巩固文中标红的重点词汇,还会介绍词汇策略,方便在阅读中进行词汇推测。而每个单元的最后,还会再次列出重点词汇,方便小孩进行自测。


大量的非虚构类题材文章(Non-fiction)
大M是大童启蒙,时间比较紧张,留给英文自由阅读的时间空间不大,而且年级越高,空间越小,有对英文的强烈应试需求和需要平衡其他科目的压力。在英文阅读培养这事,我一直都偏好给大M安排阅读时,首选非虚构类题材作品(Non-fiction,如科学人文地理文化等文章)。原因在于:
无论是国内或者国外考试,考试的文章类型均主要集中在这类文章;
虚构类作品(Fiction,可简单理解为文学作品)即使阅读到很高的级别,对于非虚构类题材作品的单词类型,仍然会存在需要重新学习的版块,级别不是完全对应。对于我们这种应试需求高的类型,某种程度在绕弯路;
虚构类作品,我更愿意让大M在中文中体会。
一是因为学习任务及兴趣发展的压力,尽管每天都阅读,要实现中英文大量平衡地阅读很困难,要进行主题平衡和偏重;
二来虚构类作品考察小孩的文章主旨、人物剖析、情节推测等等能力,正是中文阅读考试类型的考察主体及培养强项。小孩中文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可以带动英文虚构类作品的猜词及推测能力。所以会进行中英文阅读版块的搭配。
有人好奇我给大M推Think时,她对题材的接受程度。因为教材对标是青少年题材,很多小孩理解不了,觉得超出认知范围。在这点上,直到我们完结Think 2, 大M对里面的话题都是十分感兴趣且能理解的。我认为这归功于国外作品将复杂话题深入浅出的语言写法(这的确就是国外Non-fiction的优势)及长期的接触。
目标及原则
培养自学能力
我们母语语文教材学习,低年级针对字词句,老师都会教授一整套学习方法,并花很长一段时间训练,让小孩过渡到自学阶段。水平越往上,越需要自我学习能力。同理适用于英文领域。
Reading Explorer作为阅读专项教材,训练目标单一,版块不多,适合开展自学。
观察及评估小孩学习状态,及时调整
由于是小孩自学,家长要观察和评估小孩对话题的接收度,对文章的自学状态。比如一篇文章所有版块完毕需要50分钟,小孩完结后觉得疲惫及无兴趣,那完全可以删减旁支末节版块至时长30分钟,帮助小孩在兴趣和收获之间找到平衡。
比如这种拓展部分,小孩难自我进行,家长讲起来也不是很有趣的,完全可以跳过:

自鸡实操步骤
考虑到大M的英文水平,我们从Reading Explorer 1 ,也就是PET水平文章开始。
读前预测——教材中的“Before you read”部分:
由于是大M自学,选择题可以做,讨论题跳过。

默读文章:
模拟考试场景,默读一遍做题。由于文章不长,大M是先全文阅读再做题,还是先读题再定位文章关键字做题,我不干涉。两种方法我都进行了介绍,就大M目前水平,我更偏向第一种方法。
读的过程,遇到不认识的单词要点出,留待最后查询积累。同时,要利用好文末的词释部分:

读后做题:
选择题——教材中的“Reading Comprehension”部分: 读完一遍立刻做题,一般题目能够有80%正确率,我便认为大M对文章理解是过关的。这部分设计有个精华点——题目前方会列出类型,这样方便统计小孩是哪种错因。
词汇练习——教材中的“Vocabulary Practice”部分: 分别有选择题及选词填空题来对课文标红的高频学术词进行检测。我会建议大M不清楚不了解,且没法猜词的,自我用翻译笔进行记录查询。
这部分在每一篇文章后均会介绍一个阅读词汇策略。

家长检测:
大M完成上面所有内容后,我每天都会抽空检查,同时给她介绍每一课中的“Reading Skill”部分。同时,每个单元后的“Vocabulary review”,我也会亲自检测大M是否掌握。


以上四部分,前三部分大M自我完成,每天大概半小时左右。最后一部分我主导,一般15分钟不到。
Reading Explorer教材舍弃自鸡的部分
文章任何“Discussion”部分:不是说这块设置不好或者没有意义,而是文章长度和主题,其实没有太多需要家长拓展认知的部分。而正儿八经地和小孩用英文做讨论,我本人无法胜任,这部分一直都是安排专门的外教深度阅读口语课进行。同时,这套书的定位就是希望大M进行自我学习训练,所以进行舍弃。
同理舍弃的部分,还有每个单元后的看视频训练做题部分,因为和学习目标比较偏离。




整体而言,Reading Explorer是一套版块简单,容易操作,专项训练效果强的教材。学习过程继续配搭大量泛读,能够明显感觉到小孩的进步。
希望大家都能够通过学习这套教材有所收获!
微信公众号搜索: 北京小学学习资料 家长升学指南 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资讯!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获取全球顶级阅读教材 Reading Explorer 视频、音频、学生用书、老师用书
咨询KET、PET、IESOL、TOEFL Junior小托福相关政策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