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家长养牛娃故事刷屏,背后真相很伤人

点击领取>>>北京各学校幼升小面试真题、小学入学白皮书、学区房详解  

勤奋不过两天,春节长假找借口停更,研究了一堆老少咸宜的哲学书,很有收获。

很多人都觉得,哲学是最无用的学问,哲学自己也这么想。

因为面对最经典的困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哲学根本没办法给出固定的答案。

真是没用啊!

但好有趣!对没有答案的问题进行提问,然后通过思考去寻找答案,这让人生丰盈,且变得非常有意义。

大部分的教育问题也是如此。

过去一年,鸡娃与佛系之争,家长的教育焦虑,到今天依旧没有答案,未来也不会止息。

新的一年,让继续寻找属于自己内心的答案吧。

最近,看了一本有意思的书《哲学家在想什么》。里面提到了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不靠谱推论。

比如,有人想知道大学生体重和社交能力之间有什么联系,就收集数据做分析,结果发现“越胖的人,身边的朋友越多”,于是得出结论:胖子比较有魅力。

知道这个结论的胖子心灵受到极大抚慰,没准夜宵就给自己多加根鸡腿。

但,结论真的是这样吗?

作者说,真相或许是喜欢社交的人都会参加饭局,饭馆里的饭菜油水大,导致这些人发胖;而喜欢社交的人,朋友自然也多。虽然“胖”和“朋友多”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但实际上两者并没有因果关系。

胖子只能证明摄入热量高吸收好,并不能直接证明体重和朋友直接成正比。情商才是决定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贾玲和郭德纲,前者朋友多,郭老师仇人多,俩人都不是闪电一样的瘦子啊。

统计学上有一句经典的话:“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

很多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经常选择在这句名言前面“装瞎”。

比如,有教育砖家做调查,发现“少年犯中80%的人都玩网络游戏”,于是得出结论说“玩网络游戏会导致青少年犯罪”。那“100%的少年犯每天都吃饭”该怎么解释?

还有之前刷屏的北大精神科医生,统计说“北大一年级的新生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然后一群教育KOL马上得出结论“被焦虑鸡出来的娃,都被送进了精神科”。

结论挺惊悚,逻辑很扯淡。

就请思考一个问题,北大清华的学生是能鸡出来吗?那你未免也太小看中国顶尖高校的实力了。这群学霸大部分都是筛出来的好吗?努力不是决定因素,智商才是关键。

为什么孩子身上的问题,都会被简单粗暴地归结于教育?

因为100%的孩子都要接受教育啊,他们的生活主要就是学习,所以出了问题就骂教育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身体不好,因为功课太繁重压力大没时间运动;精神问题,因为父母鸡血给的学习压力大;升学不顺,还是因为刷题压力大搞得厌学了…

总之,出了任何问题,都是鸡娃的失败,教育的过错。

秉持这种观点的人,各处搜刮案例证明自己是对的,完全无视在同等教育环境下,大多数娃都是正常娃。只是因为这个数据不能佐证他们的观点,60%的群体就这样被忽略不计了。

看,统计学要被重新定义了。

01反鸡娃的阵营有两个流派:一个是野生派,一个是园丁派。

野生派,指的是完全任由孩子自由发展,这是最早的一批佛系大V倡导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的奥义在于“放任”。

娃喜欢吃什么都给够,不喜欢读书就不读,天然野生放养,奉行教育原生态。家长不做任何干涉,任娃自由生长,这样才能够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要快乐教育。教育不重要,主要是要快乐。任何干涉教育的家长,都是娃成长路上的绊脚石,祸害啊。

后来,“野生派”自己就搞不下去了。树枝尚且需要修剪,何况是人呢?放任不管多“放纵”,自驱力去学习的寥寥,网瘾少年倒养出了不少,逼急了家长,都送到杨永信电疗中心戒网瘾去了。

