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2018北京海淀初一(下)期中调研


一、基础·运用(共19分)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共10分)

家国情怀,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

它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数千年来,那些为国家富强与民族昌盛而奋斗的人们,用他们        (气冲斗牛/可歌有泣)的光辉事迹,谱写了无数传颂千古的壮丽诗篇。

大禹治水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下入”,孙中山为实现“天下为公”鞠躬尽瘁奋斗终生,鲁迅为唤醒沉睡麻木的国人弃医从文,“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晨壮大排除万难回到故土,周恩来为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沥尽心血……他们以身报国至死不xiè,他们对国家与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令后来者只要念及于此,无不        (心潮澎湃/慷慨淋漓)

家国情怀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凝成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升华为中华逐梦的不竭动力。

(1)对文中加点字的读音与词语字形的判断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沥尽心血(xiě)  至死不谢            B沥尽心血(xuè)  至死不谢

C.沥尽心血(xiě)  至死不懈            D.沥尽心血(xuè)  至死不懈

(2)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气冲斗牛  心潮澎湃             B.气冲斗牛  慷慨淋漓

C.可歌可泣  心潮澎湃             B.可歌可泣  慷慨淋漓

(3)鲁迅先生逝世后,社会各界人士同声哀悼,敬献挽联不可胜数。请运用对联知识,将下面这副悼念先生的挽联补充完整,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上联:笔  ①  大野,胸怀日月光和热

下联:墨洒   ②   ,夜度春秋慨而慷

A.①耕  ②乾坤    B.①耕  ②长河    C.①写  ②乾坤    D.①写  ②长河

(4)对下面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隶书,横长竖短,藏头护尾,方正典雅,气息高古。

B.隶书,字形方扁,主笔长横为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C.楷书,虽字字独立,却气势奔放,牵丝不断,如行云流水

D.楷书,结构严谨,收放有度,笔画遒劲有力,得唐人气韵。

(5)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出作者家国情怀的一项是(2分)

A.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

D.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2.古诗文默写。(共9分)

(1)独坐幽篁里,            。(王维《竹里馆》)(1分)

(2)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1分)

(3)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1分)

(4)《春夜洛城闻笛》中诗句“                        ”,以己及人,推想诸多游子闻笛中伤离惜别的曲调,心头无不升起浓浓的乡思之情。(2分)

(5)《木兰诗》中“                        ”一句,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2分)

(6)春雨在古人笔下形态万千,所传达的诗情也不尽相同。请写出古诗词中写到春雨的诗句:                        。(2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13分)

(一)阅读《从军行》,完成第3-4题。(共5分)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①夜战洮河②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③。

注:①[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②[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池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③3[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

 

3.诗歌第一句中写出了环境恶劣的词语是        ,第二句中表现军情紧急的词语是        。(2分)

4.诗歌后两句中“夜”与“已”两个词用得好,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5-7题。(共8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陈元桂传

陈元桂,抚州人。淳祐四年进士。累官①知②临江军。时闻警报,筑城备御,以焦心劳思致疾。开庆元年春,北兵至临江,时制置使③徐敏子在隆兴,顿④兵不进。元桂力疾登城,坐北门亭上督战,矢石如雨,力不能敌。吏卒劝之避去,不从。有以门廊鼓翼蔽之者,麾⑤之使去。有欲抱而走者,元桂曰:“死不可去此。”左右走遁。师至,元桂瞠目叱骂,遂死之。县⑥其首于敌楼,越四日方敛,体色如生。

(选自《宋史》)

注:①[累官]积功升官。②[知]掌管。③[制置使]官名。④[顿]驻扎。⑤[麾]指挥。⑥[县]同“悬”。

 

5、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但当涉猎                   但微颔之

B.徐以杓酌油沥之             以门廊鼓翼蔽之

C.双兔傍地走                 有欲抱而走者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2分)

蒙辞以军中多务。    翻译:            

7.《孙权劝学》中,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劝告而开始学习;《陈元桂传》中,陈元桂宁可战死也不接受吏卒的劝告离开。他们的“接受”和“不接受”都令人赞叹。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他们两人令人赞叹的原因。(4分)

答:            

三、名著阅读(共7分)

8.根据《骆驼样子》,完成第(1)-(2)题。(共5分)

(1)请从内容、主题、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对下面的语段进行j批注(两处)。(2分)

节选文字

批注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中,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2)请根据原著的相关内容,写出你对祥子悲剧原因的认识。(3分)

答:            

9.请从下面《红岩》的主要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其相关事迹,阐述你对“红岩精神”的理解。(2分)

A.许云峰            B.江雪琴            C.成岗            D.华子良

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21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0-12题。(共8分)

【材料一】

2016年9月25日,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正式投入使用,它被形象地称为“中国天眼”。2017年10月10日,”中国天眼”发现2颗新脉冲星,距禹地球分别约4100光年和1.6万光年,这是中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中国天眼”与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2.25倍。

 

图一FAST天眼的系统构成

【材料二】

“中国天眼”位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金科村的大窝凼。项目所处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窝凼形成的漏斗“天坑”如一个巨型“大碗”,刚好能够建成口径长达500米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平塘县年均降水量大,而喀斯特地貌正好便于雨水下渗和流动,不易在大窝凼里形成积水。该地区平均海拔710米,空气稀薄,能见度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观测设备的效能。“中国天眼”的运行,需要十分“安静”的环境,要尽量避免电视、手机、广播等无线设备对天限的磁场带来干扰,保持天眼的灵敏度。选址在大窝凼,最近的乡镇也离此5公里之外,能最大可能地减少周边电波对天眼运行的干扰。

