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赛的前世今生!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杯赛


杯赛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它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常说的杯赛,就是指各种数学竞赛。因为冠名时多用“某某杯”(如迎春杯、华杯、走美杯、希望杯、数学大联盟杯),就被简称为杯赛了。

 杯赛前世

其实数学竞赛不是中国的专利。最早的数学竞赛起源于匈牙利。十九世纪末,匈牙利就持续开展每年一度的数学竞赛活动。对数学学习的重视,促使匈牙利产生了同它的人口不成比例的许多大数学家。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苏联组织了有更多中学生参加的范围广泛的数学竞赛活动。1934年和1935年由列宁格勒大学和莫斯科大学主办的中学生数学竞赛,率先采用了"数学奥林匹克"的称呼,这就是我们口中所说的“奥数”的起源。智力竞赛与体育竞赛相类比,同样强调执著追求的参与精神,这一点逐渐成为世界范围的共识。到了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被称为"奥林匹克"的数学竞赛活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在较多国家持续、广泛地开展之后,罗马尼亚数学教授罗曼倡议举办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从1959年的第一届开始,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每年举行一届。最初几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只有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代表队参加,从1967年开始有英、法、意大利和瑞典等西欧国家代表队加入。到1974年以后,美国也积极投入这项活动。美国总统曾接见并鼓励取得好成绩的美国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美国最著名的军事院校(如西点军校)多年来一直为数学奥林匹克美国代表队提供集训场所。1986年,我国首次正式组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所以,数学竞赛(或说“奥数”)并不是中国的专利,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举行。而数学竞赛传入中国,是老一辈数学家们努力的结果。

 

19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举,进入全面学习苏联的年代。华罗庚考察了苏联的“数学奥林匹克”后,兴奋异常,他认为,这是中国正需要的。从苏联回国后,1956年,在华罗庚和苏步青等人倡导下,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宁波等城市分别举办了中学生数学竞赛,这是奥数在中国最早的阶段。

 

 “文革”开始后,数学竞赛被冠以“封、资、修”的名号而取消。

  

直到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观点在会议上被重新提出。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

 

1978年夏天,在华罗庚的组织下,教育部、中国科协、团中央共同举办了首届全国八省市中学数学竞赛,由北京、上海、安徽等八个省市组织代表队参与。当年,中国接到了罗马尼亚主办的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邀请,但中国并没能参赛,原因很简单,时间上来不及。之后几年,中国一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参加比赛。

 

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有人询问中国代表团,为什么所有的大国都参加IMO,但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却一直不参加。这句话为IMO带来了转机,中国政府当即决定参加当年的IMO。那一年,没有准备的中国仅仅拿了一块铜牌,但是收获了极大的信心。1986年,华沙,中国队第二次参赛,6名队员得到3金1银1铜,总分跃居第四;1988年中国总分第二;1989年第一;1990年,IMO来到中国。最终中国队以5金1银的成绩蝉联第一。


那是个崇尚冠军的时代,何况是国际比赛。奥数变得金光闪闪。

  

 金牌得主回到家乡之后,往往会受到让人惊愕的奖励,从学生到教练,奖房奖钱。有的省里领导还会陪同一起入京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奥数俨然成为了另一个代表国家荣耀的“中国女排”。

  

更多的人,开始投身数学竞赛。

 

自邓小平的名言“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出现之后,就有人宣称数学竞赛也要从娃娃抓起,数学竞赛正式进军小学。1990年代末,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实行就近入学。重点初中往往名额有限,于是“特长”成为了进入重点中学的重要条件。曾有中学校长抱怨:2000个学生报名只能选200个,怎么选?不按特长,难道按照身高体重来选?而在特长生中,因为大学择优录取奥数特长生,拉动着高中择优录取奥数特长生,这最终使得重点初中对小学奥数生也尤为青睐。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小学阶段有那么多的杯赛。

    

跟大家扯那么多,无非是想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杯赛考试的初衷是什么?它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谁是”幕后黑手“?

