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海淀区初三语文二模试题优秀范文


题目一:生活中总有些仪式,或为我们而设,或被我们拥有……那些仪式,或留在记忆深处,或与我们常相伴随,让我们获得深切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请将“这个仪式,让我          ”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阅读下面这首小诗,请你发挥想象,以“假如地球交给了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把地球交给孩子吧,哪怕仅只一天

如同一只色彩斑斓的气球

孩子和星星们边玩边唱

把地球交给孩子吧
好比一只大苹果,一团温暖的面包

哪怕就玩一天,让他们不再饥饿

把地球交给孩子吧
哪怕仅只一天,让世界学会友爱

孩子们将从我们手中接过地球

从此种上永生的树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这个仪式,让我感动

扭开门锁,踏进如丝绸般铺洒着阳光的房里,面前姥姥姥爷齐齐站在左右,鼓着掌,一抹笑容融进那丝丝皱纹里。显得格外温暖,让我感动。

每当我结束考试归家之时,姥姥姥爷总会来到家门口迎接我,这是独属于我们家的一个仪式。

记得10岁那年,我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考级。演奏时,因为手指沁满了紧张的汗水,导致我发挥失常,一连失误了好几个音。十分要强的我出了考场便低垂着脑袋,手臂无力的坠在两侧提着铺带,眼底已噙满了泪。但我却死死咬着牙,紧紧控制着,不让一滴流出来。转眼间就到了家门口,我颤抖的掏出钥匙,随着“咔嚓”的一声,姥姥姥爷的身影便出现在了我的眼前。“然然,欢迎回家,恭喜你完成了考试!”他们的话如风铃一般在我心间荡漾,仿佛给我照了一束光,是那么温暖,明媚而又感人。“他们并没有问我考得如何,而是祝贺我坚持的成果!”心中感叹着,那调皮的泪花好像又不听话了。

后来,姥姥姥爷回了老家。每当我考完试归家后,总会因没有听到熟悉的掌声而一愣,然后轻声冲着那姥姥姥爷曾站过的地方说一句:“姥姥姥爷,我这次考的不错,你们放心!”恍惚间我耳畔仿佛又响起了那清脆的掌声。

直到前两周,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在开门的那一刹那,一阵熟悉的掌声再次传来,一高一矮的姥姥姥爷正站在门口欢迎我回家呢!“然然,欢迎回家,恭喜你完成了考试!”还是那句熟悉的话语,还是那熟悉的掌声,还是那溶在皱纹里温暖人心的笑。我的疲惫瞬间一扫而光,冲进他们的怀里抱着他们,感受着姥姥姥爷所带给我家的温暖。一股感动之情涌上心头,眼眶中又噙满了温热的泪。

这个仪式是独属于我与姥姥姥爷间的,它是仪式却又不似仪式,因为这当中溶着他们对我无尽的关怀关爱与鼓励,伴我成长,又让我感动。

这个仪式,让我感动!

 

                                   这个仪式,让我念念不忘

六月的一个早上,我们迎来了高三的送考仪式,学长学姐们站在熟悉的主席台上,嘴里吐出的话语,字字玑珠,这样的仪式令我振奋不已。

其中一位学长讲到“现在我所讲的话都很苍白,就有经历过这些活动的人才能明白它的难忘”,话音结束时,我身边的时间静止,一帧帧画面如同电影胶片闪过,狂欢节、红窗汇,最后定格在了我的最后一次游学。

我们站在安阳博物馆前的广场上,手中拿着老师分发的服装,带着疑惑和好奇的目光,我们打开了包装,一件件黑色的丝绸汉服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随之从包装袋中飘落出的是一条条红色腰带。

老师同我们讲到,这是古代书生所穿的服装,我小心翼翼的拿起,穿在身上,最后将腰带系于腰间,再挂一玉佩,如同置身千年以前。

我们移步至广场上,一位老师穿着同样的汉服,头戴官帽,教会我们师生间见面时候的仪式和礼仪,我们学着老师的样子站好。

“老师好”三个字铿锵有力,拨动我的心弦。

“同学们好”四个字犹如清泉,流入我的心间。

之后我们像古代书生一样,坐在广场下,听老师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从唐朝盛世繁荣开放中华巨星的升起到清朝末年君主专制昏庸腐败的巨星陨落;从三番五次被殖民者侵略压迫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无数条的丧权辱国条约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的大国崛起;从闭关锁国的晚清落后政治制度到改革开放的繁荣发展……”这些历史无一不向我们讲述了中华民族的不朽魂魄。