【材料三】

“中国天眼”真正令世界瞩目的,是它的三大自主技术创新。它具有三大自主技术创新:一是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天然地貌建设巨型望远镜;二是采用主动反射面技术,整个反射面由4600多块可运动的等边球面三角形叶片组成;三是轻型索拖动馈源支撑技术,将万吨平台降至几十吨,实现了毫米级的动态定位精度。

10.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中国天眼”具有哪三个方面的重要特征(3分)

答:            

11.阅读【材料二】,说说“中国天眼”选址于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的原因。(2分)

答:            

1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说说“中国天最”三大技术创新发生在图一所示的哪几个构成部分中。(3分)

答:            

 

(二)阅读《永远的长者——怀念启功先生》这篇文章,完成第13-16题。(共13分)

永远的长者——怀念启功先生

赵珩

①2005年6月30日下午,我回苏州的途中,突然接到儿于的电话,告诉我启功先生走了。启先生走了,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位长者,还有长者所拥有的文化风范。

②启先生博学通儒,他的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与学养真可谓是后无来者。他的书法作品被称为“启体”,效法者无数。而启先生的绘画作品并不在其书法之下。先生一生经眼的古代书画真迹无数,得其真髓,他的竹石章法可远溯文同、夏昶;他的山水神韵得法于大痴、云林,直至四王。我见过一些启先生40年代至70年代的绘画作品,功力之深,取法乎上,皆堪称精品。

③启先生是博学儒雅的,更是真诚的。

④启先生与我的父亲赵守俨是挚友。父亲小启功先生十四岁,他在辅仁大学就读时,启先生就已经是助教了,应该说情在师友之间,但因为他们都曾先后受业于戴姜福、陈垣先生门下,所以他们一直互以“师兄”相称。1971年春,父亲开始负责二十四史的标点校勘工作,由于增加了《清史稿》,父亲便借调启功先生来中华书局参加点校工作。此后父亲与启功先生朝夕相处,直至近十年后这项工作结束。

⑤启先生与父亲的交谊是典型的君子之交。

⑥除了工作关系之外,启先生与父亲、与我们家交情甚厚。我自十岁出麻疹后患了哮喘病,70年代是发病最多的时候,那时经常要到医院去输液,这件事给启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给我介绍了不少偏方,时至多年后,启先生每见到我,第一句话总问我哮喘犯过没有,我告诉他早就好了,可下次见面还是要问,并问我吃什么药好的,他说要把这方法介绍给别人。

⑦80年代以后,启先生的名气越来越大,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向他求字求画的人络绎不绝。有不少人知道父亲和启先生的关系,登门转托父向启先生求字画,但一概被父亲回绝,父亲的理由是不能给启先生添麻烦。他自己与启先生交往二十多年,从未张口向启先生要过一幅字画。

⑧1993年6月,父亲查出肺癌,启光生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焦急,多次打电话询问父亲的病情。1994年春天,他从香港归未不久也住了院,出院后就立即扶杖到病房来看望父亲,令父靠至为感动。为了使父亲得到更好的治疗,他主动为父亲的经治主任、大夫都写了字,画了画儿,并提款派人送到医院。我知道他这都是为父亲做的,十分不安

⑨1994年4月13日父亲病逝,我一再嘱咐中华书局的同志不要惊动启先生,可是在父亲的告别仪式上,启先生还是来了。那天灵车因故耽误了时间,原定九点钟的仪式拖至十点钟才开始,启先生居然在八宝山大礼堂的休息室中坐等了一个半小时。仪式开始前,我们夫妇去休息室向大家致谢,启先生握着我的手,一句寒暄客套话也没有,但却老泪纵横。

⑩后来,父亲的文集出版,启功先生欣然为之题写了书名。据说后来有人问他:您题写了那么多的书名签,觉得哪本书写得最好?启功先生不假思索道,“赵守俨文存”写得最好。

⑪2004年,为了纪念父亲逝世十周年,《书品》组织了一些纪念文章,第一篇就是启先生的。那时启先生身体已渐衰弱,已经不能写文章了,可他还是口述录音,请别人整理了回忆父亲的文字。在先生的口述中,我惊奇地发现,先生现在居然还记得我少年时候标点《汉书》的事。而近些年来我对启先生的问候却不如以往多,不觉心中满是惭愧

⑫而今,启先生走了,那么多人去送他,可见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那么多人知道他、认识他、崇敬他,因为他是通儒大师,因为他是书法名家,可在我眼里,他永远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

(文章有删改)

13.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其中第⑥一⑩段回忆了启功先生与父亲之间“君子之交”的表现。这些表现包括:

    ①        ②    ,启先生扶杖探望父亲并主动为医生送字画,    ③    ,启先生为父亲的文集题写

    ④   。(4分)

14.品读第⑧段和第⑪段的画线句,联系上下文,说说“我”“不安”和“惭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答:            

15.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是在平实的叙述中抒发深情。请从第⑨段找出一例,说说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3分)

答:            

16.请根据文章的题目或内容,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阅读问题。(2分)

答:            

五、作文(共40分)

17.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从下面两组词语中各选一个词,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题目自拟。

A.活泼开朗、幽默风趣、豁达大度、谦虚谨慎、锲而不舍、勇于探究、吃苦耐劳、自尊自信

B.孝敬长辈、友爱互助、言而有信、乐于奉献、敢于担当、正直无私、文明礼貌、遵纪守法

题目二:据对《木兰诗》的阅读理解,请以木兰十年征战的故事为背景,展开联想想象, 以“本兰的一日”为题,写一篇文章,展现你眼中的女英雄形象。

 

要求:

(1)请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概括某段大意


  1. 准确地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中每一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没有中心句的,要在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

  2. 摘句法,即摘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 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 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筒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使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概括某段大意



  1. 准确地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中每一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没有中心句的,要在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

  2. 摘句法,即摘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 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 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筒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使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