 

我只想说:经是好的,只可惜歪嘴和尚念歪了。这个歪嘴和尚,是中国的教育制度,是这个社会的风气,也是我们家长自己。

 

老一辈的数学家们把数学竞赛引入中国的时候,怀揣着一个纯粹的、美好的愿望:给孩子们一个机会,挑战自己。借此发现有数学天赋的孩子,为国家培养数学人才。中国人讲因材施教,对于有数学天赋的孩子,难道不应该选拔出来,专门培训,让其特长得到发挥吗?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中考、高考的硬性杠杆不变,只是在小学给孩子进行所谓的“减负”,把小学的数学删减的少的不能再少,孩子上课上课发呆半小时听讲十分钟就能学会,然后回家做并不见少的作业,把时间都浪费在不断的重复劳动中,这是对孩子负责吗?如果所有孩子都满足于学校那一点少的可怜的数学,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无休无止的重复劳动中,到了初中才发现他欠了太多的债,这是对孩子负责吗?学校的数学远远不能满足孩子将来升学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多孩子选择进行课外的拓展学习。而杯赛考试,就是给孩子们一个开拓视野、拓展思维的机会,本身没有任何过错。

 

杯赛为什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家长们对它又爱又恨,人人热捧又人人喊打。生怕错过任何一场比赛的家长们一边报着名一边埋怨这些考试增加了孩子负担。为什么原本清新无比、纯粹无比的数学竞赛变得这么复杂?是谁的责任?当然跟升学制度有关系。万恶的升学制度,把杯赛成绩跟升学挂钩,让纯粹的比赛变得不再纯粹。但是都怪升学制度吗?不是已经规定了不准择校,就近入学吗?如果咱们家长都积极响应就近入学的政策,不去择校,不也省了很多心了吗?可是我们要升学,要择校,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都为自己的孩子着想,谁也不会安心于就近入学。与此同时,名校也不安心于地段生。名校之所以为名校,是要出成绩的。没有还生源,何谈好成绩?于是,名校也想方设法招好学生。于是一拍即合:名校想方设法招好学生,好学生挤破了头想进名校。我常常跟家长开玩笑,说这个过程就是”郎有情妾有意“,可惜的是教育主管部门”不懂风情“,”棒打鸳鸯“。择校合理吗?给孩子这么大的压力。不合理啊!大家都这么觉得。于是教育主管部门”顺应民意“,禁止择校。可是他们太天真,根本不懂咱家长的心啊,要不然也不会成现在这个样子:择校屡禁不止,大家疯狂依旧……

 

由此看来,择校是咱们家长自己选择的结果,怪得了谁呢?存在即合理,我的看法是,从现阶段来看,择校是比较合理的,是大家能接受的一种相对公平的制度。有人喜欢拿美国的教育说事儿,说美国素质教育,说美国教育公平。我想说,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美国的教育公平确实保证了孩子有学上,但是从没打算把送过来的孩子培养成社会精英;美国的素质教育的结果就是大部分孩子在高中毕业后离开计算器就不会进行熟练的加减乘除运算……真正的中产阶级家庭,知识分子家庭,但凡有条件的,都会送孩子到私立学校去,接受严格的培训,回来后也是各种兴趣班。在这背后的,是巨大的财力支持。说白了,就是”拼爹“。反观国内,取消择校,就近入学,导致了“名校”的学位房房价水涨船高,没钱,买不起名校学位房,就别指望名校,不也是一种变相的“拼爹”吗?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中国人向来看不起这种”拼爹“行为。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有权利享受好的教育资源,不能“拼爹“,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拼娃“了。所以,就现阶段来说,择校是最公平的方式。

 