在这个时代,家长想用玩泥巴和扇洋画和电子屏抢孩子的关注度,就是痴人说梦。除非家长严禁电子屏,把电视机、IPAD都锁起来。

你别说,当年我在小学同学家就见过带大铁锁的电视机柜,当时简直震惊到不行。

只不过,当时朋友的教授爸爸锁柜子,主要还是为了从电视手里抢夺回孩子的学习时间,而不是自由放养。

纯放养的教育在结果上出了问题,反鸡娃阵营就分离出了“园丁派”。

02顾名思义,“园丁派”的教养方法类似种树。

找一块合适的地,挖一个好坑,栽下苗,按时浇水施肥松土,就能静待花开。

不少人支持这套逻辑。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PUSH各种资源,让孩子可以有选择,顺气自然地达成结果。

但这套逻辑经常被围观家长断章取义,去证明佛系教养的优越性。

我有一个朋友自诩佛系老母亲,常拿自家娃举例:从小没上过补习班,英文听说读写样样拿手,上双语学校游刃有余;自己从不鸡娃刷奥数考PET,天天带孩子游山玩水、满世界溜达腿儿;也不搞素鸡,从没经历逼娃练琴鸡飞狗跳,娃学拳击学打鼓都是自选的,成才全凭自身硬。

你看,娃都不用鸡,这不也好着呢吗?

自驱力强、有批判性思维,还随便就搞出学业、才艺双优…所以,好学是天生的,鸡娃家长太积极,把学习力都扼杀在了路上。

这套逻辑对不对?貌似无比正确。很多文章也在找例子证明它的正确性。

比如从小不刷题还辍学,一到节假日就被爸爸带去各种植物园、公园“观鸟捉鱼”的娃,轻轻松松地做出一套科普视频;

平时爱好不是睡觉就是看漫画书,从小到大正经辅导班一个没报过,瞎学编程国画非主流,最后考进了哈佛牛津;

学业不顺成绩不好选择退学在家,空闲时间不是读书就是画画,最后从国内教育论坛走到了联合国的会议上做演讲…

不鸡的孩子,似乎都在获得显而易见的成功。而且,是用近似故事会的方式获得成功。

于是,一些焦虑的父母为了缓解情绪,开始自己给自己洗脑:

看别人家的孩子每天花鸟鱼虫,也没鼓捣什么正经学业就成了学霸考进哈佛教育学院,所以自己带娃去挖土看漫画,佛着佛着,也是能培养出一个多功能高级人才。

这纯粹是不知道做一名“园丁派”家长的门槛有多高。

03首先,要有钱。

上文提到的园丁理论的支持者,多是收入不菲的中产,甚至中产以上的家庭。

他们买得起优质学区,优质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娃全世界旅行开眼界,冬天到海南骑马,北海道滑雪泡澡,听大师音乐会,拍卖行鉴赏艺术品,玩得野的还有沉船考古、攀登珠峰…

这样家庭觉得教育无需费力,鸡娃只会导致内卷、焦虑和抑郁症。是因为他们花钱升级了装备。

我朋友不报班学英文,娃英文很牛逼,不是因为她娃有自驱力,而是她从小把娃送进昂贵的国际幼儿园,之后读了两年英国学校,再转入了上海顶尖双语学校。

这还能需要报班吗?直接拿钱给孩子砸出了一条英美沉浸式语言学习之路啊。

其次,要有时间。

很多走国际教育成功的家庭,确实避开了所谓鸡娃的过程,没有把时间花在陪娃做题上辅导班上,但是家长花掉的时间却一点都不少。

娃还没出生,就开始研究各种育儿书,精心做胎教;娃还没会走路,就开始研究各种教育大号,找资源做英语数学启蒙;娃还没上幼儿园,就到处参加教育展会,筹划未来的娃要读的学校…终于娃上学了,家长就能松口气?太天真了。

如果报辅导班还好,最多是管接送,找个咖啡馆还可以办公刷手机,舒服地当个留守父母;搞个冰雪项目试试,冰场里大鹅穿着也拦不住瑟瑟发抖和老寒腿,孩子学滑雪,愣把老父亲逼上了高级雪道。

成功如果毫不费力,都是因为爹妈在背后倾尽全力。高学历妈妈抛弃职场风光,回家全职带娃的还少吗?