老师又讲述了很多的古文物,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甲骨文,我们坐在小桌前跟着老师的步伐,用水浸湿石膏块,再用洛阳铲进行发掘,最后用刷子揭开文物的神秘面纱。一个个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样,我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精神食粮也让我感叹不已。

仪式最后,老师用毛笔饱蘸朱砂在我们每个人的眉心点上了一个红痣,这样的仪式叫“点志”。莘莘学子,高远腾飞,所有这一切,令我刻骨而铭心。

随着老师的话音落下,身边的时间又开始转动,台上的主持人说道:“祝愿高三的学长学姐们,历尽千帆,荣耀归来”。

这三年的仪式在未来,唯有“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可以讲明,而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学习,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传承。

 

                              这个仪式,让我铭记

坐在雾气氤氲的茶室里,我捧着一杯黄山毛峰,心灵的震撼久久不能褪去。

我姥姥是安徽人。每个早晨她都会坐在摇椅上,捧着一杯黄山毛峰给我讲家乡的故事。小时候不懂事,只知道扬起小脖子去抢茶喝。姥姥见我爱喝,便教叫我沏茶。我当时啊,什么也不懂,听着茶叶入壶的叮咚声,只觉得面前的一切充满了仪式感。

几年后姥姥驾鹤西去,我的心也仿佛少了点什么一般,空落落的。

初中有幸参加学校游学,去黄山参观茶庄。虽然安徽黄山是我的故乡,但姥姥去世后我就没有再来过。老师带我们来到了黄山的一个幽静美丽的茶园,体验采茶的乐趣。

茶!整片山布满绿油油的小茶树,翠绿得仿佛要滴出水来。最高的茶树也只到我的腰部,小巧可爱极了。还不等老师发号施令,我便冲进了茶树林。

“啪嗒”,漫不经心地,我随意拔下来几根茶树叶子,扔进筐里。“小姑娘,茶可不是这样采的”,当我即将再次对可爱的小茶树伸出毒手时,一旁的采茶女工抓住了我。“你看着我,我教你。”她低下身子认真地寻找,直到她看到了那根最翠最嫩的茶芽之后,食指和拇指轻轻一捏一拔,那小芽便落入了她的手中。她是那样认真,那样动情,仿佛在受恩惠一般的把芽从树上摘了下来,一种仪式感油然而生,我才明白,采茶也是一种仪式啊。

我学着她的样子,用心地采茶。茶芽嫩嫩的扒在我的手上,柔软的像个婴儿。太阳的暴晒很快让我撒下了豆大的汗水,长时间的弓着身子让我直不起腰来。我终于承受不住坐下,转头看向女工。她聚精会神,像个永远不知劳累的机器,虔诚而认真地对待每一枝茶芽。她那种仪式感让我再一次受到了鼓舞,支持着我站了起来,继续工作。

很快一上午过去,我把才摘好的茶递给了炒茶师傅。他笑眯眯的夸我能干,接过茶后直接用手翻炒。认真的眼神,辛劳的双手,又是那种仪式感从内心升腾,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热浪翻腾,老师傅一动不动,豆大的汗珠雨点般掉下来。“谢……谢谢您。”我呆呆地接过炒好的茶,深深地为老先生鞠躬。女工慈爱的看着我“小姑娘,这是我们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可是中国茶文化的传人!”说完还调皮的眨了眨眼。

来到茶室,热水入壶。绿茶入口,一苦二甜三回味。我认真的品着,因为我知道这是中国人对茶文化尊敬的特有意仪式,也是我,身为一个中国人拥有的一种与生俱来的仪式,如那女工一般认真,如老师傅一般不辞辛苦。我在茶汽氤氲中仿佛看到了姥姥,也端着一杯黄山毛峰,温柔的说“孩子,辛苦了。”泪水充满了眼眶。

离开黄山,走之前回头仰望半山腰采茶的人。

 

                                 这个仪式,让我心生敬意

五星红旗,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敬意也是必不可少的。唯有爱国,才能对升旗仪式心生敬意。