总结起来,数学竞赛走到这一步,归根结底还是咱们家长“望子成龙心太切”啊!杯赛开始了,考或者不考?没有人拉着咱去报名,没有人威胁说不报名就全家枪毙。但是,我们去报了,还生怕晚了报不上。因为我们不觉得自己孩子比别人差,因为我们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应该比别人差,因为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有错吗?没有错。天下每一个父母都是这么想的。但是,我们又心疼孩子。于是,只能给孩子报着名,然后诅咒这该死的数学竞赛。杯赛,成了可怜的替罪羊。

 

其实路是自己选的,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另外一条路,就看你有没有那样的勇气。任别人疯狂学习,我自岿然不动,不报班,不比赛,悠然自得,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但是这是一条特立独行的路,需要强大的内心。这条路上,没有指引,没有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彼岸是什么,我们都没底,甚至能不能顺利到达彼岸,都是一个问题。网上有太多的文章,类似”韩寒怎么教育孩子”,“某某某怎么教育孩子”之类的,不胜枚举,每次看完我们都心潮澎湃,然后回过头,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得不承认,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凡夫俗子,没有超脱世俗的决心,更没有带着孩子“不食人间烟火”的勇气。

 

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曾经有家长在小升初经验交流会上分享说:小升初是条不归路。诚如斯言!如果你决定走这条路,就心无旁骛,好好努力。不牢骚,不抱怨,这才是给孩子的好榜样。

 

我们给杯赛附加了太多东西,也为它招致了很多非议,杯赛从此成为可怜的替罪羊。但不论如何,杯赛本身从来没有变过,它还是像刚来时那样,纯粹、美丽。

杯赛今生

那杯赛都有哪些呢?

华罗庚金杯

“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简称“华杯赛”)是为了纪念和学习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于1986年始创的全国性大型少年数学竞赛活动,由中国少年报社(现为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中央电视台青少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并主办的。


华杯赛的报考

时间:初赛在每年12月;复赛在每年3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总决赛两年一次,在7月进行。


华杯赛的难度

国内的所有杯赛都来自于民间组织。一个杯赛的价值取决于试题的含金量和举办形式的正规程度,从这两方面来看,华杯赛可以说是行业内的标杆。

数学花园探秘

“迎春杯”是北京市的一项传统中小学赛事,开始于1984年,首届杯赛是由北京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研究部主持,由北京市数学会协助,中小学数学教学报承办。“迎春杯”数学竞赛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起,发现优秀的数学特长生,推动北京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等主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2001年,“迎春杯”数学竞赛更名为“迎春杯数学科普日”。

 

2011叫停,进而转入民间,涉嫌违规问题,已被叫停!

2012年初赛时间为12.22日,出题方向为普通小学数学,现已开始接受报名。

正式更名为:“数学解题能力展示”,大多数报名学校机构还是沿用迎春杯的名称。

2013年更名为“数学花园探秘”科普活动,大多数报名学校机构还是继续沿用迎春杯的名称。

2014年开始全国进行推广比赛,进入浙江,四川成都等地

2018年,全部叫停,改为ACM-ICPC信息学考试。

2018年12月,因场地协调原因,2019年ACM-ICPC活动暂停一次。

2019年组织研学活动

希望杯

“希望杯”邀请赛自1990年以来,已经连续举行了二十八届。27年来,主办单位始终坚持比赛面向多数学校、多数学生,从命题、评奖到组织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围绕着一个宗旨:激发广大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这一活动只涉及小四、小五、小六、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八个年级,不涉及高三,不与奥赛重复,不与中考、高考挂钩,不增加师生负担,因此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该竞赛一直受到原国家教委的肯定,并被列入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名单中,同时愈来愈多的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对邀请赛给予热情的关心和支持。到第十届为止,参赛城市已超过500个,参赛学生累计598万余人。“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已经成为中学生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学科课外活动之一。