最后,还是要有才华。

家长可以选择“野生”道路,但孩子未必是“野生”就能成才的娃。

在牛娃的传说里,父母扮演的角色都有点“不务正业”,每天不带娃读书就是四处闲逛。不少人就觉得这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没事也带娃到处逛,觉得这是拓宽眼界。

但很快就发现,结果不一样。

别人花鸟鱼虫遛娃,能做科普视频上央视,自己遛娃半天,也就买回家一堆绿萝一缸鱼…那是因为知识不会从天而降!拼得都是爹妈的知识量。

人家爸爸谙熟花鸟的门道,随便看什么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能凭借言传身教把孩子领入科普殿堂,家长要是只懂买买买,那娃也只能感受到花钱的乐趣了。

04我有个教育圈的朋友曾感慨,当爹妈的焦虑什么?焦虑都是自己奋斗不足,然后把自己的梦想变成压力,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家长本人要是成功,还愁给不了孩子好的教育环境,好的教育结果吗?

有人说这太难了,对家长的要求太高。

她说自己认识一个妈妈,离婚净身出户,单亲抚养三个孩子,最难的时候开始创业,现在手里一家工厂,身价有几千万还兼顾卖保险…人家把三个孩子都送进了国际学校。

当然,如果是豪门或者高知家庭,完全可以超越园丁理论,不必去做教育规划,可以任由孩子自由发展。

有个朋友家的娃小学六岁读《史记》,完全没可以培养,人家就是家里书多,厕所里都堆着书,孩子就顺手看了;

还有朋友的娃唱京剧上春晚,也没经过过痛苦,姥爷是京剧的角儿,娃就从小耳濡目染跟着姥爷学;

还有个小朋友12岁就钢琴9级考完,老母亲说自己根本没鸡飞狗跳,一问才知道人家家里开琴行,百十来台钢琴随时弹。

这些孩子非富即贵,不需要爹妈使劲儿,躺在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上,选点无用的东西随意学一下,长大以后自然就有“诗和远方”。

05家庭实力到了一定程度,就是想感受一下教育焦虑,也是困难的。

北京曾有一个很火的教育实验,95后的创始人做的高中生项目:没有固定的教学体系、没有学籍,没有升学课程和路径,一年学费15万纯实验。

很多人都不知道里面都是啥样的娃。我也很好奇,就参加了一次招生会。

有个谈吐不俗的爸爸做分享,说自己对孩子的未来没有具体计划,健康开心有收获就好。

所以他选择创新教育项目,孩子能无拘无束探索,还不耽误去非洲去搞搞人类学研究和精准扶贫…

最好的教育方法,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家庭条件不一样,每个爹妈对孩子有不一样的期待,都会导致不一样的结果。

有名望有地位有钱有资源,已经脱离教育功能的基础区,人家养孩子就为了享受生活来的,完全有资格选择“无用”之学,比如种花养鸟、瑜伽拳击等…一路散养,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力、思考力和恒毅力;

但如果你还没有达到让教育“顺其自然”的程度,没钱没时间,个人知识量还撑不过娃小学毕业,读普通公立又想让孩子博个出路…那按升学要求,该报班报班,该刷题刷题、勤勤恳恳,步步进阶就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佛系对教育而言,就是一个“伪概念”。每个名校offer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家庭的奋斗,只是奋斗的方式略有不同,在鸡娃和自鸡间双选,如此而已。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由网站团队(微信公众号搜索:北京小学学习资料)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扫码添加“家长论坛”微信好友(微信号 16619908263

获取北京各学校幼升小面试真题、小学入学白皮书、学区房详解

咨询北京各学校幼升小课程请拨打电话 16619908263 (同微信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