每天早上的七点半,嘹亮的国歌声总会飘扬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悠扬的国歌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都会提醒着每个人,你是一个中国人!每次当国歌响起我都会停住脚步,昂头挺胸,注视着五星红旗从旗杆最低处缓慢地上升,随风飘扬,映着蔚蓝的天空和挂在天边泛着红晕的云,显得格外端庄肃穆。无论是在教室中还是在操场上,我都会默唱国歌,以此表达对国旗的崇敬。

还记得初二的“四个一”活动,黎明之时,我便轻快地起床,三点多在学校集合,坐大巴去天安门广场参加升旗仪式。四点时,天刚蒙蒙亮,深蓝色的天空像不透光的屏障,遮住了阳光。我站在天安门广场外的等候区整理好校服和发型,我要用最整齐的衣着和最端庄的态度去迎接本次难忘而庄严的升旗仪式。

站了快一个多小时的我脚已经隐隐作痛了,但是一步步走向天安门广场的中央,我内心的敬意已逐渐将疼痛压得无影无踪。笔直的一路纵队如同整齐的山川一般连绵不断。

直到走到我们站在升旗台上,穿着威武军装的士兵们整齐划一的踏步,面容严肃的走向旗杆。此时的东方地平线上终于出现了第一抹玫瑰红,国旗仪仗队也准备就绪,旗手动作娴熟的将国旗挂旗杆上,用右手卷起国旗的一端,在国歌声中响起的那一刻,用力向右一挥国旗,国旗顺着旗杆,伴着朝阳迎风升起,我心中涌起无数的感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历史的更迭,敌国外患的侵略和占领。中国主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中国人民依然不负众望,迅速发展,已步入世界强国的行列,并不断攀登,勇往直前。

简单的升旗仪式不仅是祖国发展壮大的表现,也是全国人民对伟大祖国那种由衷的挚爱。对神圣国旗的崇敬使我对升旗仪式,心生敬意!

 

                                    这个仪式,让我疑惑却难忘

“看镜头!”那人喊道,随后“咔嚓”一声,照片拍好了。每年的午夜饭之后,我们家总要照一张全家福,今年是第十二年了,看着墙上的一张张照片,我陷入了回忆……

那年我刚上幼儿园,还不知道照相机是什么的我,被吓得钻进妈妈怀里,不敢看镜头。仿佛是那时的阴影,四五岁时,我最不喜欢的便是拍全家福,总要躲到大家找不到我的地方,这时妈妈便四处寻找,找到了之后,她拍拍我的背,告诉我:“照片是把回忆留住的方式,这也是中国人过新年,特有的仪式。”我似懂非懂,只得听从。

后来我上了小学,学习中国文化时,看到在春节时留下的全家福,是一种纪念,也是迎接新一年,告别旧的一年的标志。此时的我似乎逐渐懂了妈妈的话,但仍对全家福有很多疑惑:为什么非要在春节时拍才会叫全家福呢?

后来,我为了这个问题,去询问了妈妈,她温柔地指着墙上的“福”字,告诉我:“福本来是有吃有穿才是福,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有特别的含义。那便是:只有家人全部团聚,即使家境贫寒,或是遭受磨难,只要团聚就是福。”那以后,我才知道这张全家福有多珍贵。

春节,远在英国的姐姐回到了家里,出差在外的叔叔也赶了回来,是这一张张全家福,将我们全家的心连在一起。

照片中,哥哥姐姐笑得灿烂,如同朝阳;爸爸妈妈笑得甜蜜,像正午的阳光一样明亮;爷爷奶奶笑得和蔼,像夕阳一样温暖。家里的三代人,在春节齐聚一堂,只为了怕一张全家福。这个小小的仪式,让全家人快乐,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传统的仪式是不能丢的,随着时间流逝,传统也许会改变,但绝不会消失。

看着窗外五彩缤纷的烟花,又看了看手中的照片,我的心里涌上一丝暖意。

 