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

“走美杯”是"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的简称。

"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中国青少年数学论坛是中国少年科学院创新素质教育的品牌活动。2002年,由国际数学家大会组委会、中国数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少年科学院成功举办了首届"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中国少年数学论坛,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全国三十多个城市近三十万人参与了此项活动,在全国青少年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中国青少年数学论坛活动是一项面对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学生的综合性数学活动。通过"趣味数学解题技能展示"、"数学建模小论文答辩"、"数学益智游戏"、"团体对抗赛"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活动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培养他们一种正确的思想方法。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两次为同学们亲笔题词"数学好玩"和"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大大鼓舞了广大青少年攀登数学高峰的热情和信心,使同学们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从"学数学"到"用数学"过程的转变,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数学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数学大联盟杯赛

美国“数学大联盟杯赛第一届竞赛于1977年举行,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5年,每年有来自全球的超过一百多万名中小学生参加。


美国“数学大联盟杯赛”创始人Mr. Steven R. Conrad和Mr. Daniel Flegler是美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1977年Mr. Daniel Flegler获得普林斯顿大学颁发的“卓越中学教育奖”,其后在1985年两人更是荣获由里根总统颁发的“杰出数学教育总统奖”。


同时Mr. Steven R. Conrad和Mr. Daniel Flegler也担任了很多数学杂志的主编和审阅人。他们是美国十五个州和地区的数学竞赛组委会主任委员或委员。他们还曾经担任了六年的美国SAT 组委会会员(SAT是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另外他们共同出版了15本书。


35年来,美国“数学大联盟杯赛”一直秉承创新的宗旨,致力于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Deep, critical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reative thinking, and curiosity)。其竞赛试题灵活、生动,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也贴近生活。让学生理解数学、欣赏数学,激励学生创新,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另外学习数学会使人富有创造性和灵感,使用逻辑推理, 有理性, 灵活、快乐地生活、工作和决策。美国“数学大联盟杯赛”在其美方官网公布每年竞赛的优胜者成绩并颁发奖章和证书。 连续多年的优异竞赛成绩是美国及世界各地学生申请北美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的重要参考依据。

那我们要不要考杯赛?

        以前在全民杯赛的大潮下,杯赛变得大众化,更加亲民,更多的孩子可以参与其中,体验一种不同于学校的、更巧妙的数学。所以在那个杯赛横行的年代含金量还是比较强的!但近两年由于杯赛屡屡被禁,原来的的杯赛也变了味道,有研学的,有线上考试的;有线下用电脑考试的俱乐部活动 ;有边玩边考的。各种形式都有。考试成本也在逐年递增,线上的10-300元,机考的365元,研学的6000-10000元。


       现实地说,要不要考,就看值不值得。


       笃定了要择校的,毫无疑问考一考还是非常有用的。杯赛成绩是小升初的敲门砖,名校招生会看杯赛成绩,简历中的杯赛成绩是孩子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利器。另外,名校的招生考试,试题难度一般与杯赛难度相当,多参加杯赛考试,让孩子多历练,本身就是为升学做的最好的准备。所以,如果是奔着升学去参加考试,就必须认真对待每一场考试,仔细备战,认真应考,争取不丢掉任何一场。也许这个过程有点累,孩子有点压力,但都是正常的,平时注意多给孩子疏导,考前多鼓励考后多给抚慰,坚持下来,才有可能收获胜利。


      不准备择校,参加课外的数学拓展学习仅仅是为了拓展思维、开拓视野的,杯赛就不再是一个强制的事情,可以选择参加。杯赛考试的题目一般比较巧妙,是孩子校内数学学习很难接触到的,让孩子接触一些,是有助于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开拓视野的。事实上,这也是举行杯赛考试最原始的动力,是老一辈数学家引入数学竞赛时的初衷。这种情况下,参加杯赛应该是最轻松的。没有择校的压力,参加杯赛考试可以以更放松的心态进行,考好考坏,宠辱不惊,得到的是一次历练,一次挑战,一次勇于尝试的机会。何乐而不为?这种心态下,备考不需要压力太大,但是积极准备还是鼓励的。


最后补一句升学吧,升学和杯赛脱钩是教委说了好久的事情,目前的大趋势一定是慢慢和杯赛没有关系,所以家长做好这个准备和预期。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