                                   这个仪式,让我懂得给予

人生最美好的不是接受,而是给予。母亲将年年岁岁的爱给予了我,我将感激的心化成小小的仪式,给予母亲。

那时我还小,至多七八岁的年纪。可一个小小的仪式已然在我的脑海中被勾勒。夜深人静的时刻,那个早就道了晚安的我忽然在床上翻了个身,接着睁开眼睛,眼神中毫无睡意。侧耳倾听,方知母亲已经睡熟,我轻声下地,拿上在桌子上准备好的一个个小纸条,踮着脚尖溜进母亲的卧房。按照自己构思好的线路,悄声将纸条放入衣柜、放到门把手上、放在花盆中,然后又悄悄溜到床头柜一侧,望着妈妈恬静的睡颜,我的心跳得越发的快,想到她起床时惊喜的模样,心中便漾起快乐。

第二日,我因熬夜而起晚了,而妈妈早已经起床做饭,我思绪还在混乱,但因听见做饭的声音而一下子清醒过来。赶忙下地,往厨房奔去,期待妈妈会有怎样的反应。

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我悄悄走到妈妈身旁。她的脸上已经被锅的热气蒸出汗珠,在这夏日,我最怕的便是热腾腾的气息,我便想伸出手为她拂去。短短的手哪里够得到妈妈的额头,不过妈妈已然发现了我。她问我,怎么来厨房了。我想起自己的正事,向她询问我的纸条。妈妈的嘴角上扬,摸了摸我的头:“当然发现啦,我也顺着你的纸条找到了礼物,妈妈很开心哦。”小小年纪的我,不知什么对妈妈来说是最喜欢的,是最重要的,我只会在母亲节的前夕,认真准备出一张写上文字、画上图画的贺卡,将它送给妈妈。这种仪式,从小便有,贺卡上的字迹,从满篇的拼音,到歪七扭八的大字,再到隐隐透露着成熟的连笔字,不知不觉,也有十年了吧。

步入初三,我的时间渐紧,每日的劳累让我想倒床就睡。这日,我正要收拾书包准备去歇下,妹妹突然拿着一张小小的纸片走进我的房间,请我帮她写“妈妈母亲节快乐”的话,我才猛然意识到,今日竟是母亲节了。年幼的妹妹不过五岁,她拿着纸笔的模样让我想起了年幼的我——那个在书桌前用拼音写信,只会用红色彩笔画爱心的小小的人儿。而今天的我,长她十岁的我,却忘记了。

妹妹兴致勃勃地对我说:“老师教我做小章鱼,我也教你做好不好,我们送给妈妈两只小章鱼!特别简单!”多日来的疲惫被她的话语抚去,力量重新回到了我的身上。我点点头,她笑着跑去拿材料。我转头拿出自己的明信片夹,想挑出最好看的一张,可左思右想怎么也没个决断。妹妹刚小跑着回来,看到我拿着夹子,她好奇地凑上来。妹妹晃着小脑袋,接着用小胖手点点其中的一个,对我说:“姐姐,这个好看!”我笑着应允。心中似乎暖流涌过,今年,妈妈会收到两份礼物了。

小小的我,长成了大大的人儿。时光给生命刻下了不少的标记和故事,可真正值得永远铭记的,不过寥寥。那其中之一,我想,定是这串联着母亲与我的小小仪式,一个谈不上隆重,却不曾间断的仪式。它很简单,只用一张贺卡就可以完成。但,它又是那般珍贵,在繁忙的生活里,成为爱的点缀。它不仅是一张贺卡,它是爱的凝聚,是子女的感谢,如今,它更成为一种传承,年幼的妹妹也懂得了给予。

给予,不需要多么伟大,在平凡的小事里,我见母亲的爱,便借这小小的仪式表达我的感激。正如妹妹见我的给予,也学会给予母亲一张贺卡。




体现学科特点,注重语言实践,核心考查学生的语文功底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试卷的综合性体现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等不同领域的相互综合,也体现在不同能力的相互综合。


“基础·运用”板块借助阅读材料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使用,在阅读的基础上完成句子的修改;在阅读板块中结合具体语境考查语句的理解与运用。


在试卷中注重体现实践性,既是学科特点的要求,也与语文学科提高学生素养的课程目标相一致。试卷在语言实践方面,注重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围绕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命制试题。试卷特别重视设置情境,提出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试卷设置了在学校开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大的学习情境,以主题活动为线索,采用拟写讲解词、解说文物内涵、为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撰写前言等形式,全面考查学生掌握字、词、句、修辞、标点等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试题与学生生活进一步贴合。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